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鼓勵公司每個層面參與創新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528
 星巴克是全球最大的咖啡連鎖店,其總部坐落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霍華德·舒爾茨是星巴克的創始人、現任董事長和CEO。


  C:你覺得企業如何做才能維持一個比較低的人員流動率?


  S:要維持比較低的員工流動率,就要在面對公司客戶建立一個成功的品牌形象之前,必須首先在公司內部,也就是在員工和夥伴中建立一個非常成功的品牌形象。對於一家成功的公司來說,品牌的一個重要性格特徵,就是信任。而這種信任是要經過很多年管理層和員工共同努力,一起建立起來的。通過管理層和員工之間建立起非常強的信任關係,然後才可能通過員工和顧客或者客戶建立起非常強的信任關係。


  如何建立這種信任感?其實就是給員工提供廣闊的晉陞機會,讓員工可以覺得自己是在跟公司一起發展他們的事業。如此這般,一個公司才可能在市場競爭中建立強有力的競爭優勢。因為我一直覺得,一家公司要取得成功,最重要的秘訣之一就是重視員工。我認為,對於一個企業而言,最重要的職能部門就是人力資源,但是事實上,很多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有時候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對我們公司來講,人力資源部門的負責人必須在公司最高的領導層有一席之地,而且人力資源的戰略必須是公司整體戰略當中不可分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C:但是信任其實也是不堪一擊的,尤其對於一個品牌而言,是嗎?


  S:一個成功的品牌,不單是以交易為基礎的,而更是以與顧客之間的感情關係為基礎的。一個品牌要成功,就要能夠超出員工和顧客的期望。


  但是,成功是一個非常脆弱的,轉瞬即逝的東西。一家公司即使在本土市場取得成功,不代表它可以在其他市場也取得成功。一家美國公司來到中國,就必須為在中國取得成功努力,必須要比競爭對手做得更好,必須要不斷創新,必須要認識到現在的狀況並不足夠好,還有改進的餘地。這個意識是最重要的,執行和戰略等,反倒是第二位的。


  C:你強調一個公司的每個層面都可以參與到創新中來,也就是說,每個員工都可以參與公司的創新?


  S:事實上,對一個公司來說,可以在各個層面都推動企業家精神和創新。對消費品公司而言,要取得成功,就要提供給消費者所需要的東西,或者他們期望提供的東西。事實上,全球範圍內消費者的行為都在發生變化,而且是非常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意味著對所有公司、任何一個品牌,都不能僅僅停留在現有固守的一些成功經驗。而瞭解消費者最新需求的,其實是一線員工,所以消費品公司的所有人都要保持創新精神。


  另外我還想指出一點,創新不僅僅是存在在產品當中的。事實上公司管理層如何跟員工進行交流,也是可以存在創新的。比如舉行員工家屬論壇,為何不請員工的家人一起參與公司發展的願景和公司發展的計劃呢?通過管理層和員工的互動,可以激發出更多創新,也能夠幫助公司獲得更加持久的成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41

谷歌Calico抗衰老公司揭秘,希望從基因層面入手,研究導致人類衰老的原因,好比有機會向精靈許三個願?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3588.html

上個月,谷歌(Google)又做出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驚人之舉:宣佈成立Calico公司。這家「全新的公司將致力於改善人類健康,尤其是應對與衰老及其相關疾病的挑戰」。它將由基因泰克公司(Genentech)的前首席執行官阿特•列文森來執掌——列文森為了在谷歌的死對頭蘋果公司(Apple)擔任董事會主席,實際上幾年前就離開了谷歌董事會,而且今後他還將繼續擔任蘋果董事會主席,因此這個任命真是有點出人意料。

但除此之外,就沒什麼特別的消息了。於是上週我在硅谷挖掘了些消息,瞭解到了更多內幕。

業內認為,Calico是比爾•馬里斯的創意。這位谷歌創投(Google Ventures)的執行合夥人一度在Investor AB投資公司擔任生物技術投資經理。據業內人士稱,馬里斯曾在仔細研究生命科學產業後發現,數以百計的公司都在致力於治療各種疾病或努力減少它們的危害。而所有這些努力的目標不是為了延年益壽,就是為了提高生活質量。

但是,卻沒有一家公司在專門挖掘眾多疾病和死亡的根本原因。換句話說,我們都在不斷地老去,用更學術的方式表述就是,我們的機體是從細胞層面開始衰退的——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咎於基因物質的退化。

既然現在整個基因圖譜都已破解,馬里斯開始思索,是否有可能研究導致衰老的基因層面的原因,同時研製出抗衰老的藥物(他的這一想法很大程度上是受與未來學家和谷歌員工雷蒙德•庫茨魏爾談話的啟發)。 比如,是不是能研究全球上千名健康的90歲高齡老人的基因圖譜?他們在基因上有哪些相似之處?或者他們長壽的秘密在於,影響多數人的致病因素並沒有影響到他們。就算這種研究最後沒能讓人延壽,但它可能至少能讓其他活不到這麼高齡的人提高生活質量。

於是馬里斯說幹就幹,開始四處募資,主要對象就是那些富有的公司高管和風險投資家們。其中一些受邀對象表示,馬里斯給他們講了一個向精靈許願的比喻:如果一個精靈讓你許三個願,那你第一個願望肯定是能再許一百萬個願。但是我們的現實生活卻恰似這三個願望。我們並不知道自己的壽命是三天還是三千天,只知道總有壽終正寢的那天。如果你必須投資點什麼的話,難道不應該是投資設法多活幾天(至少活得更有質量一點)嗎?

馬里斯拜訪的這些人之中,有一位正是谷歌的聯合創始人兼特別項目總監謝爾蓋•布林,他對馬里斯的提議明確表示有意投資。但是隨著布林、馬里斯和谷歌首席執行官拉里•佩奇之間的談話逐漸深入,他們三人開始形成了一個共識,即最好的做法是用谷歌自己的錢(董事會後來也同意了)來支持這整個項目。關於谷歌準備砸多少錢,我聽到過好幾個版本的說法,但現在能肯定的是,我們目前談到的只是幾十億美元投資計劃的一小部分(也就是部分款項)而已。谷歌自己還未對此做出評論,不過很有可能它會在下一財季的收益報告(已經定於下周發佈)中提到一些細節。

至於說這個新公司的管理問題,據說馬里斯一開始就想著要來管理它,同時卻又保持自己在谷歌創投中的位置(有點像傑克•多西所做的那樣)。不過他也廣泛徵求各方意見,請求推薦首席執行官的人選。馬里斯求教的人中就有阿特•列文森,他居然真的打算加盟,這真是讓人大跌眼鏡(如果大家沒把他看成是已經從首席管理層崗位上徹底引退的話,他卻也是這個職位的不二人選)。

列文森已經開始為新公司物色人選了。在硅谷的一些人看來,這家公司更像是一家要做長期研究的機構,而不是那種幾年裡就準備上臨床試驗的生物製藥初創企業。隨著更多人開始準備為Calico公司效力(或是打算這麼做),我們也會瞭解到更多情況。

不過現在我們掌握的情況是,這家公司不差錢,比多數大型藥企都更靈活,而且在谷歌最終操盤前,它還吸引了眾多業界知名的投資機構的關注。再者,它的掌門人是一位多數生命科學企業會不惜一切代價都想聘請的高人。所以說,它的開局還真是不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989

李迅雷:把握未來投資方向的四個層面思考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647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1-5 08:46 編輯

把握未來投資方向的四個層面思考
作者:李迅雷
資本市場發展至今,如果還在爭論股市是否是宏觀經濟晴雨表的問題,那就太初級了;如果把西方那套投資理念照搬過來,那也太不接地氣了。20年前,很多人對中國資本市場的驚人發展自我陶醉,認為中國資本市場5年跨越西方市場200年。如今看來,顯然是太幼稚了,那麽,今後20年怎麽看呢?成熟度如何,投資方向如何把握?以下就此類問題做簡要論述。

經濟增長下臺階背後的投資大邏輯
我在2012年年初的時候寫過一篇文章,叫做《實物投資高收益時代或將過去》,在2012年之前,實物投資是中國收益最高的投資方向,這主要是因為貨幣超發、利率管制導致的實際利率長期為負,廣義貨幣M2的增速2002年到2012年累計漲了4.5倍左右,而房地產投資的收益全國平均超過5倍,古玩藝術品基本上一年翻一倍。但2010年之後,中國利率市場化的推進步伐加快,經濟增速開始回落。

當時推測,實物投資的高收益時代或將結束,因為從2011年第三季度開始,貴金屬如黃金等價格開始大幅下跌(見圖1),接著銅價也開始下跌。據統計,中國藝術品市場2011年全年成交總額934億,比2010年573億成交額高出63%,但與春季藝術品拍賣市場相比成交創天量相比,2011秋拍的交易量則出現明顯回落,中國藝術品綜合指數在2011年的漲幅據稱只有6%,10月份之後也呈現上漲乏力的走勢。而從與實體經濟相關度較大的有色金屬銅的走勢看,2011年倫敦銅的跌幅為21%,國內現貨價格的跌幅也達到20%,呈現先揚後抑、9月份之後加劇回落的過程。從上述這些實物投資品2011年的走勢看,基本上都呈現下半年回落拐點顯現的狀況。

11970-2014年紐交所黃金價格

資料來源:WIND


隨著黃金價格的下跌,中國大媽就開始前赴後繼地購買實物黃金,但我們從圖1中不難發現,拐點一旦形成,就意味著長期趨勢的改變,這是一個長周期的下行趨勢,而不是上升趨勢的回調。很多人的邏輯往往是美國印鈔機大量印錢,因此全球貨幣泛濫,故通脹不可避免,買黃金一定保值。這實際上存在一定的誤解,美國的印鈔機是在轉,但轉速比中國慢多了,我們可以看廣義貨幣與經濟規模之間M2/GDP這個比值,會發現美國那麽多年來幾乎沒有上升,在70%左右,而中國卻拼命在上升,已經接近於220%了,誰在瘋狂印鈔,一清二楚。但與此同時,這些年來,我們面臨的卻不是通脹的壓力而是通縮的壓力,從西方國家到中國都是如此,這似乎也有些違反常理。但世物總是矯枉過正,正因為通縮的壓力,所以各個央行就都可以加杠桿放水,但不排除未來會步入高通脹時代。

與實物資產價格疲軟,交易萎縮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債券發行規模從11年下半年開始逐年增加。同時,銀行理財產品規模也大幅上揚,從2010年的余額不足3萬億,上升到如今的16萬億(圖2)。因此,當初我提出的觀點資產配置的重頭應該從實物資產轉向金融資產,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觀點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印證。如今,房價也開始下跌或走弱,煤炭、鋼材、原油等大宗商品的價格更是跌得慘不忍睹。與此同時,債市持續走牛,股市也大有起色,社會主流資金不斷從實體轉移到金融領域。

22015年銀行理財產品規模有望達到20萬億

資料來源:WIND,海通證券研究所


那麽,既然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主流資金開始從實業投資流向金融投資領域,那麽為何只帶來債券市場、銀行理財產品市場和信托產品市場的繁榮,而股市那幾年卻“熊冠全球”呢?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利率市場化改革初期,導致利率上行,自然不利股市估值水平的提升;二是上證綜指本質是實物投資(周期性行業)指數,因為權重最大的石化、鋼鐵水泥、房地產、家電、銀行等板塊,構成了中國實業投資的食物鏈,一榮俱榮、一衰俱衰。但與此相反的案例是深圳的中小板和創業板,則從12年9月份開始,走了一個兩年以上的牛市,這從另一個側面也印證了傳統實物經濟的低迷與現代服務經濟與高科技的興旺,資金還是流到了存在較高安全邊際的與服務和高科技相關的金融產品上。

經濟下行帶來實業投資的低迷,這是容易解釋的,但為何造就資本市場的繁榮,資金源源不斷流向金融產品呢?其邏輯其實也是通的,即政府加杠桿、金融部門加杠桿,既然美國、歐洲、日本都在這樣加杠桿,讓股指飄紅,那麽,中國為何不可以加杠桿呢?

實際上,一開始政策制定者是想去杠桿的,這也符合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邏輯。如13年下半年發生的錢荒,原因就是央行原先是想通過提高利率來迫使企業和金融機構去杠桿,央行在13年3季度重啟了逆回購,而且大幅上調了招標利率約100bp,推動二級市場回購利率中樞擡升至5%以上,最終導致金融市場危機頻發,這實際上已經導致了一場小型的金融危機。因此,從13年年末開始,央行推出了定向寬松的貨幣政策,通過SLO、SLF和PSL來構造央行可以調控的利率走廊。

不少投資者盼著經濟周期性回升,房地產回暖,以為這對股市有利,其實未必。因為這將意味著中國式QE的退出。更何況,中國經濟的周期性特征正在淡去,重化工業化的高增長時代或已結束,而人口老齡化、人力成本上升、投資回落及技術進步放緩等長期制約經濟發展的因素在加強。因此,認清未來經濟的大方向和經濟結構的調整方向、並以此來配置資產的大邏輯十分重要,只有分析到位,才能做到不畏浮雲遮望眼。

過去14年中,房地產在中國居民的資產配置中的比重超過60%,顯然過高了,降低配置比例是必然趨勢;此外,中國居民第二大類的資產配置是現金儲蓄,比重要占到25%,顯然也過高了,還是繼續流向銀行理財產品市場,這既是利率市場化推動的,又是居民金融意識覺醒的結果。因此,這兩大項配置比例的下降,必然導致銀行、保險、信托理財產品市場的大發展,推動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大發展,也帶動了權益類、債權類和衍生品市場的繁榮。

投資研判需要把握的四個層面

A股市場曾經在相當長的日子里,被當作是政策市,故投資者對政策的敏感度和依賴性都很高。但畢竟中國的市場化程度在不斷提高,投資邏輯也應該與時俱進。筆者認為,在投資研究和判別方面,存在由淺入深的四個層面的邏輯,其影響力也是由小到大,影響時間則是由長到短的。它們分別是管理層的意願、管理層的政策、投資者普遍預期與偏好、投資標的長期基本面。

第一個層面思考,管理層意願只能平緩趨勢而不能改變趨勢。記得10多年前,一篇《人民日報》社論就可以導致股指出現10%以上的大幅波動,而現在《人民日報》再發社論的話,影響力就減弱了。但即便是在90年代,管理層希望股市上漲的良好意願,也不能改變股市長期低迷的大趨勢,更何況現在了。所謂的“二會行情”、“維穩行情”,實際上更多的是投資者的主觀意願,在我們這樣一個直接融資占比很小的金融體系中,管理層對於銀行信貸市場的關註度要超過股市和債市。即便是管理層確實希望市場能夠繁榮、發展,股價能夠上漲,但是這個意願並不能夠改變趨勢。我們也可以聯系到房地產市場,如從04年開始,管理層的意願就希望房價穩定,並出臺很多限制房價上漲的舉措,但最終證明,房價上漲還是得不到控制,意願這個東西只能夠平滑市場的上行或下行趨勢,而不能夠改變市場的趨勢。當然,作為管理者,通常都是以平衡、均衡發展為理念;而市場在中短期波動中,也存在回歸現象,即久漲必跌、久跌必漲、風水輪流轉等,這與管理層的意願無關。

另一個需要辨別的問題是,管理層也是分級、分部門的,如地方與中央、直接監管部門與間接監管部門等,地方管理層的意願有時不同於中央管理層的意願,A部門管理層的意願也不代表B部門的意願,這就是為何有些政策總是久盼不出的原因,如股票交易T+0制度的恢複、個股期權推出等。

三中全會提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而四中全會則進一步闡釋了“依法治國”的管理理念,即政府要更加追求依法辦事,公平公正公開,更少地去幹預市場、幹預價格。這也是對過度看重管理層態度的投資者的提醒:不要花過多的時間去揣摩管理層的意願,因為他們對市場的影響作用會越來越小。

第二個層面思考,必須認真評估政策的實現概率及市場有效性,政策的市場效應通常是短期有效、長期無效。政策有很多種類,從影響趨勢的角度看,大致可以分為順趨勢政策和逆趨勢政策。順趨勢政策很多,如鼓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扶持環保、醫療養老、文化娛樂產業發展等,因為本身這些產業也處在崛起或高增長階段,政策只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就不能過分誇大政策的效應。

另外一種很常見的政策就是逆趨勢政策,如在中國區域間發展差距擴大時的均衡發展政策、經濟下行趨勢中的刺激政策等。逆趨勢或逆周期政策的效果通常不佳,筆者認為,逆趨勢政策也只能平滑趨勢而不能改變趨勢。比如,我國從80年代末起,就采取了限制人口流動的政策,因為這會導致很多社會問題,所以當初就鼓勵發展鄉鎮企業,提倡離土不離鄉,並稱去東南沿海打工的農民工為“盲流”,尤其是嚴格限制大城市的人口流入。但25年過去了,如今的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等超大城市,卻無一例外地成為人口流入增量最多的區域。為何中國人都要紛紛湧向超大城市而不願留在農村或中小城市呢?道理很簡單,一是中國的公共服務資源短缺,如教育、醫療等社會服務,二是大城市的勞動生產率通常比中小城市高出20-30%,故就業機會和薪酬都高。

又如,在金融領域,我國從90年代起就積極提倡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幾乎每次的中央全會都會提這個口號,這是為降低銀行風險所采取的均衡融資政策。但為何至今為止,直接融資的比重還是沒有顯著提高呢(目前統計數據看有所上升,很大原因是銀行表外業務的假象)?主要原因還是在於中國的信用體系發展緩慢,因為市場經濟實質上就是信用經濟,信用度不高,說明市場化程度不高,但政府的管制程度較高。

因此,逆趨勢政策通常很難改變趨勢,故它通常會被當作經濟趨勢的反向指標。不過,就該政策對資本市場而言,往往會有符合邏輯的正向反映。如從歷史數據看,宏觀政策如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變化對於上證指數的相關性,要遠高於GDP增速變化對股指的相關性。此外,影響價格大的,還是政策的超預期,如09年出臺的4萬億投資刺激政策,明顯超預期,並帶來股指的大幅反彈。即便如此,大量的案例還是證明,政策對資產價格的波動的還只是中短期的,長期看幾乎無效。

不過,僅僅從宏觀層面去研判政策與指數的相關性是不夠的,還是應該深入到行業或投資品種層面。如今,分析師們對於政策的分析大多比較粗淺,大家通常是一看到什麽政策出臺,就馬上得出結論:某某行業的春天要來了,或中國步入到某某時代了。其實,說不等於做,做了也未必能做好。不妨列一個公式,這有利於我們對政策的評估更加深入和細致:政策目標實現概率=設定目標×難度系數×意願率×配合率
比如,從中國過去20多年的經濟發展特點看,基礎設施投資等投資總是超預期的,財稅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總體是低於預期的;政績工程往往是超預期的,而民生工程往往是低於預期的。之所以會出現這些現象,這與政策執行的難度、執行者的執行意願、工作熱情,以及社會上下對推進該政策的配合程度等等有關,所謂的天時地利人和都很重要。因此,投資者不應該看到什麽政策出臺就去投資與之相關的標的,而是要作細致分析。

第三個層面思考,作為一個人投資者為主體的市場,從中長期看,投資者預期與偏好基本決定市場特征,左右市場風格。我們總是企盼著中國股市能夠早日步入機構投資者主導的時代,也曾經有過機構投資者占比快速上升、影響力提升的年份,但畢竟我們的市場只有25年歷史。根據上交所提供的數據,2013年個人投資者大約持有占總市值22%的股市市值,其交易量卻占到了82%,而機構投資者大約持有15%市值的股票(其余63%為一般法人持有),其交易量也只占14%。可見,中國A股市場仍然是散戶市場,盡管07年機構投資者擁有的市值占比一度上升到34%,但這只是曇花一現。

從美國股市的發展歷程看,投資者機構化是一個長期過程。從1924年第一只共同基金的成立,經過70多年的機構化進程,到20世紀90中後期年代,機構投資者持有股票市值才逐步超越個人投資者。期間雖然經過了20世紀70年代的傭金自由化,以及50年代以來養老保障制度一系列改革的推出,但並未導致投資者結構在短期內產生急劇變化(見圖3)。

31945-2011年美國投資者結構(按持有股票市值)

資料來源:彭博


因此,作為中國投資者,對中國股市的現階段地位也應該有一個客觀認識,不要盲目樂觀,要知道,股市不會擺脫中國經濟現有發展階段而成為一塊飛地。我們的市場監管者,曾經絞盡腦汁地采取各種措施來抑制市場的“炒新、炒短、炒小”現象,但見效不大;IPO改來改去,還是抑制不了市場對投機和擴容的恐懼。試想一下,中國股市即將迎來第25個年頭,但投資者依然視擴容為洪水猛獸,可見,一個市場主體還是以追求價差為目的,對估值高低比較木然。

筆者曾經撰文分析為何中國投資者喜歡講故事而不愛算估值,客觀上看,還是與投資者的文化背景有關,中國的傳統文化導致形象思維發達而邏輯思維缺失,尤其是形式邏輯方面訓練較少。可以保守預計,未來十年,中國仍將是一個散戶主導的市場。那麽,市場還是會以講故事為主,投資風格很難切換到以估值為主的藍籌股上去。人們期待滬港通能夠讓中國市場與國際接軌,這顯然是預期過高了。從QFII的引入,到公募基金的崛起,都未能根本改變市場的投資理念,根本原因是他們的占比太小,最終的結果是投資理念被散戶同化。同樣,滬港通的區區規模,還是難以提高其在A股市場上的話語權。韓國和臺灣地區的QFII規模都超過30%,我們只是他們的一個零頭。那麽,我們為何不能提高外資在中國市場上的比重呢?這又涉及到資本管制,那麽,為何要資本管制呢?因為中國經濟大而不強,不能忍受資本開放帶來的沖擊。所以,中國股市散戶主導,根源是社會經濟問題,而非資本市場自身問題。

目前,創業板市盈率接近70倍,中小板42倍,而美國納斯達克平均市盈率只是22倍。在大市值股票上,上證50平均市盈率只有7.7倍,而美國道瓊斯平均市盈率為11倍。可見,愛小厭大是散戶市場的特征和風格。你能改變這樣的風格嗎?如果改變不了,那麽,作為投資者,就應該順應市場,多花時間去研究行為金融學或投資心理學。當年,大經濟學家凱恩斯在股市中屢屢受挫後,終於提出了“選美理論”,那就是金融投資如同選美。在有眾多美女參加的選美比賽中,如果猜中了誰能夠得冠軍,你就可以得到大獎,這就需要研究大眾心理而非個人偏好。

從明後年看,中國經濟還會減速,故企業盈利增速不樂觀,因此,尋找估值窪地來獲益的想象空間不大。但改革的進程會加快,結構調整中,新興行業成長性較好,國企改革、企業並購活動會越來越多,故成長股、重組購並股還是會受到散戶投資者及具有散戶思維的機構投資者的追捧,風格轉變似乎很難。但70多倍市盈率要得以維持,只有不斷去裝低價資產,或者把每個小盤股都想象成能夠“芝麻開門”小阿里巴巴。

第四個層面思考,把握好長期基本面,堅守價值投資理念是資本市場獲得長期收益的基石。筆者認為,中國作為新興經濟體,企業的平均盈利能力和增長率還比不過老牌發達經濟體呢?這與市場經濟的完善度、科技水平、企業配置資源的能力等均有關,但最核心的問題,恐怕還是公司治理水平。這當然與國家治理能力還沒有達到現代化這一大背景有關。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總體較低的具體表現是多方面的,比如,IPO前後上市公司業績出現“變臉”,即上市前一年業績及業績增速都很好,上市後三年盈利增速快速下降已經成為股市的普遍現象。這就說明中國的上市公司存在過度包裝和業績作假的問題。

又如,分紅率普遍偏低也是公司治理水平差、不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表現。據統計,1990年至2010年的20年中,國內上市公司累計實施現金分紅總額為16050億元。然而,20年來滬深兩市包括首發、增發、配股在內的累計融資金額高達3.7萬億元,現金分紅占融資總額的比例僅為43.3%。而在美國這樣一個直接融資占比極高的金融市場中,上市公司的分紅額遠大於融資額。

因此,決定長期投資,首先尋找哪些是真正的公司治理結構完善的好企業,即便有些優秀企業原本屬於傳統的周期性行業,只要是優秀的企業,它們一定會及時轉型和升級,因為沒有長盛不衰的行業,卻有不斷進取的企業。

此外,現實中發現很多投資者在研究宏觀基本面,而實際上,宏觀基本面對股市的影響並不大。即便短期有些影響,但研究時往往更看重皮毛,沒有看透實質。如不少經濟數據實際上是同步或滯後指標,卻被當作領先指標來參考。為此,海通宏觀研究團隊列出了一個表格,認為只有房地產銷量、社會融資總量和居民長期貸款是領先指標(見表1)。

1:經濟、金融指標與總量經濟的關系


資料來源:海通證券研究所


我們的資本市場實際上處在信息泛濫、數據被過度解讀的時代,很多月度數據其實根本沒有必要去解讀,因為這不代表趨勢,很多數據受擾動因素而變化。比如,10月份房地產銷量上升,是否就代表房地產行業開始複蘇了呢?在我看來,除非基尼系數回落到0.3,即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大幅提升,貧富差距急劇縮小,否則,隨著人口老齡化,居民儲蓄率的下降,對房地產的投資性需求就會越來越弱,這是一個長期基本面,不是短期趨勢所能左右的。

又如,城鎮化是一個大概念,如何體現在投資標的的選擇上呢?你如果還是選擇以農業人口轉移為主的投資標的,那肯定錯了,因為這一城鎮化已經到了後期,盡管官方數據所反映的城鎮化率還很低。故這是一個短期基本面,而城鎮化的長期基本面是大城市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所以,投資地點應該選在未來人口流入量最大的城市,以及與教育、醫療、養老、環保等與公共服務需求大幅上升的相關行業標的。

中國經濟看來無近憂,卻有遠慮,遠慮來自企業的杠桿率過高、卻還沒有找到良策。或許改革可以化解遠慮,但中國那麽多年下來,哪一年不在提倡改革、促進轉型、加速升級呢?故要把握長期基本面,就需要有長期而獨到的眼光,尋找長期機會,規避未來風險,而不是人雲亦雲、憑空想象。

同樣,中國的資本市場註定會走向成熟,會克服目前存在的種種怪象,但這需要時間。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將需要考慮的淺層面的東西會越來越少,深層面的東西越來越多;概念的東西越來越少,還原於估值本質的東西越來越多,這就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作用越來越大的良性效應。■(作者為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843

思考的碎片--2-141113 滬港通的三個層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2v6x9.html

思考的碎片--2-141113 滬港通的三個層面

滬港通下周開通 

這是否是一個 game changer?

我還沒結論 觀察下再說

不過我會從三個層面觀察 滬港通的影響

1. 交易層面

交易層面 主要涉及交易習慣和國際接軌

比如上交所說T+0技術上沒問題 

時間上很蹊蹺

我看就是滬港通的影響

畢竟長期看還是要和國際接軌

T+0,做空,註冊制等等

短期看 這部分對交易所的影響最大​

2.估值層面

目前看 滬港通第一批還是老外基金

他們的估值和偏好 和國內主流還是有些許差異

比如他們對收益穩定性的追求超過 波動性

這個設計他們考核機制和資金成本

他們偏向 三點

1.高流通

2.低pe

3.高分紅

這里我多說幾句 05年QFII 進來各位還記得? 大家去看看他們進來時候買的六個票

我印象最深的是 福耀和中興通訊。

後來的表現?

從量的角度看 或許這點金額無法沖擊A股 幾十萬億的市值

不過別忘記

這是小鮮肉。。。

價格是邊際決定的

新鮮資金進來帶動股價上升 必然引起跟風

沒人會和趨勢做對。

起碼短期如此

長期看是A股改變香港及海外 還是 海外改變大陸 更多 這個還是一個疑問

天朝錢太多了

隨隨便便可以淹沒香港。。。

短期看這部分對A股的影響最大​

3. 人民幣國家化

這個更宏觀

昨天香港取消2萬元的兌換限制。

港交所 在宣布開通是 預計了下兩個步驟

1.提高金額

2.開通深港通 2015

這個是資本項下的開放

海外人民幣已經一萬億 甚至超過

那麽在這個確實下 逐步開放 有步驟的開放 看來是長期的趨勢

這個層面的step by step 一定會深刻改變中國股市 中國債市 中國資本市場 甚至中國經濟。

而且這里的機會幾乎無限 金額大 而且兩地的利率差 一定會引發洪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336

國家層面的“搜救演習”是如何演的?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5882.html

時間:5月19日

地點:交通運輸部綜合應急指揮中心

演習單位:19個部委及其所屬力量;廣東現場參加演習的有廣東省海上搜救中心成員單位、香港海上搜救協調中心等42個單位。共有35艘船舶、4架飛機、1300余人。

演習總指揮:國家海上搜救部際聯席會議召集人、交通運輸部部長楊傳堂

事件:當日上午,一艘由珠海開往香港的高速客船“銀河星”輪與一艘L國籍危險化學品船“烏托邦”(UTOPIA)輪在廣東珠江口水域發生碰撞,碰撞造成高速客船船體破損進水,約有20人落水、多名旅客受傷,船舶有沈沒危險。

廣東省海上搜救中心報告,碰撞後,危險化學品船第一貨艙發生爆炸並引發火災,現場有刺激性氣體產生,人員出現不適反應,且險情存在進一步惡化的可能,將對事故現場附近陸島居民安全產生嚴重影響。

險情發生後,國家、省、市三級海上搜救中心立即啟動應急響應,按照海上突發事件“統一指揮,分級管理,屬地為主”的處置原則,組織力量開展救援。

第一財經記者從交通運輸部了解到,這場演習采用國家層面桌面演習與現場實戰演練相結合的方式,根據重特大海上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實際,分別在北京、廣東和現場設置國家、省、市三級指揮機構,並通過視頻會商的方式實現國家、省、市(現場)整體聯動。

演習按照《國家海上搜救應急預案》和《海上突發事件應急響應程序》,模擬重特大海上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全過程,包括響應啟動、指揮決策、現場處置、應急支援、媒體應對五部分。

為何選在珠江口?交通運輸部有關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珠江口水域是珠江水系的主要出海口,區域內有廣州、深圳、珠海以及香港、澳門等多個大型港口和多條重要的航路,是我國船舶活動最密集的水域之一。

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每天航經珠江口水域的船舶約4000艘次,其中客船約700艘次。最近3年該水域發生險情約400起(含重特大事故23起),占全國海(水)上險情的6.60%,遇險人員4900余人,占全國海(水)上遇險人員的9.42%。

從2014年起,廣東省深入開展了珠江口綜合治理行動,經過大力開展綜合治理,珠江口安全形勢明顯好轉。2015年,珠江口水域事故發生率與遇險人員死亡率分別下降21%和64%。

廣東省海上搜救中心介紹,2015年共接報各類海(水)上報警事件319起,海(水)上遇險人員3214人,協調組織派出參與救助船舶1538艘次,協調組織派出救助飛機57架次,救起3100人,搜救成功率為96.45%。2016年一季度共接報各類海(水)上報警事件88起,海(水)上遇險人員721人,獲救699人,搜救成功率96.9%;遇險船舶共83艘,獲救63艘,成功率75.9%。

而在“十二五”期間,廣東省海上搜救中心共接報各類海(水)上報警事件1750起,海(水)上遇險人員15319人,遇險船舶1943艘;協調組織派出救助船舶7662艘次,協調派出救援飛機311架次;與相鄰省(區)搜救合作777起;在各搜救成員單位的密切配合下,成功救起海(水)上遇險人員14801人,平均每年救起2960人,搜救成功率96.6%。

“應充分認識新形勢下海上搜救工作的特殊重要性,進一步發揮好國家海上搜救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優勢,有效提高海上突發事件應急反應能力,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建設海洋強國等國家重大戰略當好先行官,為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當好守護者”楊傳堂在演習結束後說。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國家層面參加演習的有交通運輸部、外交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19個部委及其所屬力量;廣東現場參加演習的有廣東省海上搜救中心成員單位、香港海上搜救協調中心等42個單位。共有35艘船舶、4架飛機、1300余人參加演習。

交通運輸部介紹,此次演習實現了“四個首次”:首次實現國家海上搜救部際聯席會議全體成員單位直接參加演習,進一步磨合了部際聯動機制,增強了海上搜救部際協調、快速反應的應急處置能力首次實現用無腳本實戰模式開展現場演練,演習真實性、實戰性和針對性更強,全方位提升了重特大海上突發事件應急響應和處置能力;首次實現國家、省、市三級全方位聯動,展示了我國海上搜救應急體制機制的特色和優勢;首次實現香港空中救援單元直接轉運遇險人員至珠海,簡化了海上險情應急處置環節,提高了海上搜救效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052

央行馬駿:發展綠色金融,不應只停留在中央層面

雖然綠色金融一時成為熱詞,但是很多人對於綠色金融的內涵卻並不是很清楚。綠色金融其實就是借助金融工具,引導社會資金更多的投向綠色、環保的行業,讓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汙染的新興產業能夠得以發展壯大。在貴陽舉行的2016生態文明國際論壇上,央行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就綠色金融發展的現狀以及未來的前景展望分析了自己的心得。

首先馬駿肯定了中國在綠色金融發展上所取得的成績:中國已經建立了自己的綠色債券市場。從2016年初到現在,中國已經發行綠色債券750億元人民幣,占全球同期發行總額的33%。中國目前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債券市場。

在綠色環境風險分析方面,中國也走到了世界的前列。據馬駿介紹,中國工商銀行自主開發了一套環境風險對銀行信用風險的壓力測試方法,在今年3月份的倫敦發布,一時引起業界轟動。

而在國際合作層面,推動綠色金融全球共識。作為 2016年G20峰會輪值主席國,中國還專門成立了綠色金融研究小組。目前,各國也都正在制定“綠色金融戰略”,而中美雙方在氣候變化領域自巴黎協定簽訂以來一直有緊密溝通。據馬駿在會上表示,中國正努力將綠色金融寫入此次杭州G20峰會的成果當中,為未來綠色金融的發展奠定基礎。

氣候問題治理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總資產超過300萬億美元的全球金融系統應該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已經成為各方共識。但是不容否認,綠色金融需要大量資金的重新調配,從碳密集型產業撤出曾經的資本,無疑會涉及到利益的重新組合,必然會面臨巨大的阻力。在中國有數據顯示,目前綠色金融在中國商業銀行資產比重尚不足2%,資金缺口為現有融資的20倍左右,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綠色金融市場的發展。

因此馬駿對中國綠色金融的發展提出了自己的幾點建議:首先要通過貼息擔保支持綠色金融的發展,其次隨著中國綠色債券市場的不斷壯大,綠色債券亟須統一界定標準。而通過培育第三方評級機構對綠色債券進行評級,借助諸如深綠、中綠、淺綠的分類,有可能幫助資本市場降低綠色債券市場的融資成本。而對於綠色發展基金,應該有更多的存在形式,既可以由政府主導,也可以民間參與,更可以采取跨區域的方式。 對於綠色金融衍生品,綠色金融不單要發展碳現貨市場,還要借助期貨、股權等金融工具和產品。在信息披露方面,要建立上市公司強制披露環境信息機制。而在國際合作領域,應該在G20和雙邊的合作框架下加強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合作。最後,馬駿強調要支持地方發展綠色金融,不能使綠色金融只停留在中央層面,要有地方層面更多運用各種機制推動綠色信貸和市場的發展。

通過梳理馬駿的發言,記者發現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要拼圖包括各層級政府、金融資本以及技術層面的突破。作為寄托人類未來生態期待的綠色金融如何將這些拼圖進行合理的整合,讓它們在綠色金融產業鏈閉環中形成更好的化學作用,各界將拭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770

農業大數據缺乏 業內建議建國家層面大數據中心

25日,在2016年第二屆國際(北京)數字農業論壇(IFDA)上,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李道亮稱,雖然農業大數據在現代農業的實踐應用中越來越重要,但是國內面臨著農業大數據缺乏、大數據模型缺乏長期積累、農業大數據缺乏與行業產業結合、農業大數據缺乏必要的規範等問題。

隨著傳感器、智能移動設備、互聯網等的發展,數據呈現爆炸式增長。農業大數據(Big data)是指在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等各種活動中形成的,具有潛在價值的、海量的、活的數據,是現代農業建設、發展、管理的“基準線”。而農業由於存在地域性、季節性、多樣性、周期性的特點,決定了農業大數據具有量大、類雜、複雜、實時的特征。

李道亮表示,從過去的小農經濟到規模農業,再到現在的數據農業,在農業大數據的幫助下,農業將實現從“看天吃飯”到“知天而作”的根本性轉變。不過,這需要數據采集、數據存儲和管理、計算模式與系統、數據分析與挖掘等關鍵技術的配合。

數據農業的基礎是來自物聯網的農業大數據,而這些數據的采集也經歷了被動、主動、自動的三個階段。早期的數據是人們為分析特定問題的需要,通過采樣、抽象等方法記錄產生的數據。後來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社交網絡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在網絡上傳遞發布信息,主動產生數據。到目前,傳感器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利用傳感器網絡可以不用控制全天候的自動獲取數據。

值得關註的是,數據分析是整個大數據處理流程的核心,這些大數據的價值也就產生於分析,實時數據分析和處理是大數據分析的一個核心要求。而通過大數據管理將海量數據聚合在一起,將離散的數據需求聚合能形成數據長尾,從而滿足傳統治理中難以實現的功能。

李道亮說,農業大數據的應用領域包括基礎研究、智能農業生產、市場行情、智能決策、農產品安全等。

以畜禽養殖為例,目前面臨出欄率低、生豬成本高、疾病控制不力和科學化經營和技術管理有待提高的現狀。但是,通過大數據技術對海量的、形式各異的數據,進行研究、分析、判斷,就可以研究出多種分析模型,建立起大數據處理中心,就會使畜禽養殖技術變得更加科學化。

在種植方面,通過大數據平臺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為農情監測、作物生長管理提供指導,基於平臺集聚的典型病害特征圖像、病蟲害專家知識、診斷模型,通過現場病例特征結構化表述、典型樣本特征快速匹配、病例圖像與環境指標數據的深度融合等大數據平臺病蟲害分析服務,實現作物病蟲害的分析決策和預警。

不過,遺憾的是,我國農業大數據面臨著缺乏農業大數據、大數據模型缺乏長期的積累、農業大數據缺乏與行業產業結合、農業大數據缺乏必要的規範等問題。李道亮建議,應該加強農業農村大數據的采集,通過物聯網完善數據采集渠道,強化歷史數據的整理,並做到開放共享,此外還要加強數據數據處理人才隊伍,在共享開放大數據的同時,需要確保數據安全管理。

此外,他還建議建立農業信息化國家大數據中心,解決我國信息資源“條塊化”與整合共享問題。這就需要制定國家農業公共數據描述與表達標準,研究農業大數據存儲、調度、個性化需求智能聚焦、信息服務按需分配等技術,研究農業多源數據、知識、服務資源的統一層次化表達與描述、高效存儲、統一調度、資源共享、個性化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017

馬化騰:我們在接近操作系統層面思考

昨日(10月22日),馬化騰作為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顧問委員會新晉委員來到清華管理全球論壇。在這里他與剛剛獲得“2016年度中國經濟學獎”、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展開了一場關於自己、關於創業和創新的對話。

天文、科幻愛好者;從非學霸到跨界創業者

錢穎一: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清華管理全球論壇,每年這個時候我們都會邀請一位顧問委員與清華學子交流。去年邀請的是特斯拉和SpaceX的CEO馬斯克,今天,我們非常榮幸地請到我們清華經管學院的另一位顧問委員,騰訊公司主要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先生——這也是我們清華管理全球論壇邀請的第一位中國企業家。

今天在座的每一個人都在使用你們公司的產品,這一點蘋果、IBM都做不到,可見你的影響力非常大。我想先從你的成長經歷和發展說起。你是1989年入學,選擇了計算機專業,當時為什麽選擇計算機專業?大學的經歷對你後來的成長有什麽影響?

馬化騰:我在中學就接觸到計算機,一下就成為我的興趣愛好,越學越覺得里面差別很大,後來在大學就發生越來越多的興趣。

錢穎一:你們在大學時集體學了一些天文方面的課程嗎?

馬化騰:當時沒有,業余我自己看,包括找美國的資料。所有有關的問題我都看了。

錢穎一:你是從國外買這些天文方面的書籍?到現在還對天文有興趣嗎?

馬化騰:對,一直都有興趣。也可能是受我的影響,我們早期的創始人中還有很多對天文有興趣的,有的人自己投資建了個人的天文臺。

錢穎一:天文這方面的興趣或者知識對你的工作或者思考創新創業有影響嗎?

馬化騰:沒有直接影響。但你喜歡天文,會覺得自己很渺小,可能我們在宇宙當中從來就是一個偶然。所以什麽事情仔細想一想,都沒有什麽大不了的,這對自己遇到挫折時能夠穩定心態,想得更開,我覺得還是挺有幫助的。

錢穎一:你對科幻小說也有興趣?

馬化騰:很有興趣。像三體這樣的科幻小說,想象力很豐富。實際上小說里寫出了現在的科技發展,包括未來研發的一些方向,有前瞻性,可以展望。

錢穎一:科幻小說提供想象力,並且有一些產業的發展需要有前瞻性的想象。計算機課程在學校學了什麽,對以後很有幫助呢?這個領域發展非常快。

馬化騰:計算機應該在清華是非常難考的,我相信當時我要考的話很可能進不來。在大學里的學習還是打基礎,對未來的成長非常重要。但更多要靠課外的興趣愛好。比如說當時計算機機房里有電腦病毒,是什麽病毒,它的機制是怎樣的,我們有興趣去研究,對病毒樣本進行解剖,然後了解它們。

這些都不是課堂里要求你學習的。另外學校老師會找一些項目來做,有的可能是和外面的企業合作,這是很好的鍛煉機會,把這些項目從頭跟到尾做完,會全方位地鍛煉能力,對以後的價值是無限的,它超越了你在課本上學的東西。

錢穎一:很多培養實際上是課程之外的學習,你對這個的印象比你上老師的課印象更深?

馬化騰:會更有用。有的同學就對這種課外項目不感興趣。

錢穎一:你是學霸嗎?

馬化騰:我不算學霸。

錢穎一:你在班里大概排到什麽位置?

馬化騰:10名左右。

錢穎一:一共不止10個人吧?

馬化騰:30多個人。

錢穎一:註意了,30多個人排10名左右,將來能做出大事情。當時你念書時對自己後來的職業有什麽規劃?正好是1989年到1993年這個時間段。

馬化騰:深圳是改革開放的窗口,很早我們就看到別人創業,這里創業氛圍比較濃,比其他城市更早。

那時候我的師兄們會做一些軟件讓我們看,我很有興趣。我會觀察這個項目的收入怎樣,需求怎樣,怎麽實現。在這個過程中我就感覺自己是不是應該去創業。現實還是比較殘忍的,那時北京有中關村,深圳有華強北,中關村的貨很多是華強北運過去的。華強北都是從香港、從海外進口這些材料、電腦產品。我們很早就說要做一個電腦公司,那時候的電腦公司就是幫人家組裝,把零件裝成電腦再銷售,就這麽簡單。

後來我發現,在華強北幹這個活的人,都是那些不是很熟悉這個行業的、可能只有初中文化、小學文化的人,但是市場經驗很豐富。我們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可能還做不了。後來我說,既然競爭不過,我們還是到企業去鍛煉一下,再想創業的事情。

機緣巧合,在一個賣電腦書的書店里,我碰到一個同學,他在潤迅工作。潤迅是當時最大的民營電信企業,做尋呼臺的,就是BP機。因為我會寫C語言,當時正好有個項目要用,我給他展示了,他說就是你了。離畢業還有三個多月,我就進去實習了,一幹就是5、6年。

我就這樣進了尋呼機行業,大家知道QQ最早做的是網絡尋呼機。也是機緣巧合,因為我很早就開始做計算機和通信。

錢穎一:程序是你寫的?

馬化騰:這個領域是計算機和通信的結合,當時懂計算機的人不太懂通信,懂通信的人不太懂計算機和網絡,我剛好在中間,這在以後我們的創業中也是一個有利的條件。

解秘馬氏引導大法:“說服人我有一套”

錢穎一:剛才講的幾點,我是第一次聽到。總結一下,第一地理位置很重要;第二周邊的人很重要,周邊有創業的,對你很有影響;第三,跨界很重要,有做計算機的,有做通信的,你正好在兩者之間,未來這幾十年的發展也正好是在結合之處。

你剛才說的,最開始的QQ原來是個尋呼機,這段歷史對我們學生非常有吸引力。你從程序員開始,變成了創業者、企業家、管理者和領導者,這中間有相當大的跨越。我們都很敬佩好的領導者。比如騰訊最早是5個創始人,基於信任相互合作,合作得非常好,後來你引入了很多職業管理團隊,都融合得非常好。我想知道,你個人的領導能力和風格是怎麽塑造起來的?

馬化騰:我是典型的程序猿青年,原本根本沒有想到我要開個公司,領導什麽人,更多還是說我想要做一個產品,讓很多人能用。第一步要生存。怎麽用我的手藝先生存下來,這是最難的。首先你得想第一年的工資怎麽辦?你可以省吃儉用,用以前的積蓄也行。但創始人投下去的錢能不能掙回來?這是最基本的東西。

當時沒有想那麽多,領導力這些都顧不上,因為這個公司能不能走下去都不知道。小企業能做成功的概率是很低的,低於5%,至少95%的企業很快死掉了。這個時期壓力很大。包括我父母都沒有想到,我這個書呆子還可以開公司,他們覺得不可能。所以第一步我就說要找一些合作夥伴,我的缺陷他們可以彌補。我們最早的團隊里頭,4位是我的中學或大學同學,有一位是我們在工作中認識的,是在電信這個行業。

我對產品比較在行,我知道我要什麽,怎麽實現,我也想得比較通。張誌東絕對是學霸,實踐能力很強;陳一丹是政府部門出來的,他雖然技術不強,但是他可以組建團隊,對行政、法律和政府接待都有經驗。

錢穎一:幾個人之間的互補性非常強。

馬化騰:對。包括曾李青是負責市場,長得派頭很像老板,我們一起出去大家都叫他老板。我呢遞我的名片,名片上也不寫總經理,有時就寫工程師。我負責在技術上實現。

錢穎一:別人的領導力是看得見的,你這個呢,看不見,但你實際上把這5個人,以及後面的團隊都結合得很好。

馬化騰:關鍵是用好他們每個人的特長。公司有時候會有爭議,我們會聽聽大家的想法,然後想辦法平衡他們的意見。

錢穎一:怎麽平衡?

馬化騰:矛盾非常多。往往發展不好的時候矛盾更多,大家意見會不同。說服人我覺得我還有一套,我主要聽你講,然後我引導大家,讓他覺得主意是他出的。

錢穎一:這個很厲害,很有領導的藝術,讓人不知不覺就接受了你的想法,還以為是自己的想法。

馬化騰:對。因為有的時候管理上確實需要這樣,我的風格不是強勢的,也不是一言堂,反正是互相商量。你可以問為什麽不能這樣,是不是這樣更好?他說“也對”,很快就自己開始往下推了。那麽,“對,好,這個方向你來做”。

後來騰訊的風格也是這樣,比較民主一點,比較多元化一點,讓不同的聲音出來,我覺得這是好事情。

錢穎一:作為一把手最後還是你定。

馬化騰:對,關鍵時候還是要強一點。比如說實在講不通,該動手得動手。

錢穎一:你在念大學時當過學生幹部嗎?

馬化騰:沒有。我們創始人里陳一丹是學生會主席,畢業時,他在上面講,我們在下面看。

錢穎一:最後你還能領導他?

馬化騰:沒有,我們一起合作。

給創業者忠告:專註一個小痛點;跨界非常重要

錢穎一:騰訊的很多產品都是針對年輕人,你已經是非常年輕的70後了,但你的很多產品是給80後、90後,現在是00後用,通過什麽方式理解這些年輕人,讓他喜歡你的產品?我知道你有團隊在設計,但最後還是需要你來決定方向,你怎麽能跟上這些年輕人的想法?

馬化騰:當初創業時我們還年輕,那時候把握用戶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現在歲數大了,有些產品我們用過覺得好像沒意思,但後來在國外很火,美國的青少年特別喜歡。我們錯過很多機會,包括現在國內一些新興的多媒體,或者一些社區的創業,都有錯過。歲數大了確實錯失很多年輕人的觸覺。

現在我的辦法是,如果你自己不能解決的,你應該讓了解的人去做。你可以多和年輕的用戶接觸,觀察他們,了解他們的需求。你也可以通過投資的方式去投這樣一個企業。第三,讓更年輕的一些員工能夠更快速地走上來。

錢穎一:你們有什麽制度化的安排,給特別年輕的人發展機會?

馬化騰:人才方面我們需要更努力的年輕人,或者勇於創新的一些人才能夠出現。我們在內部也是鼓勵內部競爭,你有一些很好的想法,就大膽地去試。

錢穎一:現在90後、00後在你們內部是什麽作用?現在高管層還是70後、80後?

馬化騰:對,基本都是70後。

錢穎一:現在大學生都是95後了,很多都是90後了,今年清華入學的有00後了。你們的產品又特別針對年輕人。

馬化騰:我們把微信做成一個開放平臺,讓很多年輕人喜歡這個產品的服務,由別的公司開發,在微信里能夠使用。這是一個解決方法,我們未來希望通過一個“小程序”搭建新的生態環境,能讓別人開發一些年輕人的產品,在我們平臺里面跑,同樣我們自己也開發。

錢穎一:這幾年,國內創業,特別是年輕人的創新、創業是一個高潮,我記得上一次創業高潮大概是本世紀初,2000年左右。你是那一次創業潮里的幸運兒,也是現在年輕人的偶像,你怎麽評價這兩個創業時代,對現在的創業者有什麽忠告?

馬化騰:我覺得現在創業的條件比我們當年好得太多了,要資金有資金,要環境有環境,人才又多。現在這幾家大的互聯網公司,都在雲平臺上打造生態平臺,創業門檻其實在降低,這是非常好的事。當然門檻低了,創業的競爭也更加激烈,比我們當年還激烈,有利有弊。總體來說,還是比我們當年的環境要好。

錢穎一:在這種更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到底什麽樣的思維方式可以讓創業者能夠脫穎而出?

馬化騰:第一,要專註解決一個痛點問題。我每個禮拜都會收到一些信件說,我可以幫你實現什麽。在我看來他想得太大了,我的建議是:你想小一點,解決一個問題。

比如說,能不能用手機解決停車的問題,找停車位的問題;或者其它一些小問題,比如考勤、學校的作業安排等等。總有一些小的痛點讓你覺得平時不方便的,想想能不能用互聯網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樣的話,你有一個跟進在里邊。

這種創業其實不需要太多人,一個人、兩個人就可以解決,當你這個想法能夠通過互聯網來驗證,再逐漸擴大,我覺得這是一個方向。

第二要留意跨界。跨界非常重要,現在我們說互聯網+,更多談的是各行各業的創業企業如何和互聯網結合跨界。在兩個領域之間——比如IT和醫療等等這些跨界的東西是不是有機會,因為那是一片藍海,其他的都是紅海,細分下去也都是紅海一片。最初的時候往往就是可能懂這個的人不懂那個,懂那個的人又不懂這個。如果你兩個都懂一些,就有很大的優勢了。

未來的創新包括以後很多傳統創業的轉型,往往是跨界,而且這個產業它是會變的,不是一成不變的。這個里面你能抓到機會的話,是一個創業的好方向。

錢穎一:任何創業中都會遇到非常多的困難和挫折,我特別想知道,你在創業中曾經碰到最大的困難和難題,或者失敗的經歷是什麽?後來是怎麽應對的?

馬化騰:騰訊從小做到大應該有3次特別困難的時候。一個是我們開發出來的產品最早想賣給運營商,我們想像賣電子郵箱系統一樣賣很多套,當時那些大的ISP、ICP願意買。但後來發現即時通信這東西它天然只有一套,這可怎麽賣?而且我們當時投標還輸了。這是互聯網產品和傳統產品不一樣的地方,傳統的電信產品一中標做完就走,而互聯網產品需要你不斷創新不斷維護,不能做完就走,沒有人維護它就死了。

類似的困難很多互聯網企業都遇到,我相信百度也是。搜索本來想給門戶提供的,沒想到自己會成為入口。當年我們的QQ是賣不出去,砸在自己手上了。但用戶瘋漲,我們沒錢買服務器,那時候很艱難,壓力很大,做不下去就要賣掉。

當時一些早期的朋友幫我們找來了投資者,一個是IDG,一個是香港盈科數碼,各給了110萬美金。後來他們又把股份賣給了南非MIH。

投資人進來後,我們也沒有真正找到商業模式。當年投資者擔心沒有商業模式,不知道怎麽掙錢,唯一的想法是養肥了賣掉。IDG曾經拉我們去見新浪等互聯網公司,開始感興趣,但都沒看上我們。

錢穎一:第一次困難是沒中標,第二次困難是人家看不上你們。

馬化騰:文人相輕,IT男之間也相輕。當時有新浪技術人員覺得這個軟件他們一個月就可以做出來,不用收購。

(這些困難)後來逼著我們很早就要想有造血能力,所以第一時間跟運營商做了第一個產品——移動QQ,短信和電腦的QQ消息互動,5塊錢一月。包月費是我們收入的第一桶金。

那時候大家都以為死定了。我們創始人也在討論,這些討論還是有作用的,我們比國外的產品做得更適合中國人使用。當時中國有幾個不同的產品,有163,有169,還有南方的一個產品。我們針對中國特殊的網絡做了大量優化,我們會建一個點,撒三張網,就是電信、聯通和教育網,讓它們互聯,我們把它集中起來,這樣的話用戶使用起來速度最好,傳送文件最快。當時建立的口碑就是我們的傳輸速度很快,這是一個很大的剛需。

我們有聊天室,當年聊天室對產品的冷啟動有很大的拉動作用,大家都在聊天室里討論,就交上朋友了。第二是我們的頭像,個性化也是我們比較早的創新。用一個一個創新解決一個一個痛點,你才可能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989

地熱能發展提至國家層面 京津冀將是主陣地

國家能源局副局長李仰哲17日表示,國家能源局自2014年啟動地熱能開發利用的“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這是第一次在國家層面編制地熱能發展規劃。

李仰哲在17-18日於北京召開的2016年中國地熱國際論壇上作出以上論述。這意味著“十三五”時期,國家將把地熱能發展放在重要位置,全方位推進地熱能發展。

地熱不僅用來泡溫泉

地熱能是一種清潔可再生能源。我國地熱資源豐富,資源量約占全球地熱資源的六分之一。其中,淺層地熱能資源量相當於95億噸標煤;中低溫地熱資源資源量13700億噸標準煤;幹熱巖(3-10公里內)資源量860萬億噸標煤,開發利用潛力巨大。

發展地熱產業不僅對於調整能源結構、節能減排、改善環境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國家培育新興產業、促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帶動相關裝備制造國產化和工程技術業務發展,以及對增加就業均具有明顯的拉動效應,是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

目前,我國已建立較完善的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技術體系,地熱直接利用居世界首位。

近三年來,我國地熱供暖面積每年新增約1億平方米,截至2015年底,全國淺層地熱供暖已經達到3.92億平方米,中深層地熱供暖面積達到了1.02億平方米,每年可替代約2200萬噸標準煤,地熱發電技術也取得了積極進展。

在地熱直接利用中,淺層地熱供暖占58%,中深層地熱供暖占19%,溫泉洗浴僅占18%,中國地熱開發的能源性、技術性更加突出。

李仰哲指出,全球能源轉型進一步提速,新一輪能源革命正在孕育成長,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體系中的作用發揮越來越大。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並致力於推動能源轉型變革,確立了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目標: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15%左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20%左右。地熱是一種具有重要競爭力和獨特優勢的可再生清潔能源。我國地熱資源豐富,2016年我國首次編制了地熱產業發展規劃,即《國家“十三五”地熱能發展規劃》,必將促進地熱資源的優質高效開發,在我國能源結構轉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李仰哲說。

李仰哲透露,“十三五”期間,能源局在推動地熱發展方面的主要工作包括組織開展地熱資源潛力的勘查與選區的評價,因地制宜地推動多種形式的地熱能開發利用,協同相關部門出臺有關政策措施等。

值得註意的是,李仰哲著重提出開發地熱資源要把握好三個問題:把握好地熱能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做好地熱能開發利用和城市總體建設規劃的銜接,把握好統籌和發展的管理。

第一財經記者在論壇現場了解到,本次論壇的主題是“合作、創新、綠色、跨越”。參會專家研討地熱產業發展現狀、趨勢及挑戰,地熱產業開發利用規劃、戰略布局、支持政策,以及相關的關鍵技術、核心裝備的籌劃等,助推全球特別是中國地熱能高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

論壇透露,到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將在一次能源消費中占比從12%提高到15%,其中,地熱資源是增量主力。屆時,我國地熱供暖、制冷面積將達16億平方米,累計實現地熱發電裝機容量53萬千瓦時,可實現替代標煤721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77億噸,對我國調整能源結構、節能減排、改善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京津冀將成地熱發展主陣地

京津冀地區將成為“十三五”期間我國發展地熱的主陣地。

根據國家《地熱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征求意見稿),京津冀將新增地熱供暖制冷面積3.1億平方米,到2020年,累計實現地熱供暖制冷面積4.4億平方米,年可替代標煤128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3460萬噸。

截至2015年底,京津冀地區已形成年利用地熱供暖制冷面積1.3億平方米,實現年替代標煤38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980萬噸。

以地熱開發標桿——“雄縣模式”的誕生地河北省為例,其地熱可開采資源量達50億噸標準煤,總量居全國第二位。

河北省副省長張傑輝在論壇上表示,河北省與中國石化攜手打造“雄縣模式”,建成了我國首座無煙城,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認可。預計河北省2017年能源消費總量將達到3.5億噸,積極開發利用地熱等可再生能源,對緩解傳統化石能源消耗壓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治理大氣霧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總經理戴厚良表示,中國石化“十三五”期間將在全國再造20座無煙城,實現新增供暖、制冷面積1億平方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826

順為資本李威:投資51Talk後,判斷項目我會做這四個層面的思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1207/160228.shtml

順為資本李威:投資51Talk後,判斷項目我會做這四個層面的思考
投資人說投資人說

順為資本李威:投資51Talk後,判斷項目我會做這四個層面的思考

我個人的習慣是不把投資決策建立在創業者很強的融資能力上。如果把創始人融資能力強、能找到接盤俠作為投資決策的出發點,那這會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因為這是在投資創始人的嘴巴,而非整個團隊與業務本身的價值。

本文系投資人說(微信公眾號ID:touzirenshuo)授權i黑馬發布

我個人的習慣是不把投資決策建立在創業者很強的融資能力上。如果把創始人融資能力強、能找到接盤俠作為投資決策的出發點,那這會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因為這是在投資創始人的嘴巴,而非整個團隊與業務本身的價值。

第一個層面的思考:

創業者是否在追風口

我在海外工作到2009年,正好在倫敦經歷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當時所見到的場景就像《紅樓夢》描述的一樣,之前是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之後是大廈忽傾,經濟繁華的場面一下子就消散了。

因此,我得出來的教訓就是:很多方向、項目可能看起來很火,但是你要很深入地去思考它背後的市場需求、商業模式、行業邏輯和存在的合理性。

最近,風口又被頻繁地談起,好像找到風口就是投資人和創業者的所有任務,我不能認同。對於大趨勢,大家是有整體判斷的,但具體的爆發節點是很難被預測的。所以看見當下很熱的事情就去做,無異於是把自己的大腦外包給了別人。雖然風口可以給你更多的融資機會,但看見一個風口就紮進去,然後想成為那只「豬」,恐怕是不靠譜的。

其實風口本身是帶有欺騙性與誘惑性的。我比較認同的一種判斷方式是既要看風口的成因、推動因素,又要找到和自己業務結合的點;同時你也需要明白,一類技術突破所帶來的風口紅利,體現在商業化上,也是具有一定滯後性的。

比如,在2014年前後,我們就判斷4G風口即將到來,這里有兩個邏輯:首先,那時智能手機已經相對普及;其次,大流量技術實現了,並且在其他領域也有了相對成熟的應用。所以當時大家覺得,高流量產品在此刻會有很大的機會,這是基於基礎設施已經成熟而做出的理性判斷。

而實際上,映客一類高流量的直播平臺真正普及起來還是在2015年、2016年左右,之前這個領域的創業公司並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功。當時大家也覺得分享視頻會發展起來,但到目前為止,這類的創業公司也並沒有太火過,市面上僅跑出來了一個快手。所以盡管基礎設施條件成熟後,一定會有新的商業模式出現,但具體哪一類商業模式能成功也還需要市場來驗證,這里面充斥了大量的不確定性。

當然市場上也有不少自帶風口的創業項目,比如滴滴。但改變普羅大眾的消費習慣,意味著你要付出極其高昂的市場培育成本。也意味著你必須確信自己能夠融來巨額的資金,讓所有人都把錢砸到你身上。

我個人的習慣是不把投資決策建立在創業者很強的融資能力上。如果把創始人融資能力強、能找到接盤俠作為投資決策的出發點,那這會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因為這是在投資創始人的嘴巴,而非整個團隊與業務本身的價值。

現在也有很多人覺得成功的公司都融了很多錢,那是因為他們活下來了;還有更多的是燒錢後死掉的,只是替別人教育了市場的,這些你都沒有看到。所以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個成功企業的背後往往都是「白骨累累」。

第二個層面的思考:

項目的真實需求是否存在

我回國後,也接觸到了很多的創業者,交流下來我發現當中的很多創業者都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什麽都想改造。比如我遇到一些非常豪華的創業團隊,他們希望改造傳統教育產業,給中小學提供一整套教學IT系統,把排課程、閱卷、批改、成績錄入所有的問題都解決掉。同時做七八條產品線,包含小學、中學各個階段的所有問題,後來發現沒有一個學校買賬。

在這個例子中,創業者覺得用技術手段能夠把所有線下的零碎問題都解決了。實際上,由於教育行業的試錯成本太高,沒有人願意拿自己孩子的學習做實驗,而且那些零碎的工作已經存在了這麽多年,肯定也有它的道理,如果用很原始的手段已經能夠滿足學校的需求,那就沒必要再用你這套技術成本過高的系統。

這反映出來的就是,很多互聯網出身的創業者,一看傳統產業滿眼都是痛點、到處都是需求,卻並沒有找到用戶真正的痛點在哪里,也沒有去權衡用戶的需求到底有多強烈,用戶願意為此付出多大的成本去解決。

所以互聯網思維在傳統行業的應用是要加限定的,很多行業的互聯網化遠遠比我們想象得要困難很多。我們對於傳統行業要抱有一顆敬畏之心,不要總覺得自己是高大上的,能夠橫掃一片,事實上你很可能會撞得頭破血流。只有你對於傳統行業本身抱有充分的敬畏,並按照和利用它的規律稍加改造,這樣最後才可能會得到一個不錯的結果。

第二個問題:以為自己的需求就是普遍的需求。我們也經常聽到這樣的創業故事:因為我有什麽樣的經歷,所以最後就決定要做什麽樣的事情。例如,有些創業者因為突然間做了爸爸媽媽,然後對於母嬰行業誕生了非常強烈的熱情,於是大腿一拍,就決定去做某個細分品類的項目。

那對於我而言,自己又是如何鑒別這類的需求是否成立呢?對此,我有三個心得:

1)、抓確定性的需求。雖然用戶的需求看似在不斷地變化,但實際上有些需求是一直相對不變的,而且這類確定性的需求往往更能代表大多數人的實際需求,比如大家對教育、金融、醫療等生存資料的需求。很多時候,個體無法持續性地領先市場的認知,如果你能將商業模式建立在有穩定性的需求方向上,並集中資源持續地加固它,可能你成功的機率就會大很多。

近幾年成長顯著的超級獨角獸Uber及Airbnb,都是在相對確定性的需求方向,通過創造新的供給,提供更好的性價比解決方案,以此贏得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2)、自己變成一個小白用戶去體驗產品。當創業者來我辦公室聊的時候,我一般會花半小時左右和他一起玩他的產品,看它各種功能的展示,看產品是否具有生命力,是否能引發自己情感上的共鳴。

3)、和用戶做電話的溝通及訪談,聽真實用戶的實際反饋。

4)、查看產品的用戶留存情況。如果一個產品次月的留存只有10%,等於90%的用戶在一個月後就流失掉了,這可能就說明,該產品瞄準的用戶需求並不存在或不是用戶急待解決的。

第三個層面的思考:

商業模式是否存在問題

如今,很多創業者發來的BP,其中有關商業模式的描述經常會犯兩個錯誤:

第一個錯誤:過於糾結具體的方法,而忘了問題本身。

比如互聯網金融行業,大家都知道最難做的是征信,所以很多創業者一來就說怎麽收集征信數據、怎麽圈定優質人群。但實際上這不是最重要的,金融的核心不是不做有風險的生意,而是如何設立有效的風控體系,從結構設計上有保障機制。

以目前的社會信用體系來看,短期內根本無法解決好個人征信這個問題。舉個例子,我投的什馬金融,主要是做農村市場的電動車交易貸款的,但它把重心放在了整體風控,而不是個人征信上。為什麽我們會這樣去做,有以下兩點的思考:

1)、農村很大程度上是熟人社會,商業半徑一般是周圍幾公里,那麽電動車的店主對消費人群很大程度上是能夠了解、可以打聽到的,知道這個人需要買電動車就是簡簡單單拉點貨,這是基礎。

2)、把店主也納入風控體系中,比如說你賣的是某個牌子的電動車,什馬金融首先和品牌的總部簽一個從上到下的合作協議。其中有幾條很核心的規定,如果店主賣出去的車還款逾期率超過一定比例,那就沒有資格做代理商了。這對於一個城鎮的代理商來說是很要命的,沒有人願意為那麽小一點的收益,去毀掉飯碗。

第二個問題:在商業模式的邏輯層面無可挑剔,但就是沒有考慮到實操性。

以我自己投的兩個教育領域的創業公司為例。51Talk針對的是能力提升的市場,我怎麽判斷它的基本模式?

首先,它的創新性是基於傳統的業務模式的,用互聯網的工具進行了一些改良。本質上還是線下一對一的英語口語,只是老師在菲律賓,這樣的模式在線下被驗證是可行的,所以它的業務一直都很穩。

其次,菲律賓老師英語不錯,人工成本也很低,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有很大的增長,具有盈利的空間。如果漲到和英美老師一樣的價格,業務模式就會受到沖擊。

商業模式也要本土化、接地氣。我投的另外一個教育項目掌門一對一,它面對的是應試教育市場,這個市場空間非常大,幾家巨頭都瓜分不完。而且他的切入點很簡單,就是高考,讓考上好學校的應屆生給高中生授課,他們剛剛參加完高考,知識點和學習方法還很清晰,成績也很有說服力。

在這里也舉一個商業模式問題不大,但死於對可行性考慮不周的反面例子。在電商爆發的時候,商業模式已經被驗證可行了,但仍然有那麽多企業死掉,為什麽?現在回過頭來看,是因為大家對於流量成本的不斷上升,用戶獲取成本的不斷增加,還有競爭帶來的市場環境惡化,沒有足夠的預期。

這其實也從側面說明了,當有大量投資者、創業者進入一個領域的時候,雖然看起來很熱,但大家對這個行業深度的規律,可能都還處於摸索階段。

第四個層面的思考:

業務是否處於一個健康的程度

一般情況下,創業者和投資人都會非常關註財務報表上的細節,但財務數字通常會有滯後期;而且統計口徑也會和企業的實際運營情況有差異。所以如果你只關註數字,有些時候就可能會脫離現實運營情況。

那麽應該看什麽?我覺得要看每個企業最核心的運營指標。

這個核心指標在不同行業、甚至不同企業都是不一樣的,只能自己多思考。先推算出行業的共性指標,再推算自己企業的核心指標。接下來,我想和你分享我在投資過程中,關於運營指標的推演過程。

以教育領域為例,很多人以為在線教育是一個互聯網的業務,所以用互聯網的邏輯去做,先有巨大的流量,然後再轉化出少量的付費客戶。所以不少企業都在盯著流量,把所有的運營經費都砸在流量上。這個邏輯在媒體、社交等很多業務上是可以的,但在教育行業,這個邏輯可能就是行不通的。

因為在線教育的商業邏輯不是靠流量支撐的。即便你擁有巨大的用戶群,也未必能夠轉化成巨大的收入。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家擁有巨大流量的在線教育公司能夠很好地完成商業化的進程,所以流量這個指標在該領域是錯誤的。

還有的創業者說不看流量,那看留存總沒問題吧,畢竟在國外的商業案例中,留存是最通用的指標。但由於課程設置具有周期性的特點,所以在線教育最重要的也不是留存,而是續費率,這也是我在投資51Talk中得出的經驗。

那所有教育領域的創業公司都只看續費嗎?這就不一定了。舉個例子,掌門一對一是大學生兼職,而不是專業教師,所以最核心的就是看他的教學服務是否足夠讓人滿意。怎麽判斷用戶滿意與否?除了複購率,我把這個項目的核心指標定為了滿意度和擴科率,前者是對當下服務的認可,後者是對平臺的信任度。

擴科率指的是當一個用戶學了數學後覺得不錯,他可能會選擇再學個物理。因為教數學和教物理的很大概率上是不同的兩個人,那麽他的擴科行為就是基於對平臺的信任,說明平臺對他有粘性。

核心指標除了幫助你了解創業公司的運營是否健康之外,還有複盤的功能。當你投資一家企業時肯定是做了判斷和預期的,現在拿著這個核心指標去驗證曾經的判斷,就會看到當初的判斷是準確的,還是出了問題、看走眼了,甚至是問題出在哪。我覺得這對創業者而言也是適用的。

當然,在我的投資經歷中,一般很少會幹涉創業者的運營決策。對於公司的發展,創業者本身是最了解的,投資人能做的只是大方向的判斷。因為我們看過若幹的項目,建立起了坐標系,並在這個認知框架下進行投資。我能夠提供給你的就是一些歷史經驗教訓,而對於業務中那些細節、定價、機制,只有創業者通過市場才能驗證。

最後,我給大家的建議就是,要回歸初心,彼此間少一些套路。既不要將創業看成是一場資本遊戲,也不要把自己的步子邁得太大,據我所知,創業公司掛掉的最核心、也是最多的原因就是夢想過於遠大,而不腳踏實地。

投資投資人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5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