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7個禮拜,我就來了中國5次了。”德國3D打印機制造商3D systems首席營收官馬氏森(Michele Marchesan)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幾年前他平均每年來中國2~3次,但最近的頻率明顯增加了。
9月27日,由商務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上海跨國采購中心有限公司承辦的“第十五屆中國(上海)國際跨國采購大會”在上海跨國采購會展中心開幕。馬氏森的團隊帶著公司的3D打印機參加了展覽。
在現場最直觀的印象是,本屆跨采大會來自歐洲的采購商參展數量較往年出現了顯著的增加,智能制造和德國4.0成為了主角和亮點。
根據上海跨國采購中心有限公司提供的數據,本屆的歐洲采購商參展數量達到70個標準展位,共有42家德國采購商設展,涉及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農機裝備和新材料等領域。
嚴峻形式下的商機
2016年,我國外貿形勢複雜嚴峻,下行壓力加大,中國制造業企業面臨巨大的出口壓力。因此,國內制造型企業對於開發新客戶、擴大海外通路、提升國際競爭力等方面的需求日趨增長。
馬氏森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雖然全球經濟整體都比較弱,中國也面臨“新常態”和經濟轉型的壓力,但3D打印是“中國制造2025”和經濟轉型的重要部分。這也讓他所在的公司將中國視為最重要的市場。
根據3D打印業內的最新報告,預計2016年中國的3D打印機銷量將達到7.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8.2億元),占據全球3D打印機市場8.7%的份額。
發布於今年5月下旬的《3D打印全球報告》顯示,中國此前在3D打印的應用上相對緩慢,但如今正在快速追趕。目前共有31.4%的中國企業正在使用3D打印技術用於原型設計或樣機研究,這一比例在2014年只有21%;13.2%的中國企業開始將3D打印作為生產制造的一部分;6.6%的中國企業在用3D打印機來制造成品;2.5%的中國企業在用3D打印機制造無法用傳統方法生產出來的創新產品。
中國的智能制造 德國來幫忙
諾爾廷(Thomas Nolting)為了此次跨國采購大會可謂下了不少功夫。於去年成立了名為“德國先進工業科技研究院”公司的他希望能做中國制造企業和德國中小企業之間的橋梁。在本屆的跨國采購大會上,他的團隊專門在現場發布了“中國路線圖”,宣布將在中國建立團隊,專門為想要獲得德國技術支持的中國企業提供智能制造的相關培訓和技術轉移等服務。
諾爾廷曾任蒂森克虜伯集團中國區技術副總裁,在該集團內部擁有30余年汽車行業的經驗,並曾在中國上海工作過4年,負責中國區汽車產生技術研發和項目轉移業務。
這些工作經驗讓他看到了中德制造合作之間的巨大商機。在他看來,中國企業對於德國技術的需求越來越強,而德國中小企業也需要尋找中國的合作夥伴。因此,在全球經濟形式並不景氣的大背景下,在兩者之間搭建橋梁是機遇所在。
“現在大部分中國投資者都有很長遠的目標,既想要打開國際市場也想要獲得技術。目前已經有了不少中國企業並購德國企業的正面案例,所以德國人也開始樂於和中國投資者打交道。” 諾爾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德國擁有技術的中小企業對中國投資者的好感正在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