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陜西延安:黃土地上崛起的“森林城市”

說起延安,幾乎無人不曉。但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延安卻是一個丘陵溝壑縱橫、處處荒山禿嶺、生活貧窮的陜北形象。

9月下旬,《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延安采訪時發現,這里的河堤、河灘和街道都已經遍植樹木,站在巍巍寶塔山上,放眼望去,延安城四周的山全被綠色覆蓋,森林繁茂。

延安市市長梁宏賢介紹,自2012年啟動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以來,延安在貧瘠的黃土高原腹地成功探索出了一條“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融相生、紅色文化與生態文明交相輝映的綠色崛起之路。

位於寶塔山、清涼山、鳳凰山三山之間的延安城區。攝影/章軻

寶塔山上綠樹成蔭。攝影/章軻

數據顯示,延安目前全市林地面積發展到4338.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6.35%,城區綠化覆蓋率42.65%,街道樹冠覆蓋率39.8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4.45平方米,水岸林木綠化率96.14%,道路林木綠化率98.47%,水源地森林覆蓋率平均值為71.93%,創森各項指標全部達到或超過國家森林城市評價指標。9月19日,延安獲得了“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延安市位於陜西省北部,地處黃河中遊、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和中國革命聖地。

歷史上,延安曾有“森林茂密、水草豐盛、牛馬銜尾、群羊塞道”的記載,但由於歷代戰爭的破壞、人口的急劇增加以及傳統的“散牧”放羊等,使延安境內的植被逐漸破壞,水土流失不斷加劇,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成為黃土高原地區生態最為脆弱的地區之一。

延安人形容當時的景象:“下一場暴雨刮一層泥,發一場山水褪一層皮”“開荒種地不打糧,年年歲歲受災荒”。

1978年,我國在西北、華北、東北13個省、區、市,啟動了被譽為“中國的綠色長城”的三北防護林工程。延安市是工程實施重點地區之一,目前已累計完成人工造林1000余萬畝。

這之後,延安於1999年啟動退耕還林工程。2000年開始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全市63個國有林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到2012年底,延安市累計完成營造林面積1649.22萬畝,累計退耕還林910萬畝,占全國退耕面積的2.5%、陜西省的27%。

陜西省農業遙感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實施退耕還林以來,延安的植被覆蓋度由2000 年的46%提高到2012年的67.7%,提高了21.7%。2000年-2012年延安衛星遙感圖清楚顯示,延安實施退耕還林區域的顏色明顯變綠變深。

被青山綠水環繞的延安城。攝影/章軻

2011年底,延安市決定創建國家森林城市。要在生態環境脆弱的黃土高原上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這在20年前無異於癡人說夢。

梁宏賢介紹,延安高標準編制了《延安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確立了“黃土高原生態明珠、革命聖地美麗延安”的建設理念,為延安量身打造了“一核多極、六廊多點”的城市森林建設藍圖,層層分解落實任務和簽訂目標責任書,一級抓一級。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延安采訪時了解到,延安城區處於寶塔山、清涼山、鳳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匯之處的位置,線性城市,人多地少,建綠空間匱乏。

梁宏賢介紹,延安市確立了“森林圍城、內擴外建、點面結合”的城市森林建設思路,累計完成新增各類綠地3261.15萬平方米,公園綠地500米範圍對居住區覆蓋率達到96.87%,建成郊區20公頃以上大型生態休閑場所18處、57.74萬畝,33個重點鎮、1292個村莊分別綠化7.8萬畝、15.98萬畝,綠化道路7589.9公里、水岸1515.4公里。目前,延安全市林城相依、林居相依、林路相依、林水相依的城鄉一體化森林景觀格局初步形成。

延安目前全市林地面積發展到4338.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6.35%。攝影/章軻

“既要綠色發展,又要產業富民。”梁宏賢說,延安創森堅持生態與經濟並重,特別是把生態建設同扶貧攻堅結合起來,發展經濟林果、林下經濟和森林旅遊業。數據顯示,創森以來,延安全市累計新增以山地蘋果為主的鮮果經濟林面積106.17萬畝,蘋果總面積增至350萬畝,年產量達到280萬噸,年產值突破100億元,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一半來自蘋果。新建核桃、紅棗、花椒等幹果經濟林園33.9萬畝,幹果經濟林面積累計達到318.95萬畝,產值增至8.1億元。

梁宏賢介紹,延安以森林豬、森林雞和中藥材、食用菌等為主的林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各類林業經濟合作組織增至75個。延安還累計建成省級以上森林公園數量達到8個,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5個,十大森林生態旅遊基地和6條長短結合的自駕遊線路構成了森林生態旅遊的基本框架,今年各森林公園已累計接待遊客394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24億元。全市林業總產值由創森前的51.56億元增長到130.64億元,年均增速36.87%。

延安對革命遺址實施了景區綠化美化工程,綠化率達到69.8%。攝影/章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6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