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機器人投顧崛起 國內初創公司舉步維艱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個人投資者理財需求的日益旺盛,機器人投顧(Robo-Advisor)行業呈現出井噴式增長。據Corporate Insight統計,僅美國市場,截至2015年年中,機器人投顧公司管理的資產規模已超過210億美元,有超過200家公司布局該領域。

這其中既包括以Wealthfront、Betterment、Personal Capital為代表的獨立機器人投顧公司推出的產品,也包括以嘉信智能投資組合、貝萊FutureAdvisor、德銀AnlageFinder為代表的依托傳統金融機構的機器人投顧業務。

相比之下,中國的機器人投顧之路卻頗為坎坷。年初才剛在國內“熱鬧”起來的新概念還沒來得及被大眾所接受,便陷入了發展僵局。目前,國內該領域的初創公司屈指可數且規模尚小,而大型金融機構對機器人投顧的關註和投入也並不算多。

作為這幾年海外財富管理市場快速崛起的新勢力,機器人投顧業務為何在國內發展緩慢?與P2P、眾籌等其他“舶來品”相比,為何機器人投顧領域的初創公司不僅數量少、規模小,其影響力也遠不及美國的Wealthfront等?

“標簽”的變遷

1. 智能理財

近年來,隨著全民理財意識的覺醒以及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線上財富管理市場日益蓬勃,一大批匯集了各類理財產品的“理財超市”、“一站式理財平臺”也應運而生。

所以,從去年開始已經有不少平臺提出智能理財的概念,即基於對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通過一系列智能算法為投資者“量身定做”更理性、客觀、全面的理財服務。

但那時提到的智能理財更像是一種增值服務、一種理財理念,而非獨立的產品。一方面為了幫助用戶在海量的金融產品中快速篩選出適合自己的,另一方面也是希望用此增值服務提升用戶粘性。

2. 機器人投顧

今年3月,Alpha Go人機大戰讓機器人、人工智能成為了“爆款”詞,更重要的是,直譯於Robo-Advisor的機器人投顧業務在美國已成為財富管理行業重要的一個細分領域,它有獨特的商業模式和業務特點。

以海外相對成熟的機器人投顧業務來看,它根據個人投資者提供的風險承受水平、收益目標以及風格偏好等要求,運用一系列智能算法及投資組合優化等理論模型,為用戶提供最終的投資參考,並根據市場的動態對資產配置再平衡提供建議。

所以,這里包括幾個常見的功能:用戶信息評價,投資組合構建,後續跟蹤以及動態再平衡等。並且,它既要理解投資者的主動需求,同時又在量化投資策略上擁有豐富的儲備。此外,在海外市場,機器人投顧的投資標的主要為各類ETF。

但國內的機器人投顧產品形態更為多樣化,有的以境外ETF為投資標的,有的則針對A股市場甚至個股,還有的把各種標準、非標準的金融產品統統都納入進來,具有代表性的初創公司包括彌財、藍海財富、資配易等。

3. 數字化資產配置

但在國內,大多數用戶容易把“投顧”跟“證券投資咨詢顧問”劃上等號,而投顧牌照又尚未放開。所以,為了避免上述歧義,一些機構開始用數字化資產配置來替代機器人投顧或智能投顧的說法。

相比前兩個標簽,數字化資產配置的表述似乎更加樸實和明確。其實,這本質上就是一種具有低成本、高效率、智能化的投資工具,不過它利用了各種數據、算法以實現個性化、分散化、長期且穩健的資產配置。

包括百度金融、京東金融、螞蟻金服、陸金所等互聯網金融巨頭都有計劃推出相關產品,其本質更像是對既有線上財富管理業務的智能化升級,在原有財富管理業務上延伸出某個產品或疊加某種功能。

四大障礙

為何短短一年多的時間,機器人投顧在中國的“標簽”幾經變遷?而與美國不同,中國該領域的初創公司為何寥寥無幾,甚至連最早探路的幾家初創公司也都漸漸沒了聲響?原因在於以下四方面障礙。

1.資質

盡管機器人投顧與傳統投資顧問在運作模式上有很大區別,但它的主要功能仍然是為用戶提供投資建議。因此,在美國,機器人投顧與傳統投資顧問一樣,受到《1940年投資顧問法》(Investment Advisers Act of 1940)的約束,並接受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監管。

根據該法,僅通過網絡開展業務的投資顧問公司,無論管理資產規模大小,都必須成為SEC的註冊投資顧問(Register Investment Advisor)。比如美國的兩大機器人投顧:Wealthfront和Betterment,它們都是在SEC下註冊的投資顧問。

但在中國,首先,投顧牌照尚未放開。其次,投顧與資管兩塊業務牌照是分開管理的,適用不同的法律法規。再者,我國資管行業(券商、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的監管主體不同,它們在市場準入、投資範圍、業務規範、監督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也存在較大差異。

資質的問題也會直接影響到操作層面。假設沒有上述牌照或缺少其一就沒法實現資產管理和理財服務一體化,那麽該產品就只能提供資產配置建議而不能實現自動化交易,前述海外機器人投顧業務的幾個常見功能也就很難實現。

2.資產

美國的機器人投顧主要是針對ETF提供配置服務,該市場的崛起與美國品類豐富、規模巨大的ETF市場不無關系。截至2015年末,美國市場發行了270只ETF,管理資產規模累計2.15萬億美元,覆蓋數千種資產類別。

研發機器人投顧產品的人士告訴記者,適合的標的需具備流動性好、透明度高、管理費低且具有市場代表性等特點。此外,還要考慮到資產類別和區域的關聯與配置,因為財富管理收益的約80%應該來自於資產配置優化,而非選股決策。

以此標準來看,國內符合要求的資產非常有限,所以在機器人投顧“本土化”的的過程中,相關產品還加入了個股、債券、P2P,以及一些另類資產作為投資標的,但這不僅加大產品本身的風險,這些標的的規模也導致該產品難以做大。

3.用戶

從海外機器人投顧業務的發展來看,它主要是針對個人用戶,希望用科技手段降低大眾的理財成本、提升效率、分散風險,但在流量日益昂貴的中國市場,初創公司要想以此切入個人理財業務變得難上加難。

而在投資理念方面,海外機器人投顧業務的核心理念是追求長期的穩健回報,都是基於十年、二十年的財務規劃,而非短期漲跌。但目前中國的個人投資者缺乏對長線投資、資產配置的理念。

並且,國內大多數機器人投顧產品的投資標的都是資本市場產品,沒有保底收益,需要風險自擔,對於習慣了保本保收益的中國投資者來說,要打破這一慣性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4.盈利

前面三點障礙直接導致了機器人投顧業務在國內起步晚、發展慢、規模小。此外,該領域初創公司要克服的另一關鍵問題在於盈利。如果缺少有效的盈利模式,初創公司面臨的壓力要遠大於成熟企業。

在美國,該業務的費率也並不高,機器人投顧的兩大行業巨頭Wealthfront和Betterment對用戶收取的平臺費用都壓低到了0.25%上下的水平。而嘉信理財則利用平臺優勢實現了零平臺費用的運營模式,進一步壓低用戶的成本費用。

盡管實行低價策略,但因為有規模支撐,這幾家機器人投顧產品都保證了自己的商業可持續性。以嘉信理財的機器人投顧產品為例,2015年3月上線至今已有超過53億美元的資產管理規模,雖然零費率但衍伸的附加值卻相當可觀。

但顯然,國內涉足機器人投顧業務的初創公司很難以量補價。眼下,線上流量資源正向著行業“巨頭”快速聚攏,中小型公司尤其是初創企業將越來越難以涉足C端(個人用戶)市場。

出路何在

盡管機器人投顧業務在國內發展面臨種種障礙,但也並不意味著初創公司在該領域完全沒有機會。

首先要明白一個大趨勢在於,叫機器人投顧也好、數字化資產配置也罷,作為一種“去人工化”的服務、產品、工具,它大大降低了理財服務的成本,這讓更多的大眾投資者有機會分享過去僅提供給私人銀行客戶的投資策略和理財服務。

它將逐漸成為財富管理業務的一個標配,成為搶占未來財富管理“長尾市場”的重要砝碼。目前,不少傳統金融機構、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互聯網金融巨頭等都開始開發此類業務。

而最早涉足該領域的一些初創公司則可以利用自己已有的技術與上述有資質或資源的機構合作,放棄競爭激烈且監管嚴格的C端理財市場,轉而為B端(機構客戶)提供服務。

“我們公司將以To B(機構客戶)的形式與有資質的金融機構合作,歡迎垂詢。”某機器人投顧領域的初創公司CEO已經在他的朋友圈里打了一個月的廣告,這家以個人客戶理財服務起家的公司如今轉型開始為機構提供技術支持。

而另一家提供數字化資產配置方案的公司,更從一開始便放棄了直接對接C端用戶的個人理財市場,轉而布局了B端服務市場,與攜程、商智、施羅德投資、德意誌銀行等機構合作。

目前來看,短期內,有資質的、有客戶的、有技術的機構一起合作可能是國內機器人投顧業務最可行的破局之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9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