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防城港天堂角漁村:工業世界碾壓而來

8月的一個下午,海上刮起了北風,當天預報是北風五到六級。廣西防城港企沙鎮天堂角漁村,蘇艷輝的小漁排剛出海灣,離海岸就兩百米,感覺縱搖幅度很大,便馬上掉頭回去。“今天浪太大,船出不了海。”他說。

63歲的蘇艷輝當了四十多年的漁民,對付風浪經驗豐富,但依然嚴肅應對出海問題。北部灣的風浪對他那條十幾米長、用了十年的木制小漁排是一個考驗。“再過兩年就不能用了。”他說,不打算造新船。

出海對老蘇來說只是偶爾解解饞,其他漁民還得向大海討生活,但“魚越來越難撈”。這里的傳統漁業正在逐漸雕零,自發的旅遊業岌岌可危,轟隆作響的工業世界,正毫不遲疑地朝著這個小漁村碾壓過來。

蘇艷輝做了一輩子漁民,曾經靠打漁支撐起整個家庭。  攝影/王曉東

近海魚難打

第二天等北風消停一點後,老蘇開船帶著筆者到離岸大約一海里的地方下了一網,半個小時才撈上來小半桶魚蝦,大部分是正在近海繁殖的幼鯊和龍頭魚,幾條皮皮蝦以及兩只鏊爪呈現出漂亮的天藍色條紋的花蟹。“一共大概有五六斤吧。”老蘇的兒子蘇興升掂著塑料桶說。里面最大的魚是一條紅色的、三四寸長的龍頭魚。小蘇說,“這種魚賣得賤,每斤也就三塊錢”。

回到北京後,綠色和平組織資深海洋項目主任周薇對筆者說,這是因為近海食物鏈金字塔失衡所致。“個體大、生命周期長,在食物鏈中所處營養級高的(漁獲物)種類被個體小、生命周期短和營養級低的種類所取代。”她說,花蟹、皮皮蝦和龍頭魚都是處於食物鏈底層的海洋生物。

企沙鎮是一個傳統的漁業小鎮。天堂角和其他漁村的漁民們在天氣好的時候出海,捕獲,然後靠岸,把自己捕獲的生鮮海產品賣給碼頭上的小販們。水產品公司的冷藏車在碼頭直接裝貨運到各地。老蘇在漁獲特別好的時候,出海一次“可以靠岸四五次”,弄到個好收入。在久遠的1980年代早期,靠著打魚,老蘇成了改革開放最早的“萬元戶”。

老漁民總是沈浸在美好的回憶里。他愛說起當年在海岸邊,“齊腰深的水里就可以撈起大魚”,“退潮之後灘塗上遍地都是海膽,隨便撿”。當年下海用的是單柴油機,後面功率逐漸加大,現在小漁排上已經裝了18馬力的雙柴油機——不過,能夠保證穩定漁獲的海域也越來越遠。

廣西防城港企沙漁碼頭,漁民剛捕獲的海鮮馬上就被人收購。  攝影/王曉東

按照老蘇的漁排油耗量計算,出海來回10個小時,要燒掉400元左右的柴油。100多斤海產品可以換回數千元的現金收入(一斤花蟹在企沙市場上的零售價是35元,批發價在25元),這里面還要扣掉造價十幾萬元的漁船折舊費。早些年政府提供了柴油補貼,按漁船噸位補貼,後來改為所有漁船不論大小一視同仁發放。“今年的柴油補貼還沒發下來,恐怕是沒有了。”小蘇後來告訴筆者。

燃油補貼一直是漁民們保持出海的經濟動力之一。周薇說,農業部管理的燃油補貼從2006年開始發放,到2011年補貼增加了9倍,達到26.8億元人民幣。此後,這個數字沒有再公布。

而在北部灣的近海漁民眼里,即使有燃油補貼,他們也需要走到更遠的海域才能維持穩定的漁獲。算來算去,老蘇帶著點滿不在乎的神色說:“出海掙不了多少錢了。”他的兒子、女兒在防城港的公司里上班。一家人已經住進了商品房,兒孫繞膝衣食無憂。哪天嘴饞了,他還會跟兒子開著那條陳舊的漁船出海下一網,弄點新鮮的海鮮嘗嘗。

魚少了,跟捕撈方式也有關。某些漁民用上了被稱為“絕戶網”的電拖網和地籠。在搖晃不停的漁船上,老蘇用手指指戳戳:“這條漁船用電拖,那條也在用……”但外表看上去一切正常,因為電拖就是普通的漁網加上幾根剝去絕緣層的電纜。沒有通電前毫無危害。一旦通上380伏的電流,“海底五十公分以上,只要是活的東西,統統給吸到網里面去了,就像一把電掃帚”。地籠則沈進海底,各種活物不論大小,進了網統統別想出來。放地籠的漁民往往是傍晚下網,清早收網,為的是避開漁政的檢查。

天堂角漁村人口一千人左右,職業漁民只占其中一成,大多數是夫妻檔或者父子檔。這些年來年輕一輩的人多去外地打工,或者在防城港找個固定的工作。坐在筆者面前這群一臉風霜的漁民,年紀在四五十歲以上。

“漁家樂”限期拆除

按照這個趨勢,漁村本來會逐漸雕敝,但是村子里卻建起了不少兩三層新樓房。

企沙的海濱還算是個不錯的休假之處。海水幹凈透明,海沙很細。雖然村子里只有一條集資修的硬化公路,通往海灘的小路泥濘難行,還要穿過長滿荒草、荒廢的水稻田,但是這幾年總有人從遠方開車過來,為的就是到海灘邊吹吹風,泡個海水澡,讓孩子玩玩沙子。

年老的漁民們看到了靠旅遊賺錢的機會,在海灘上做起了漁家樂。標配是鐵皮棚子、金屬支架、燒烤爐子和塑料桌椅。老蘇家的漁家樂已經變成一片廢墟,有人說“政府把它給拆了”。

想要洗腳上岸的漁民們和筆者圍著塑料桌子坐下來,喝著一次性杯子里的茶,他們面前放著一張通知,限漁民們在某月某日之前全部拆除海邊的漁家樂。漁民們說,他們被告知需要辦理相關證件。可有關部門卻不說上哪里可以辦證。

漁民網上來一條鯊魚幼崽,現在打到的魚,數量與質量都在下降。   攝影/王曉東

“違章建築”,這是官方給出的唯一原因。它讓一群漁民們不知所措。筆者問其中一個漁民:“今後該怎麽辦?”得到的答複是“沒考慮那麽遠”。他瞇著眼,看著筆者身後的海灘。在海灘的盡頭,是一根細長的煙囪,在向外噴吐著一縷若有若無的白煙。

煙囪和下面的工廠屬於金源鎳礦。那是好幾年前填海造地建起來的。鎳礦石從海上來,在這里冶煉,然後銷到海外,或者通過港口北上銷往國內。如果一個人能夠站得夠高,會看見這座鎳礦廠西邊大片荒蕪的土地。它被規劃成鋼鐵生產基地。與之相隔一個海灣,是防城港港區,新的深水泊位正在建設。而在企沙鎮東北部的海濱,紅沙核電站即將建成。農民們的漁家樂被拆掉了,大片的海灣變成了工業用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6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