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波不良資產投資周期正來勢洶洶,不同於上一輪大規模處置銀行不良的周期,此次更具市場化,而且趕上經濟仍處於下行通道中,如何解決不良資產的流動性問題,將成為這個周期投資的關鍵點。
中國不良資產行業聯盟主席、海岸基金董事長張曉琳近日在第二屆中國不良資產行業高峰論壇上表示,“無論是在處置方案還是在定價模型上,都要跳出上個周期的慣性思維。誰能夠用創新性的金融工具快速解決流動性,誰就可能成為這個不良周期的投資之王。”
兩輪不良投資周期
從去年開始,國內新一波不良投資周期已經到來。
根據銀監會披露的2016年二季度主要監管指標顯示:二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4373億元,較上季末增加452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75%,與上季末持平。但業內預期,實際不良可能要高於這個數字。
在德富資產執行合夥人吳舸看來,中國的不良資產投資最早始於1999年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的成立,這也是中國的第一輪不良投資周期,從1999年一直持續到2008年。
這10年又可分為兩段:前五年屬於政策性接收,當時,中國第一次大規模處理銀行不良,在定價方面毫無經驗,同時國內又缺乏成熟買家,所以除了外資是主要買家,規模購買不良的投資人幾乎沒有;後一段是從2004年到2008年,政策性剝離幾千億元的壞賬之後,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進行了商業化的收購,這些不良的處置當時不算順利,但是多年以後因為資產價格的暴漲,成為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的重要利潤來源。
第二輪不良投資周期中出現的第一波,則是2011年,從東部沿海尤其是浙江地區民間借貸危機爆發開始,到之後的長三角和珠三角的鋼貿危機,大量不良資產持續湧現。再到去年開始的第二波,這輪周期何時見頂,還有待觀察。
業內人士表示,就整體而言,不良資產投資屬於逆周期行業,不良資產包的收購時點往往處於經濟低谷時,不良資產的處置則最好在順周期中進行。當下的這波不良產生的背景、所處的經濟形勢和投資邏輯與前一輪大不相同,需要更具市場化思維,尤其是不良資產的流動性問題相比上輪周期更難把握。
“想在這波不良周期中賺到錢,不是件容易的事。做不良資產投資培訓的倒是賺得缽滿盆滿。”一位民間不良資產投資者對本報說。
流動性是關鍵點
相比上輪不良處置正逢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期,資產價格處於上升通道,這波周期面對的則是中國經濟依舊處於下行通道中。
“可以看到,這個周期中的資產流動性非常差,尤其是不良資產抵押物需要變現時,價格一直往下走,一個評估值一億的抵押物,可能最終變成現金就只有4000萬,解決流動性肯定是這個周期投資的關鍵點。”張曉琳說。
不過,並未所有的抵押物都是如此。以房地產為例,這兩年一波房地產行情席卷市場,導致以房地產為抵押物的不良資產處置收益極為可觀,但同時,行情中又呈現出明顯的地域性特點,這給不良資產的定價帶來極大困擾。
“房地產在地域上的價格差異超出我們的預期,”張曉琳說,這波周期下,定價的核心就是抵押物的流動性。
“每個不良資產投資人都要做的第一要務就是地域經濟的調查,搜集大量的數據,特別是司法拍賣行的數據庫,數據庫建立之後,就會發現房地產市場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在這波周期的定價上容易出錯的地方就是房地產:第一是工業用地,第二是商鋪,商鋪在兩年前從銀行出來的都是天價,如今甚至跌到幾千塊錢一平米。”張曉琳說。
正是因為流動性將在這波不良資產投資中起到關鍵性作用,所以,“上個周期,我們需要的人才大多數是具有法律背景的,而這個周期,我建議應該更多的采用金融手段,更加急需的是金融人才。通過比如資產證券化(ABS),甚至常用的P2P都可以增加流動性,任何能夠實現流動性的手段都是這個周期下最重要的手段。” 張曉琳。
即便如此,張曉琳還是認為,這波不良投資周期虧錢的可能性還是比上個周期要低很多:原因一是抵押率更充足、法律瑕疵更少;原因二是資產透明度更高;原因三是司法更健全。
“上個周期,我們做不良資產處置,其實大量的時間是在打官司,在各地遇到的司法阻礙也非常大,銀行出來的不良資產包,不僅抵押率低,而且存在大量的法律瑕疵,一個包,光盡調都要40多天。” 張曉琳說。
“這個周期下,我幾乎沒有遇到有法律瑕疵的資產包,說明銀行的風控在過去幾年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即便是打官司,也特別順暢,推進的速度比以前更快,中國整體的司法環境比過去提高非常多。而且在這個周期下,資產的透明度進一步加強,處置機構可以輕松查到債務人名下所有的投資。”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