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珠海航展】“我們只是在補課”? 中國空天裝備“井噴”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0644

八一表演隊在進行飛行表演。(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最先進的武器是買不來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創新能力也是買不來的。” 殲-10飛機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宋文驄深有感觸:凡是涉及航空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發達國家絕不可能授之以漁;僅僅模仿與追趕,也無法躲避即將到來的全球性挑戰。

“譜系比較全,品種比較全,各類飛機都能找到跟它對應的機型,這說明中國航空裝備的發展已經到了全方位發展的階段。”

“快看!殲-20飛來啦!”航展現場廣播中,傳來帶著興奮語氣的提示音。

本屆珠海航展上,殲-20猶如兩只“黑鷹”掠過天空。對此,資深軍事專家傅前哨解釋,“一般來說,第四代戰機首次亮相的時候都是做一些簡單動作,就是通場,F-22首次參加航展的時候,也是用這種驚鴻一瞥的方式,給大家留下很多遐想的空間,保持一定的神秘感。”

“鯤鵬”接下來的飛行表演填補了“黑鷹”留下的期待。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總經理譚瑞松介紹,已於今年7月正式入列中國空軍的運-20,正式中文名為“鯤鵬”。

作為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一代噴氣式重型軍用運輸機,它可在複雜氣象條件下執行物資和人員的長距離航空運輸任務。不過,軍事愛好者更喜歡將其稱為“胖妞”,它只是中航集團“20系列”的一個縮影,卻標誌著空軍裝備迎來新一輪“井噴期”。

新一輪“大井噴”?

珠海航展被稱為國防裝備建設的“風向標”。1996年的第一屆珠海航展上,殲8-IIM戰鬥機、直-9直升機、運-12運輸機等集體亮相,首次以實物的形式出現就給外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當時,“空中美男子”殲8-IIM戰鬥機一出場,就引起場外一片哢嚓聲。一名來自北京的資深軍迷記得,那個膠卷盛行的年代,他為膠卷和沖洗費用支付了一個月的薪水。整整20年後的今天,殲—8機型已陸續退役,中國空軍在本屆航展上推出九百多件武器,包括飛機、雷達、導彈等現役裝備,它們多數來自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

“殲-20和運-20都是首次公開亮相本屆航展。”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張新國介紹,殲-20飛機的研制也正在按計劃推進,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試飛和各種技術驗證,而運-20飛機已“畢業”。

“胖妞”的載重量是66噸,這相當於十幾頭大象的重量,其最大航程為7800公里。這意味著,它一口氣能從最北端的漠河飛到最南端的曾母暗沙。該機型還配備多柱式起落架,能夠在條件惡劣的簡易機場起降,只需要600至700米的跑道就能實現起飛。當前,全球僅少數國家具有自主研發大型噴氣式運輸機的能力。

本屆航展上,中航工業依舊設立獨立的“中航工業館”,也是最大室內獨立展區,以殲-20、運-20為代表的“20系列”是其主要亮點。中航工業新聞部門提供的數據表明,該集團共展出11大類160多項核心航空產品和系統,其中63項以實物形式進行展示,57項為首次展出,來自中航工業的8種型號的飛機還將出現在飛行表演活動中。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國防建設離不開軍工產業的支撐。南方周末記者發現,殲-10B、直-10K、轟-6K、空警500、空警-200、運-9以及翼龍1、翼龍2等無人機裝備,均由中航工業與中國空軍進行聯合展示。

“它(翼龍)是標準的中控長航時一體化的無人機,整體的性能與‘捕食者’無人機A和B是相當的。”本屆珠海航展上,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翼龍”系列無人機總設計師李屹東說,“它的突破點還是取決於自主化程度,特別是人工智能發展水平,未來無人機的發展不僅要融入空中、地面、海面環境,還要考慮如何融入體系作戰,這些才是我們未來發展場景。”

翼龍無人機在靜態展示。(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邁向“空天”時代的成年禮

裝備“井噴”的背後,是未來戰爭思想理論的變革。《中國空軍百科全書》透露,“2004年,根據中央軍委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確立了‘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空軍戰略,進一步明確了中國空軍戰略的核心內容。”

以往,戰略轟炸機、大型運輸機與隱身戰鬥機一道被稱為戰略空軍的“三大傳統標配”。居安思危,中國空軍提出“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戰略口號至少已有10年時間。

不過,就思想理論層面而言,西方的“空天戰爭”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紀90年代:未來戰爭,誰得到了太空,誰就占領了地球的制高點;誰占領了制高點,誰就能取得戰爭的主動權。幾年前,五角大樓就已將“空天母艦”列為正式的武器研發計劃。

根據規劃,2017至2027年後,美軍可能裝備“空天母艦”。未來戰爭的場景已不是單純的想象:在衛星、預警機、偵察機、電子戰機和武裝補給飛艇等各類飛行器的保障之下,“空天母艦”將遊弋於天空之中,它不僅可搭載具備各種功能的空天飛行器,還包括巡航導彈。

“未來空戰已呈空天一體化發展趨勢,空軍武器裝備必然也要成體系地構建和發展。”一位不願具名的空軍專家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早在2014年,珠海航展就展示出多款武器裝備,已體現出“空天一體”變革的思路。

上屆航展上,殲-10、殲轟-7A、轟-6M、殲-31等航空作戰武器悉數亮相,還包括空警-200、空警-2000等空中預警平臺。“看得見、能識別、傳得出、能引導”,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空警-2000於2004年首飛成功,它是中國第一架大型預警機,讓作戰指揮模式擺脫了單一的困境,也是“空天一體”進程中尤為關鍵的一步。

今年的航展上,“空天一體”特色更明顯。運-20不僅能夠大幅改善“快速反應能力”和“戰略投送能力”,還可作為“特種機”平臺,搭載相關設備,變身為預警機、空中加油機或大型電子偵察機。當前,中國空軍最先進的預警機當屬空警-2000,它仍舊以俄羅斯的伊爾-76為平臺。

在靜態展示區內,空警-500以及反隱身雷達、衛星系統也低調亮相。經過多年的布局,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系統現已達成階段性目標。據專家介紹,該系統可以與其他衛星、無人機以及相關技術聯合使用,引導反艦彈道導彈打擊目標。

觀眾在中航工業展廳里的直升機攤位留影。(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

“最先進的武器是買不來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創新能力也是買不來的。”殲-10飛機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宋文驄深有感觸,“中航工業一定要立足於國內,立足於自主創新,才能避免受制於人、永遠落後於人。”

軍工產業早已形成共識:凡是涉及航空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發達國家絕不可能授之以漁,僅僅模仿與追趕,也無法繞開即將到來的全球性挑戰。

“中國航空武器呈現井噴式發展。”德國“政治觀察”網等西方媒體曾多次表達感慨。不過,一名中國軍事專家認為,西方軍事強國均已完成信息化革命,而中國軍隊仍處於半機械化向信息化轉變的過程中,“我們只是在補課”。

為中國軍工史“斷代”並不難。新中國成立後的近30年間,中國一直面臨著極為現實的國家安全威脅,還數次被卷入戰爭中,因此我國當時不惜勒緊褲腰帶也要發展軍事力量。威脅之下,軍工企業通常以數字命名,1、2、3開頭者為國防科工委或總後勤部所屬,4字頭為海軍,5字頭為空軍等。

改革開放後,軍隊被要求“忍耐”,“大飛機”項目自然也不例外,曾試飛大江南北的運-10功敗垂成。直到2013年1月26日,運-20首飛成功。這意味著,中國成為第四個能夠研制大型運輸機的國家,僅次於美國、俄羅斯和烏克蘭。

國產裝備的“井噴”在2009年就已出現苗頭。當年的國慶60周年閱兵中,15型151架國產戰鷹組成的12列空中梯隊,米秒不差地飛過天安門廣場。三年後,中國自行研制生產的艦載戰鬥機殲-15在航母“遼寧艦”上完美起降,標誌著首艘航母形成戰鬥能力。

“從上一屆2014年到2016年,大家感覺到新機越來越多,不管是戰鬥機、運輸機,還是無人機、直升機、通用飛機,新機型越來越多。”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張新國的感受頗深,“譜系比較全,品種比較全,各類飛機都能找到跟它對應的機型,這說明中國航空裝備的發展已經到了全方位發展的階段。”

運-20 在進行飛行表演。(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2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