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公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顯示,總量超過6000萬的留守兒童面臨教育和親情的雙重缺失,心理健康存在威脅,亟需得到政府和社會的關註和扶持。
過去數十年間,中國流動人口數量持續上升。2015年,中國流動人口總量已經達到2.47億,每六個中國人中就有一個流動人員。
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導致中國兒童群體出現急劇分化。部分兒童跟隨父母進城的同時,更多兒童以留守的方式滯留農村。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國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已經分別達到2880萬人和6100萬人,占全國兒童的比例分別為10.3%和21.9%。在中西部典型的人口流出地,農村兒童中留守者的比例已經過半。
當流動兒童在城市的生存面臨種種挑戰時,留在農村的留守兒童們的生存狀況更加艱難。《報告》稱,農村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學校教育和親情慰藉的雙重缺失。
留守兒童的高中凈入學率比全國水平低20個百分點,不到城鎮兒童的一半,也低於農村非留守兒童。同時,留守兒童還存在比較突出的教育進度滯後和超齡就學現象。初中和高中推遲入學率分別高達21.3%和56.5%。
不能與父母保持日常的、近距離的溝通和交流是留守兒童們最大的煩惱。《報告》認為,親情慰藉的缺失,將會嚴重影響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
根據貴州省遵義縣和江西省修水縣的“留守兒童健康和生存狀況調查及幹預項目”,6歲以下兒童留守現象普遍,占比接近一半。留守兒童的主要養護人為祖輩,缺乏科學的兒童健康照料知識。
調查顯示,留守兒童意外傷害的比例高於非留守兒童,心理行為和人格發展問題突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指標異常檢出率高於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更容易出現情緒控制問題,在探索主動性和獨立性方面都落後與非留守兒童。
《報告》提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應得到家庭、社會和政府的重視。托幼機構和有關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對留守兒童教育的關註與資金投入,積極對留守兒童的不良心理狀態進行疏導,促進留守兒童健康發展。
根據《報告》,中國流動遷移人口總體出現家庭化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舉家流動。尤其是1980年及以後出生的新生代,更願意選擇與配偶、孩子,甚至是老人一同流動。這意味著,有更多的留守兒童將會轉變成流動兒童。雖然流動兒童的成長環境仍待優化,但對於眾多留守兒童來說,能跟父母家人在一起朝夕相處,夢想就已經部分實現。
鑒於近年來與留守兒童有關的傷害事件增多,今年初,國務院下發《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要求各級做好依法強化家庭監護主體責任,完善關愛服務體系,打擊侵害留守兒童的各種違法行為。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學者段成榮認為,通過推進農民工市民化、鼓勵流動人口帶孩子進城、推動區域經濟均衡發展、引導扶持返鄉創業就業等措施,可以從源頭上減少留守兒童,從而緩解留守兒童面臨的教育和親情缺失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