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蘆(化名)是在北京上班的白領,其名下已經擁有一套住房。信奉“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的小蘆並不看好國內火爆的房地產市場,於是她決定去美國投資置業,但手頭100萬元人民幣如何換成美元並打到美國賬戶?
根據《個人外匯管理辦法實施細則》規定,個人每年只能購匯和結匯5萬美元,目前上述辦法依然在實施。這意味著,小蘆憑借“一己之力”一年只能換5萬美元。“不行就用土辦法,找很多人幫忙匯出去,100萬元找4個人差不多了,換匯之後把錢打到美國同一個賬戶,還算方便。”海外留學歸來的小張給小蘆出了個主意。
不過,這個辦法如今已經行不通了。《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由於近期部分商業銀行接到了監管部門的口頭提醒, 通過多人“分拆交易”規避個人購匯額度的做法,將迎來更大檢查力度。
“這一規定一直在實行,政策並沒有調整,但是檢查力度會加大,銀行方面也有具體操作規範來防範上述行為。”某股份制商業銀行國際部門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商業銀行大力嚴查
去年12月15日,國家外匯管理局(下稱“外匯局”)曾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完善個人外匯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匯發[2015]49號,下稱《通知》)。《通知》要求:個人在辦理外匯業務時,應當遵守個人外匯管理有關規定,不得以分拆等方式規避額度及真實性管理。
“這一規定一直在實行,政策並沒有調整,但是檢查力度會加大,銀行方面也有具體操作規範來防範上述行為。”某股份制商業銀行國際部門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另外記者還從某國有大行相關部門負責人處了解到,近期,監管部門曾以口頭方式提示商業銀行關於個人“分拆”方式購匯風險,只是沒有下發書面通知。
最終小蘆選擇了讓在香港開公司的美籍朋友幫忙,直接通過朋友從香港賬戶把錢轉到了小蘆的美國賬戶,而自己則將人民幣打到了朋友的國內賬戶。“這個朋友在國內也用得到錢。”小蘆告訴記者。
中國銀行總行貿易金融部副總經理姜煦告訴記者,此前商業銀行對於個人外匯年度額度管理一直面臨著信息不暢通的難題。對銀行而言,只能看到個人在該行的購匯情況,例如中國銀行的一個客戶在該行購買5萬美元外匯,在農行購買5萬,建行購買5萬,然後將錢同時匯到美國同一個賬戶, 中國銀行並不清楚該客戶在其他銀行的情況。
但姜煦表示,目前外匯局有一個大數據監控體系,銀行對於個人客戶在銀行購匯的任何動作都要做國際收支申報報給外匯局,而外匯局一般會提醒銀行。同樣的做法也適用於多人分拆購匯後匯向同一個賬戶。
根據《通知》,外匯局及其分支局對規避額度及真實性管理的個人實施“關註名單”管理。
姜煦指出,這是一種事後監管的措施,如果個人購匯者年內規避了一次額度控制,一旦進入“關註名單”,第二次將不可能成功。對銀行而言,正常匯款需要客戶提供目的及貿易背景,如果是出國留學,銀行有一套自身審核要求。
四季度資本外流壓力緩解
年度個人購匯5萬美元遭遇嚴查,是否因其是影響未來匯率的重要因素?
招商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謝亞軒在招商宏觀電話會議上分析指出,整體來看,四季度外匯需求不會明顯上升。個人購匯5萬美元影響人民幣匯率的力量被市場放大了。
根據謝亞軒估算,2015至2016年由個人購匯產生的購匯壓力主要體現在一二月份,當時人民幣大幅貶值,個人購匯規模估算在200億到300億美元之間。
謝亞軒指出,購匯額度當年用過之後,年內將無法再用。直到次年1月1日,額度才會重新更新。不超過300億美元的規模即便集中體現在單個月,也不會對市場造成非常顯著的影響。
根據外匯局公布的8月銀行結售匯數據,8月銀行結售匯逆差95億美元,環比下降70%,為2015年7月以來月度最低值。謝亞軒指出,分項來看,經常項目的結售匯出現明顯順差,主要來自貿易項下。其中貿易項下8月結售匯順差規模較7月增加了近150億美元,這是去年8月11日匯改之後極少出現的,說明數據明顯改善。
而對於資本項下的資金流出壓力,姜煦認為,當前國內資本流出壓力不大。以中國銀行為例,今年支持了很多企業走出去進行跨境並購,都是幾十億美元的大項目,這些都是資本項下的收購,國家十分支持。只要是企業有實際需求,一般不會有很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