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漫長的11年之後,全球第一家P2P公司Zopa終於實現盈利。
頂著全球首家P2P平臺的光環,Zopa的一舉一動對於全球的網貸行業來說,總是有一點風向標的意味。
2015年8月18日,Zopa促成的貸款超過了10億英鎊(約88億元人民幣),這是英國乃至歐洲第一個促成貸款發放量超過10億英鎊的網貸平臺。
不過,與急速增長的成交量相對應的卻並不是穩步攀升的利潤,而是連年遞增的虧損。財報顯示,2015年,Zopa的虧損額從2014年的610萬英鎊(約5368萬元人民幣)增長到了890萬英鎊(約7832萬元人民幣),同比增速達45%。
直到今年9月,Zopa的首席執行官JaidevJanardana才正式宣布Zopa終於實現了盈利。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即便Zopa發放的貸款量已經超過了17.5億英鎊,但Zopa11年間的合並利潤還不足6萬英鎊,虧損額更是年年攀升。
這幾年全球P2P市場規模暴增,但只是看上去很美,大部分平臺都是賠本賺吆喝,即便是最著名的幾家平臺,總是更願意對媒體公布自己急速膨脹的成交規模和估值,而對盈利情況總是輕描淡寫地帶過。
作為全美最大的網貸平臺,Lending Club,截至到今年一季度,它已經完成接近200億美元的貸款發放量,但盈利只在2013年短暫地出現過。在接下來的2014年,平臺就迎來成立以來最大的虧損額,此後一直到現在也沒有實現盈利。
而美國的另一家P2P平臺Prosper,單季度貸款總額保持在10億美元左右,最近新一輪估值達到近19億美元,可仍不能改變上線10年至今還未實現盈利的事實,在今年一季度,裁員也已經被提上日程。
相比之下,OnDeck的盈利狀況已經是表現最為優秀的,在平臺上線6年之後開始實現盈利,只不過在連續兩年的凈利潤負增長之後,2015年的財報狀況又重新變為虧損。
相比於國外的平臺在盈利方面還有據可查,國內的P2P們對於盈利的話題更加諱莫如深。在發展前期,大多數平臺為了跑馬圈地而不得不參與“燒錢大戰”;後期壞賬爆發,獲客成本也越來越高,盈利成為了許多平臺“不能承受之重”。
不過網貸平臺盈利困難的真正原因,還不止於此,如果要究其根本,可能要從商業模式說起。
信息中介的日子不好過
P2P要明確信息中介性質。
這是中國的網絡借貸監管辦法和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行動反複提及的,其核心意思在於平臺只能為借貸雙方提供信息服務,不兜底。與之相對應的,是所謂的信用中介模式,即平臺為借款人提供增信服務。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里,美國的網貸平臺是信息中介的典型代表,即投資人直接將錢借給有資金需求的借款人,網貸平臺就像房地產中介一樣只負責撮合交易。這種直接借款的模式最有代表性的平臺是OnDeck,不過現在也已經漸漸偏向混合模式,即我們最為熟知的以Lending Club為代表的平臺借款模式。
在平臺借款模式下,投資人買的是網貸平臺轉讓的債權,網貸平臺與發行鈔票的存款機構合作,通過把債權打包或發行證券的方式轉售給投資者,投資者和借款人之間並沒有直接的聯系。
無論是直接借款模式還是平臺借款模式,美國網貸平臺與我國網貸平臺之間的一個本質區別就是前者的平臺透明度。
比如通過查看Lending Club最近的季報我們就可以看到,平臺在資產端和負債端的項目基本是一一對應的,金額也基本完全相同。它沒有任何的債務,即使倒閉,投資者也可以基本上完好無損的獲得借款人的債權。
作為信息中介平臺,LC的主要營業收入來自四個部分:交易費、服務費、管理費和其他收入。
從其公布的二季度財報來看,平臺累計發放貸款超過19.5億美元,交易費累計收入達到1.024億美元,在總營收中的占比超過90%。平臺的交易規模越大,帶來的營收也就越高。但是問題在於,營業收入無法覆蓋營業支出。
從LC二季度平臺的市場營銷費用、貸款發放服務產生的費用以及研發費用、管理費用等累計超過1.8億美元,再加一季度的公司醜聞導致貸款成交量下降、營收下降,平臺想要實現正向現金流實在道阻且長。
與LC營收模式接近的Prosper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
截至今年6月30日,Prosper第二季度共發放了4.45億美元的貸款,總營收為2708萬美元,比去年同期減少44%。凈收入為2817萬美元,環比下降43%。季度虧損額達3562萬美元,較去年同期上漲了近480%。
從這兩家全球知名的P2P平臺的經營情況來看,定位信息中介的P2P們日子確實不好過。
據業內人士介紹,純線上的信息中介模式前期的投入很大,但開支相對來說比較固定,因此會出現一個盈虧平衡點。從Zopa的案例來看,4-5億英鎊的年成交量大約是英美平臺的盈虧持平點。
P2P們暗淡的商業前景
放眼世界,信息中介的P2P盈利之路都如此艱難,中國的平臺們恐怕也難有捷徑可走。
如果僅看規模,國內年成交量超過百億的P2P平臺也不在少數,但真正盈利的卻寥寥可數,究其原因還是跟中國式P2P的商業模式有關。先來看看目前國內的P2P都靠什麽賺錢?
與純線上的美國網貸模式相比,國內的P2P網貸平臺們大多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中國特色”網貸模型,即P2P網貸公司在線上主攻理財端,吸引出借人,並公開借款人的信息以及相關法律服務流程。
而實際的資產端主要來自線下,通過線下團隊強化風險控制、開發貸款端客戶,P2P網貸平臺自己或者聯合合作機構(如小貸公司、擔保公司等)審核借款人的資信、還款能力。
在費用方面,針對投資人:利息管理費(費率為收益的6%-10%)、VIP費用(VIP的年費)、充值費、提現費。但因為市場競爭激烈,平臺向投資人收取的費用經常減免。而且如果用戶基數不夠大,這部分費用基本可忽略。
針對借款人:(如果是純中介的平臺)主要收取借款管理費,這個也是未來平臺盈利的關鍵。(如果是線上+線下的平臺)資產端還是依靠線下渠道解決,費用除了利息,還有一些服務費等。
在後者這種主流模式下,國內的P2P營收的主要來源仍是線下放貸的利息收益,純互聯網部分收入基本可忽略。其實賺錢的模式還是依靠傳統的信貸,吃利息,以收益覆蓋風險。
有業內人士曾透露,如果沒有息差的話,平臺手續費的收入大約為待收的1%。這樣算來,假設平臺一個月待收10億元,那麽一個月收入大約1000萬,不過按照這個體量,這類平臺已經是行業第一梯隊,每月高企的推廣費、人員支出成本,這區區1000萬也僅僅能維持平臺運作及推廣而已。
相比之下,平臺針對借款人收取的所謂借款管理費、服務費、利息才是平臺盈利的關鍵。國內不少P2P平臺都有自己的資產供給方,典型的如人人貸與友信。資產供給方提供的資產質量和成本很大程度上決定了P2P平臺是否盈利、盈利多少。
所以,眼下P2P的轉型方式也非常清楚,要麽徹底舍棄理財端,專註為大平臺提供資產;要麽通過拆分,把線下線下業務剝離開,形成集團化運營。最終整個集團是盈利的,但就線上P2P這個形態本身,商業前景顯然並不樂觀。
作為信息中介的P2P的盈利關鍵點:規模大、壞賬低、開支還要控制。但在眼下的中國市場,要滿足這幾點更是難上加難。
從去年開始監管政策趨嚴、廣告投放政策收緊都讓原本就賺錢不多的P2P平臺壓力更大, 2016年P2P註冊用戶的成本較去年幾乎翻了一番,而投資用戶的成本則由去年500元/投資用戶上漲至700-800元。
這是國內的P2P面臨比美國平臺更大的問題,如果獲客成本持續走高,貸款規模的增加也不能帶來盈利,平臺只能賠本賺吆喝。而在資本寒冬里,冷靜的投資人們也更加不願意為持續的燒錢大戰買單,平臺無法擴大規模進而進入一個死循環。
目前,國內公開宣布已實現的盈利的平臺不超過20家。而在新規之下,不少平臺的盈利點也面臨收窄。而那些寄希望於先建立規模效應,進而挖掘用戶和數據的附加價值來盈利的平臺未來恐怕會更加步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