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屢創新高的美股終於迎來拐點,但誰也沒有料到,久違的盤整竟是如此激烈——截至北京時間9月10日淩晨收盤,美股三大指均下跌超過2%,道指大跌近400點,美債大跌,跌幅皆創英國脫歐以來最大水平,且恐慌性指數VIX也飆升40%。
一時間,有美股交易員感嘆,波動性終於回來了!甚至不乏投資人擔憂,這是否又意味著新一輪“崩盤”將啟?
“當前,流動性預期開始轉向,”招商證券(香港)首席策略師趙文利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近期這輪牛市行情始於脫歐公投後的流動性改善和風險偏好回升,現在隨著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無計可施,美國又在醞釀加息,流動性寬松的預期開始調頭。後續如果出現新的風險事件,會進一步打擊風險偏好,令資金重回風險規避(risk off)模式。”他也表示,“從港股ADR和夜期看,港股周一應該會低開300點左右,後市會比較波動,不建議急著買入。”
清溪資本合夥人、資深美股交易員司徒捷對記者表示:“這一波回調,我認為目標位在2088(標普500),可能下周一或者周二可以達到,在這個位置可以適當地搶反彈,反彈會比較短促,但是力度不一定很弱。反彈可能在9月21日美聯儲會議前終止。”
寬松預期逆轉 美股重挫
美國三大股指周五收盤暴跌。截至北京時間昨日淩晨,道指收盤下跌392.82點,跌幅2.13%,報18087.09點,周跌幅為2016年首周以來最高;標普500指數收盤下跌53.15點,跌幅2.44%,報2128.15點,創6月24日來最大單日跌幅,周跌幅為七個月以來最高; 納斯達克指數收盤下跌132.37點,跌幅2.52%,報5127.12點。
在美股下跌之前,隔夜海外市場也普遍下滑。受東北亞地緣政治因素影響,周五亞歐市場走低。歐洲斯托克50指數跌0.94%,報3055.00點;英國富時100指數1.2%,報6776.50點;德國DAX30指數跌0.99%,報10569.70點。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此前一波美股漲勢可謂雄霸全球。在英國脫歐結果公布後,美股在短期暴跌後便開啟了“連創新高行情”,淩厲的走勢讓眾多分析師、交易員直呼看不懂。
其背後邏輯也很簡單,市場預計美聯儲將會推遲加息,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等都會加碼寬松。然而,8月末以來,這些預期都被逐一打破,全球面臨流動性拐點。
首先,原本各界預計美聯儲將在12月加息,甚至全年不加息,然而 8月末美聯儲主席耶倫釋放鷹派信號,這讓各界開始猜測9月加息的可能性。此外,9月9日,向來鴿派的美聯儲利率制定委員會投票委員、波士頓聯儲行長羅森格倫(Eric Rosengren)表示支持加息。他表示,如果等待時間太長,商業不動產等資產價格存在“變得過熱”的風險。“基於迄今為止得到的數據,我認為,繼續致力於貨幣政策正常化是合理的。”
此外,歐洲央行也在9月8日令市場吃了一驚。此前,市場預期該行政策會議將祭出更多刺激舉措,例如延長1.7萬億歐元資產購買計劃,且加大購債範圍。然而,行長德拉吉卻按兵不動,甚至罕見地明確表示,“歐洲央行此次會議並沒有討論延長QE”、“目前不需要更多刺激”。
“無作為”的貨幣決議發布後,歐元和歐債收益率上漲明顯、歐股大幅下挫。並且德拉吉發布會期間,市場也是波動明顯。會議前後的資產表現反映出市場對寬松有較強的預期,同時也對貨幣政策態度的邊際變化已經變得非常敏感。
轉視日本央行,其成了眾多上市公司的大股東,而持續多年的QQE政策並未將經濟拽出泥潭。今年最新祭出的負利率政策卻適得其反,日元大幅飆升,稱霸全球匯市。日本政府和央行雖對此表示擔憂和不滿,但卻始終沒有祭出更多寬松政策加以幹預。
面對此次市場的劇烈調整,興業證券首席宏觀策略師王涵表示,這仍然凸顯了在資本過剩於實體的背景下,金融市場估值擡升後,資金的博弈情緒在提升,對分母端的變化在變得敏感。“英國脫歐重新燃起了貨幣寬松的預期,市場在此基礎上快速完成修複,之後估值進一步擡升。而當前退歐風險還沒有預期的嚴重時,貨幣政策態度的變化就又成了市場的‘敏感神經’。”
此外,亞洲地區的地緣政治風險也有所擡頭,“盡管其影響一般只局限於日韓等亞太股市,但從本質上也威脅著美國利益,這也部分解釋了美股波動,”曾供職高盛、現任上海申毅投資董事長申毅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波動率回歸 交易機遇仍存
盡管市場恐慌情緒回歸,但波動率也同步回歸,這有時也往往是好消息。
“沒想到2 個月的橫盤是以這樣慘烈的方式結束。但是我認為,今天是個值得慶祝的日子,因為波動終於回來了。有了波動,價值投資者可以抄底,趨勢投資者等到了趨勢,波動率交易者可以交易波動率了。”司徒捷對記者表示。
他分析稱,“標普500的這根大陰線基本打到了100天均線(白色),下方的200 天均線(黃色)正好和去年 10 月以來形成的趨勢支撐交匯,又正好和 6 月的阻力線延長段交匯。大盤如果跌到 2088 點,很大可能會有一個強反彈。”
在低利率環境下,追逐高收益的全球資本仍將不可避免地配置美股。黑石集團CEO蘇世民近期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由於脫歐以及此後的長期不確定性,投資者對於歐洲投資產生了懷疑,因此紛紛開始轉向美國。此外,美元升值、美國法律法規健全,我們並沒有預計到任何巨大的投資變數,這些基本情況都會吸引全球更多資金進入美國。”
就具體波動而言,司徒捷表示,9月美聯儲會議後的走勢取決於會議決議以及之後的聲明。“假如會後 1-2 天內大盤下跌,那麽各種形態、均線、指標組合都會很類似去年 12 月後的形態(美聯儲於去年12月17日宣布加息)。那麽真正 的大波段下跌將在9月底到10 月中之間展開。”
新興市場仍是“甜蜜地帶”
相比歐美市場的動蕩不安,新興市場則是全球的“甜蜜地帶”(sweet spot),即使在美聯儲加息後,這一格局也料將延續。
美銀美林表示,截至7月20日當周,新興市場債券基金的資金凈流入觸及史無前例的高水平,達到49億美元。這比兩周前錄得的紀錄高點整整高出了10多億美元。眼下,這一“資金大遷徙”仍在加速。
光就債市而言,印度公債收益率可達7%,而德國、瑞士等公債收益率已跌至負值,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僅約1.6%。不難想象,尋求高收益的資金自然湧入了新興市場。
然而,各界仍有擔憂。2013年5月,時任美聯儲主席的伯南克發聲稱可能退出QE,此後天量資金撤離新興市場,導致其股市、匯市暴跌。
這次情況可能有所不同。摩根大通新興市場研究部全球主管Luis Oganes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今年預計美聯儲只加息一次,新興市場不會面臨太大壓力。眼下,新興市場的經濟情況有所改善。就經常賬戶赤字而言,巴西進步最大,原來經常賬戶赤字占GDP之比為3.5%,目前已小於1%;印度和土耳其也有所改善。”
不過,新興市場各國情況仍然有所分化。“南非的進展最小,加息對其沖擊可能較大;此外,哥倫比亞受到油價暴跌壓力,經常賬戶赤字在擴大,占GDP的6%;墨西哥的赤字率也從1.5%升至3%,比索承壓。”
總體而言,Luis Oganes告訴記者,投資者對於新興市場的興趣在不斷加大,“即使美聯儲加息,短端債券收益率可能會上升,但預計長端收益率不會大幅擡升,歐日等央行仍將維持寬松,加息可能反而是抄底新興市場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