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孫陶然:只有不到10%的人適合創業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104/159617.shtml

孫陶然:只有不到10%的人適合創業
i黑馬 i黑馬

孫陶然:只有不到10%的人適合創業

創業公司里的老大需要的不是武功最高的那個人。什麽樣的人適合當老大呢?

孫陶然,中國最著名的連續創業家,創業黑馬學院導師。他曾聯合創辦恒基偉業,讓“商務通”風靡中華;他作為聯合創始人締造了中國公關第一股藍色光標。2005年,他創辦拉卡拉,現在,拉卡拉已成中國數一數二的綜合性互聯網金融集團。

作為創業黑馬學院導師,孫陶然曾多次給黑馬營學員授課,《創業36條軍規》一書即源於黑馬營第一期的第一課,該書已成為眾多黑馬創始人的“紅寶書”。

11月1日,孫陶然開通創業軍規實驗室,並通過黑馬學吧直播招徒。

以下內容由創業家&i黑馬根據孫陶然直播內容整理。

雖然現在舉國掀起創業熱潮,但是其實創業是一件非常不簡單的事情。

我在《創業36條軍規》中開宗明義提出: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創業,只有不到10%的人適合創業。創業只是一種生活方式而已,不要一窩蜂去選擇,核心是你適合不適合。如果你不適合創業,選擇了創業這種生活方式,你會非常痛苦,因為創業這種生活方式有非常多挑戰和不確定性,創業相當於你要帶一群未知的人去一個未知的地方。

首先你不知道你的團隊在哪里。作為一個創業者,只有在創業的過程中才會知道你需要什麽樣的人才。你還必須有本事去把這些人找到,而這些有能力的人,往往都很有個性,你還要讓這些人,能夠取長補短,能夠一起愉快地合作。

你要去的地方其實也是未知的。在創業之初,我們每個人都會設定一個大方向,但你一旦把公司建立起來之後,你就會發現你的很多設想其實是不現實的。你看到的消費者可能不是這樣的,市場情況也隨時會變化,你必須不斷地隨機應變。這個過程其實挑戰非常大。

最近這一兩年創業非常熱,很多人也非常向往創業。在《創業36條軍規》一書中我也提到,創業是和平時期最絢麗的一種生活方式,創業一年經歷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可能比你不創業三年、五年經歷的還要多,甚至你不創業可能一輩子都經歷不了某些東西。

我的建議是,在你開始創業之前,你先要想一想,如果創業是這樣一種不確定性很大的生活方式,你是否喜歡?

創業的五種素質

什麽樣的人適合創業?我提出了“創業軍規實驗室”的五條入駐標準。我認為具備這五種素質的人,是適合創業的,不具備這五種素質的人,可能不一定適合創業。這五種素質是:

第一,誌存高遠。

如果你去創業,又想小富即安,基本上都做不長。我們看到每一個成功的企業,創業者在一開始建立的時候,都立了一個非常遠大的誌向。當然,最終能不能做到是另一回事兒。

但古人講了,取法其上,才能得乎其中。如果一開始我們樹立的是一個比較高遠的誌向,即便我們只完成其中的70%、80%,也可以成為一家非常出色的公司。如果一開始我們就確立了一個很低的目標,或者抱有小富即安的心態,公司不可能做不起來。

我們在判斷創業者的時候,包括拉卡拉的基金在投資企業的時候,都非常重視創始人在誌存高遠這方面的表現。

第二,道德典範。

大家知道現在有很多道德底線非常低的事情,我認為一個創業者,走正道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我們做人要做一個正人君子,做企業也要走正道。

從比較長的一個時間段來看,走正道路會越走越寬,它在接近目標。如果走歪門邪道的話,你看似是在取巧,但其實路會越走越窄。如果一個人不正,這個企業很可能在經營上也不正,他一定會摔跟頭。

第三,意誌堅定。

剛才已經談到,創業是非常難的一件事兒,我們要去尋找方向,找路徑,找人,找錢,從零開始把它做起來。在這樣的過程中,遇到困難非常普遍。

對於創業者,每天一睜眼有無數的問題等著你去解決,甚至經常會內憂外患一起來。比如你可能融不到資,你內部的骨幹又要走,監管部門又對你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

這個時候,沒有一顆強大的神經,你是堅持不下去的,其實對於很多成功創業者而言,這是熬下來的結果。當別人都已經放棄了,而你在堅持,你就成為贏家。

我經常講,這個世界,大家要比拼體力和腦力來決勝的時候是非常少的。因為有50%的人只是想一想,他根本沒有去做,所以你50%的競爭對手已經不存在了。

去做的人里面,超過一半的人,在碰到第一個困難的時候就放棄了,你又少了一半的競爭對手。堅持下去的人,可能在第二個困難、第三個困難的時候,不斷地有人放棄,最終能夠堅持到最後的人,基本上不用去亮你的腦力和體力,可能你就是最後的贏家了。

這個例子並不絕對,但確實說明了對任何一個創業者來講,如果意誌不堅定,很難把創業路上的難關和挑戰克服掉。當企業的領軍人物,意誌品質尤其重要。如果你先膽怯了,如果你先放棄了,你的團隊自然也就散了。

很多時候,創始人需要打腫臉充胖子,需要有自己一顆強大的心,有一個堅強的神經,來支撐自己往前發展。雖然我們都知道應該意誌堅定,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

在生活中,我們看到有的人很強,什麽都打不垮他,越是難的時候,越能激發他的鬥誌;有的人性格偏軟,遇到一點困難就非常地沮喪,很多的抱怨。

第四,樂於分享。

這是當老大的人需要具備的非常重要的一個品質。有句俗話叫“財聚人散,財散人聚”,講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

作為一個領軍人物,你需要去組織起你的團隊,把這些人凝聚起來,一起去未知的地方去挑戰,如果你沒有一個樂於分享的心態是不行的。這不僅僅指在財務上、股權上的分享,更重要的是你也要有一個分享的心態。

我這麽多年之所以會去創辦好幾個企業,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分享。在我看來,我的二把手、三把手,跟我一起奮鬥的團隊,他們都需要成長。

我是總裁,他們不能永遠是常務副總裁或者副總裁,我希望他們變成總裁,怎麽樣能夠讓他們變成總裁呢?當我把每一個企業做到非常成熟,我認為我的合夥人,我的副手已經可以駕馭它的時候,我自己就會去開拓新的領地,把這個領地留給他們。

如果沒有這樣一種心態,永遠是自己單練,這個企業永遠做不大。我們在投資和考察企業的時候,往往也去看這個企業到底是一個團隊在創業,還是一個人在創業,這個領軍人物有沒有這種分享心態。

我這麽多年做的每一個企業,我自己的持股比例,我都會把它限制在一個比例以內,我不希望自己持過高的比例,而應該和團隊一起分享。如果你跟別人分享了,事情就是別人的事兒,至少是大家的事兒,大家就會一起去努力。如果不分享,事情永遠是你自己的事兒,無法凝聚人才。

第五,熱愛學習。

這個世界上我們都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因為恐怕除了哭和吃這兩個能力是與生俱來的之外,其他所有的東西,都不是人天生就會的,都需要後天學習。

一個人有沒有學習的意識,會不會學習,其實是決定了他和別人的差距。我們講哪個人厲害,哪個人不厲害,其實指的主要是會不會學習。一個會學習的人,他每天都能夠從別人身上學到一點東西,他從每一件事上,都能領悟到一點東西,他就可以每天都在進步。

我認為,這五個素質,如果你都具備了,你是一個適合創業的人;如果不具備,恐怕選擇創業是比較難的一件事兒。

學習的三種方式

怎樣才能有效地學習?有三種方式:

第一,向前人學。

所謂的向前人學,其實就是向書本上學。除了那些用剪刀和漿糊攢出書的人之外,真正能寫書的人,還是有幾把刷子的。要給別人一碗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

如果沒有對某個主題的豐富的研究和體會,他是提煉不出一本書的。讀書是我們學習的一種非常好的方式。“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講的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向先進學。

你周邊任何人,任何一件事情,做得好,你都去琢磨一下,去想清楚他為什麽做得好。比如俞敏洪在那演講,我覺得他講得非常吸引人,我就會琢磨,他到底好在哪?是他的語言組織能力?還是他的手勢?還是他的典故?還是他的邏輯?

參加一個活動,如果氣氛非常好,我也會下意識去琢磨,這個活動好在哪?為什麽會這麽有人氣?我做營銷出身,很久以前就有一個習慣,看電視的時候非常喜歡看廣告,每看一個廣告就在那琢磨,它的賣點提煉得好不好,好在哪,不好在哪。

其實你可以把身邊任何一個人,任何一點做得好的地方,都慢慢汲取到你的身上,讓自己進步。

第三,向自己學。

就是複盤,這是聯想(集團創始人)柳總(柳傳誌)提出來的一個觀點,也是聯想文化和拉卡拉文化的一個核心。

複盤,這是個圍棋術語。圍棋的高手下完棋之後,都會把棋盤清掃幹凈,重新再下一遍,一邊下,一邊研究,這一步如果不這麽走會怎樣。複盤是圍棋提升棋藝最快的一種方式,也是每一個圍棋棋手都會使用的一種方式。在現實工作中,所謂的複盤就是我們對已經做過的事情,進行回顧和總結。

在拉卡拉,我們複盤分四步:

第一步,目標結果。回顧一下我們當時設定了什麽目標,而現在達成什麽樣的結果。

第二步,情景再現,把過程重新走一遍。

第三步,得失分析。在過程中,哪一步做得好,哪一步做得不好,以及為什麽。

第四步,經驗總結。想一想這件事情如果再做,有哪些新的做法可以做得更好。

這樣的複盤其實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跟自己學習的方式,有了這樣一種方式,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例如這次在黑馬學吧的直播,對我來講是第一次。直播完了之後,其實我腦袋里下意識就會去琢磨,下次再做直播的時候,我會去改進哪些方面。 

通過向前人學,向先進學和向自己學,你就可以不斷地進步。

沒有人天生就會當創業者,沒有人天生就會當總經理,如果你有學習能力,一定可以當一個很好的總裁;如果你沒有學習能力,你的天分再強也不行。

所以,我們反過來看,誌存高遠、意誌堅定、道德典範、樂於分享和熱愛學習,這五點是我提出的創業者入駐創業軍規實驗室的五個標準,其實也是我認為的要創業的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素質,不可或缺。

劉邦是老大的典範

反過來講,創業其實只是一種生活方式。

三十年前,我們剛開始創業的時候,管創業叫下海,社會還很不認同。現在方方面面都在呼籲、鼓吹創業,創業又變成了一個非常英雄的事兒。其實不管是以前不認同的時候,還是現在大家比較推崇的時候,創業本身只是生活方式的一種,你可以選擇這種生活方式,也可以不選。

我把創業界定為,你自己把錢拿出來投入公司做合夥人和股東叫創業。如果按照這個標準界定創業的話,這個世界大概只有不到10%的人是適合創業的,不超過1%的人適合當領軍人物(老大)。

如果你想創業,你也適合創業,那還要再看你適不適合當老大。如果你不適合當老大,最好的辦法是給你自己去找一個老大,你自己作為二號、三號人物,成為團隊中的一個核心成員。

其實我做拉卡拉就是這樣一個過程,當年我並沒有想做拉卡拉,恒基偉業做得比較成功之後我就退休了。我的一個朋友來找我,他們發現金融服務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就反複勸我,他們認為只有我才能帶領他們把這個事做大。

在他們幾番勸說下,最後我說,我重新出山,我來擔任拉卡拉的董事長兼總裁,一步步走到今天。這是十年前的事情。所以,我也非常感謝當時勸我的合夥人(房建國、戴啟軍),是他們最先看到了金融服務的機會,也是他們堅持來勸我,讓我出來挑這桿大旗。    

這其實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正面案例。我們也看到很多負面的案例。有很多企業,由於領軍人物的能力和理念缺陷,導致一個非常好的企業,最後沒有取得應有的市場地位。

創業公司里的老大需要的不是武功最高的那個人。什麽樣的人適合當老大呢?其實歷史上有一個非常適合當老大的人,叫劉邦。

劉邦當皇帝之後說: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組織糧草、組織後勤,我不如蕭何;領兵打仗我不如韓信。但是我當了皇帝。

為什麽?正因為他不如他們,所以他才能把姿態放低,把這些人找到一塊來,讓每個人都去做他們擅長的事,讓他們能夠愉快地合作,這是做老大最重要的職責。

從某種角度上,我們可以這樣界定老大的工作。老大的工作就是要知道方向,知道想要實現什麽目標,知道需要什麽樣的人,能夠把這些人找到,讓這些人都在他們最擅長的位置上,非常愉快的在一起合作。

羊毛就應該羊買單

前些年業界有個說法,叫C2C,就是COPY  TO  CHINA,我們在國外看到什麽最新的創業方式,把它複制到中國。這都是錯誤的。其實你是否把它複制到中國,和這個技術好不好都不關鍵,關鍵是看你有沒有抓住需求。

我經常講,創業本質就兩件事:

第一,做出一個有人願意花錢買的產品。  

第二,找到一種方法把這個產品源源不斷地賣出去。  

解決這兩點的核心基礎是需求,你有沒有看到消費者的需求,有兩種情況:

第一,新的需求。沒有人能夠滿足他,你把他滿足了,你就做出了有人願意買的產品。    

第二,更好地滿足需求。你找到了一種更好的需求滿足的方法。

在《創業36條軍規》這本書里,我講到,只有創新才能創業。

最近幾年每年都有一些非常熱門的概念和公司,之所以會成為熱門,一定有它的道理。但火熱和泡沫之間的距離是,你有沒有失去你的產品或服務的本質。

我舉一個遠一點的例子。比如去年特別火爆的P2P,曾經一度有輿論認為P2P就是代表互聯網金融未來新的方向。我當時講不可能,因為P2P是點對點的、個人對個人的借款。大家都知道,在借貸市場上,主力放款機構是銀行,其次是信托、保險、證券等公司,再其次是消費金融、小額貸款公司、信用社等。

個人對個人的放貸,無論在線下還是線上,用什麽名目出現,它都不可能成為借貸市場的主流。

我當時舉零售的例子,最大量的東西是在百貨商場賣出去的,在超市和便利店里賣出一些,在跳蚤市場也賣出一些。如果一個跳蚤市場把自己包裝一個華麗的概念,說它會顛覆零售行業,或者會取代大商超,這是不可能的。

因為P2P的屬性決定了它在整個借貸市場上可能只有1%、2%的份額。這幾年有很多泡沫,一件事情本身不是壞的,但是把這個東西的重要性和價值無限放大,就有可能產生泡沫,最終還是要歸到商業的本質。

我一貫堅持一個觀點,有價值的服務,用戶是願意付費的。我對免費一直有看法。前兩年“免費”很熱,但我認為有價值的服務不應該免費。沒有人付費,服務怎麽能持續?

企業有自己的成本費用,所謂的免費,要麽是消費者一收費就不要,只能免費。這說明你的服務或產品沒有價值。或者你想這個服務免費,通過其他的服務掙回來,這個太繞。

前兩年我曾經講過,我認為羊毛出在狗身上,什麽豬來買單,這是騙人的。羊毛就應該出在羊身上,就應該羊來買單。

下半場需要理性的人

互聯網金融的下半場已經到來,上半場和下半場的區別就是,上半場可能更多有勇氣的人在參與,下半場更多的是理性和有能力的人在參與。

我記得以前看書的時候,看到過一句話,革命的第一階段都是有勇氣的人在做領袖,誰有勇氣跳出來第一個吃螃蟹,他就跑在前面,他可能就成了領頭羊。但是,如果要把一件事情做成,光有熱情是不夠的,你必須具備這個能力,並且理性。

所以,往往到了下半場,那些有勇氣的人可能就做了先烈,那些有能力、理性的人可能最後就成為了領頭羊。

互聯網金融其實也是這樣。在上半場,幾千家公司各種各樣的模式,大膽的創新和嘗試,他們確實對市場起到非常強的推動作用。但是,最終公司能不能存活下來,能否長期可持續的發展還取決於這個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能不能做出真正滿足需求的產品。

互聯網金融的下半場,傳統的金融機構紛紛加入,上半場大浪淘沙剩下的這些走正道的、理性的、有能力的互聯網金融公司也會大展身手。

創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0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