📖 ZKIZ Archives


【12周年特刊】供給側改革這一年:新動能加速孕育

2015年11月,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為重點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後,正式拉開大幕。一年來,五大任務逐步落實,初見成效,新動能加速孕育,到今年三季度,經濟階段性觸底的特征漸趨明顯。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表示,土地市場、勞動力市場、醫療、教育等關鍵領域的改革還需持續推進,才能推動中國經濟的體制、結構深層次變革。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認為,我國經濟仍面臨嚴重的“供給約束”與“供給抑制”,他表示需要推出實質性的供給端改革創新舉措,主要包括五個方面:調整人口政策,從控制人口數量轉向優化實施人力資本戰略;積極審慎推動土地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流轉制度;全面實施金融改革,積極解除“金融抑制”,有效支持實體經濟;切實通過改革,為企業經營創業活動“松綁”、“減負”,激發微觀經濟活力;大力實施教育改革和創新驅動戰略,培育高水平人才,有效建設創新型國家。

供給側改革初見成效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供給側改革自去年11月提出,這一年來在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等方面取得了諸多成效,為“十三五”打造了良好的開端。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10月中旬表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效果是實實在在的,而且超出預期。一些落後產能退出後,市場供求關系發生了積極變化,再加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因素,工業領域價格回升,工業企業利潤好轉,發展信心也在增強。

數據顯示,去產能方面,截至9月底,鋼鐵、煤炭兩個行業退出產能均完成年度任務的80%以上;去庫存方面,商品房待售面積自3月份以來連續7個月減少;去杠桿方面,8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56.4%,比上年同期下降0.6個百分點;降成本方面,前8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成本同比下降0.26元,相對應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同比提高0.28個百分點;補短板方面,1~9月份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水利管理業、農林牧漁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43.4%、20.5%和20.1%,分別快於全部投資35.2、12.3和11.9個百分點。

發改委副秘書長許昆林10月25日在北京透露,按照目前的工作進度,2016年中國鋼鐵、煤炭過剩產能退出任務有望提前完成。截至9月底,鋼鐵、煤炭兩個行業退出產能均已完成全年目標任務量的80%以上,部分地區和中央企業已經提前完成全年任務。

新動能加速孕育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6月夏季達沃斯開幕式致辭中表示,“新動能呈快速增長態勢,盡管目前在規模上還難以和傳統的動能等量齊觀,但它在保障就業、增加收入、促進轉型升級方面,乃至在推動發展方面,正在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假以時日,異軍突起的新動能必將撐起未來中國經濟的新天地。”

前三季度,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0.6%和9.1%,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6和3.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52.8%,同比提高1.6個百分點,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1%,同比提高了13.3個百分點。投資結構也不斷優化,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投資加快,高耗能投資下降。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祝寶良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經濟已經初步穩住,穩中提質一方面是指企業利潤上升,企業效益得到改善,另一方面是新動能、新經濟成效初顯,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新業態對經濟拉動作用明顯。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許憲春此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創新戰略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形勢下,新經濟在迅速成長。戰略新興產業、高技術制造業、新產品、新興服務業等新經濟都在快速成長,這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傳統經濟下滑的影響。

許憲春認為,新經濟對未來我國經濟發展必然產生更加重要的推動作用。目前新經濟體量還比較小,還不能完全抵消傳統經濟下滑的影響。一旦新經濟體量大到可以抵消傳統經濟下行的影響,那麽中國經濟可能就穩住了。

經濟階段性觸底

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表示,得益於供給側改革的有序推進,中國經濟階段性觸底的特征已經很明顯,但困難仍不小,下一步要紮實推進改革。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近日撰文表示,我國經濟增長已非常接近底部,正處在壓力和困難較大,同時已看到轉型成功曙光的時候。這里所說的觸底,不是V型或U型反轉,而是增長速度不會繼續下降,進入L型的下邊,進入一個速度適當、更具創造性和可持續性的中高速增長平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中國經濟增長的底部現已初步建立起來,這個底部首先基於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結構變動的潛力很大。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本面沒有變,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正在持續推進。從中國經濟的基本面、發展潛力、發展態勢、政府宏觀調控能力來看,中國經濟具備保持平穩增長的條件。

張立群認為,前三季度的GDP增速數據表明中國經濟觸底的特點已經表現出來。最近幾年穩增長政策的經濟效果逐步顯現,“長短結合”的模式更註重政策可持續性,既利當前,更重長遠。目前就業形勢、居民收入、消費都保持總體穩定,這對經濟增長的托底作用已經非常明顯。穩增長政策對促進消費、拉動基礎設施投資、振興房地產市場的積極作用也已逐步顯現,這都會成為對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支撐。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企改革的關鍵在於三個方面:一是市場化方向;二是政企分開,即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開,這也是國企改革的核心;三是增強企業活力,使群眾富有改革積極性。

要素市場改革需推進

劉世錦認為,不要泛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要素市場改革上要有實質性推進。

在9月11日舉行的“躬行與攻堅:供給側改革下一步怎麽辦”圓桌會上,4位學者也紛紛就此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王忠民認為,社會保障領域存在一定問題,擡高了要素成本,抑制了要素流動。例如,社會保險轉異地,勞動者社會統籌賬戶的資金拿不走,只有個人賬戶可以拿走,影響了勞動要素回歸市場,同時也讓企業不能正常破產,進一步影響了土地、資本等其他要素的市場化,導致去產能、去杠桿、去庫存、補短板都沒有辦法解決。

王忠民建議,把所有歸於社會統籌的個人繳納費用,歸於個人工資名下,然後從職工工資中收取相應的部分,根據用途放入另一套體系當中運作。這種方式解決了三大問題:一是社保繳費所形成的資金要素永遠跟著勞動力要素自身走,而不是跟著企業走,解決了生產要素特別是勞動要素的解放和流動;二是解決了稅收端的問題,任何一項對社會有用的東西, 征什麽稅、用在哪個方面,能夠一一對應;三是能夠通過稅收優惠對資金要素流量進行調節。

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表示,要逐步開放土地市場,推進結構改革。同時要防止幾種傾向:一是防止以開放土地市場為名,政府和開發商聯手推動征地拆遷,低價拿地,政府必須要保持嚴格的中立。二是防止一哄而上,助長房地產泡沫,特別是貨幣政策要嚴格保持中性。三是防止集體所有權的虛置,農民利益得不到保護。土地交易中需要建立有監管的公開交易平臺,所有交易在平臺上進行,而且要加強監管。四是要防止土地無序開發,防止破壞耕地保護和國土規劃現象。

南方科技大學籌備辦副主任韓蔚強調,教育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是,政府、學校和社會的關系要得到充分調整,政府作為政策的供給者要有充分的改變,要完善教育政策供給,而且是為自上而下的改革提供整體配套。大學下一步的發展是推進公立大學法人化,日本和新加坡都提供了很好的經驗。

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副會長張陽認為,醫療供給側改革就應從處理“僵屍”醫院著手,把“僵屍”醫院變成有活力、有效率的醫院。一些被邊緣化的國有醫院,毫無運營、盈虧失衡、技術一般,難獲患者認可,基本都淪為“僵屍”醫院。要把1400家“僵屍”醫院剝離出來,把人員剝離出來推向社會,改革為股份制,讓它能夠自己養活自己,去減輕央企負擔做主業。鼓勵社會辦醫不僅是鼓勵投資,先把原來不行的醫院整理好,對當地的其他醫院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35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