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外環境和發展形勢發生著深刻變化的同時,上海的城市創新轉型也進入關鍵時期,如何形成新的定位,成為上海關註的熱話題。
10月20日舉行的中國共產黨上海市第十屆委員會第十三次全體會議,審議了《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送審稿)》(下稱《總體規劃》)。全會同意將《總體規劃》按程序提交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後上報國務院審批。
基於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總體規劃》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上海特點的超大城市睿智發展的創新轉型新路。同時聚焦解決超大城市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突出問題。
如何定位?
在《總體規劃》中,2040年的上海,將建成為卓越的全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
從“1946年大上海都市計劃”至今,上海的城市定位發生了多次改變。《總體規劃》是上海的第六輪城市總體規劃。這一次,對2040年的上海,提出了經濟、科技、文化三個定位的維度。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指出,要把握好城市發展的重大問題。第一個重大問題,就是要準確把握城市性質。
把握新一輪城市總體發展目標定位,最重要的是深刻理解、全面落實中央對上海發展的戰略定位和要求,始終在全國大局中思考和謀劃自身發展,這是上海城市發展最寶貴的經驗。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
按照這一要求,上海也在持續深入推進“四個中心”建設,突出科技興市、文化強市、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著力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經濟科技的合作與競爭。
不管是自貿試驗區建設還是推進科創中心,上海承擔了越來越多的國家戰略。
上海市市長楊雄表示,這是貫徹中央對上海的新要求,保持城市性質的延續性,體現全球城市競爭的新焦點。新的城市性質的核心是全球城市。
要實現這一城市新定位,對於上海而言,也意味著更充分地參與到全球競爭中,在競爭中實現城市的發展。
韓正指出,要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是城市發展之基。無數城市的興衰歷程證明,沒有經濟的發展,城市就無法生存;沒有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城市就難以長盛不衰、持續繁榮。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後,上海下決心減少經濟增長的“四個依賴”,率先轉向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軌道,基本實現創新轉型最艱難的一躍。
韓正指出,面向未來,要抓牢經濟發展不放松,始終堅持發展質量、效益和結構優化導向,堅定不移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持續推動創新發展,使城市發展真正靠科技創新、制度創新驅動。通過規劃引領,把上海真正打造成為令人向往的創新之城、能夠通過創新引領全球經濟的活力之城。
最新發布的今年前三季度數據顯示,面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上海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好於預期,創新轉型效應進一步顯現。
根據初步核算,上海前三季度全市生產總值比上年同期增長6.7%。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0.9%,比上半年提高0.1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造業總產值逆勢增長。前三季度,上海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造業完成總產值5989.4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2%,增速比上半年提高1.5個百分點。其中,新能源汽車總產值增長47.6%,新能源總產值增長19.4%。
2011-2015年上海市生產總值及其增長速度
強調留白
而要實現上述定位,就意味著上海必須為未來做好各種資源上的準備,轉變城市空間的利用模式,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韓正強調,超大城市的規劃,更要遠近結合,前瞻把握,為未來發展留足稀缺資源和戰略空間。對事關城市永續發展的重要區域、重要資源,一定要保護好、維護好,不能動;對暫時沒有想清楚、看明白的地方,要堅決留白。
底線思維是《總體規劃》的一個突出特點。此前上海也提出,城市發展必須守住常住人口規模、建設用地總量、生態環境、安全四條底線。
韓正指出,要強化底線約束,嚴格落實中央嚴控超大城市人口規模要求,明確城市建設用地總量和結構、自加壓力實現規劃建設用地負增長,把生態環境要求作為城市發展的底線和紅線,牢牢守住城市生產安全和運行安全底線。要堅持遠近結合、留有余地。
在城市規模上,《總體規劃》也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上海市市長楊雄表示,嚴格控制常住人口規模,既是貫徹中央嚴格控制超大城市人口規模的要求,也是資源環境緊約束條件下上海的必然選擇,必須統一思想、綜合施策。建設用地規模提出“負增長”目標,強調優化建設用地結構,推進建設用地功能複合,建立空間留白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