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省級現貨平臺被判非法期貨交易 首例高院裁決開先河

近日,甘肅省高級人民法院判決現貨交易平臺蘭州西部商品交易中心和其會員單位所提供的交易無效,返還投資者本金,維持原審法庭做出的裁決。這是國內首例高院認定擁有省級政府批文的現貨平臺從事非法期貨交易,支持投資者的申訴。

近年來,不少地方交易平臺打著現貨白銀、現貨原油等名號,以短期高回報、及時止損的噱頭引誘投資者參與。這些平臺的交易普遍具有T+0、高杠桿、強制平倉、買多賣空雙向交易等類似期貨交易的特征,往往給投資者造成巨大損失。

2011年以來,國務院38號文、37號文,以及證監會111號文等多項文件都將地方平臺的上述交易方式認定為非法證券期貨活動。由證監會牽頭的部際聯席會議也對各地交易平臺進行了清理,保留了部分平臺由省級政府審批和監管。即便如此,投資者與交易平臺的糾紛屢屢不絕,愈演愈烈,而法庭審理往往以投資者撤訴和解,或是法院駁回投資者申訴結束。

專家認為,此次甘肅省高院的判決是第一次二審高院認定獲省級政府批準的地方交易平臺從事非法期貨交易,並判會員和平臺承擔連帶責任,共同返還投資者本金,這次判決會對未來類似案件的法庭裁定起到示範作用。

西部商品交易中心於2013年6月成立,2014年1月,由甘肅省商務廳發文同意設立,並獲得甘肅省政府審批。同時,根據甘肅證監局、甘肅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反饋意見,西部交易中心設立後不得從事期貨交易。

據了解,西部商品交易中心從2014年開始提供所謂“飛天銀”、“飛天油”等商品的電子盤交易,交易實行類似期貨市場的保證金制度、強行平倉制度、限倉和大戶報告制度等,來招攬投資者參與交易,由會員公司和投資者進行對賭。

在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上半年,多位投資者因參與西部商品交易中心的交易而遭受虧損,受到虧損後12位投資者將西部商品交易中心和其會員單位蘭州聖大商品交易有限公司(下稱“蘭州聖大”)告上法庭。初審法庭蘭州中級人民法院裁定,被告在沒有期貨交易的資質卻提供了實質上的期貨交易,應償還投資者全部本金。

但西部商品交易中心和蘭州聖大不服原判,認為交易平臺是經相關部門嚴格審批後成立的,具備有關現貨的儲備、交收條件,具備交割能力;投資者的交易行為系自願開戶、自行管理、自負盈虧,不存在誘導或強迫交易的情況。因此,二者向甘肅省高院提出再審,請求撤銷原判,發回重審。

投資者代理律師中銀律師事務所上海所律師郝大海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本案的焦點之一是對標準化合約和集中式交易的認定,由於法律上並沒有非常明確的定義,當交易平臺辯稱是實物交易而不是合約交易時,是一對一交易而不是集中式交易時,就需要論證什麽是標準化合約交易,什麽是集中式交易。

甘肅省高院在裁決書上指出,西部商品交易中心的交易品種、交易單位,最小變價單位、合約期限、履約保證金、單筆最大交易限額、最小交割單位、延期費率等要素都是交易前就確定好的,投資者下單買賣的實際上是以石油為名稱的標準化合約。

此外,就單獨客戶而言,投資者與聖大公司之間是一對一的交易,但聖大公司同時與眾多客戶開展買賣行為,實際上構成了集中交易的結果。

郝大海告訴記者,這種投資者與會員公司之間的一對一交易也叫做做市商交易。“做市商坐莊的人是誰,如果只有平臺那就是平臺,現在既有平臺也有會員單位的話,這里面就產生了很大的分歧,畢竟投資者的錢是打到平臺去了,平臺和會員單位之間的資金分紅,分配多少他們是不舉證的。”

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按理說,交易場所不參與交易,只是提供一個平臺。但實際上,交易所和大的會員串通一氣,成為利益的共同體。”

他認為,從宏觀上看,場外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利用互聯網電子商務進行金融創新、發揮中遠期現貨套期保值功能的探索值得鼓勵。但是微觀上看,一些平臺誤入歧途,簡單炒作海外價格,本身並不具有價格發現和交割功能,也沒有現貨企業參與交易,對實體經濟意義不大。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應該直接為實體經濟服務,當務之急是幫助企業把貨物賣出去,去庫存去產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8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