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著G20東風,綠色金融近日在國內掀起了一股熱潮。
在剛剛結束的G20杭州峰會上,綠色金融是重要議題之一。為宣介杭州峰會所達成關於發展綠色金融的全球共識,9月6日,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在上海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八家機構共同舉辦綠色金融國際研討會。作為國內銀行業踐行綠色金融的先行者,興業銀行行長陶以平在該研討會上發表了主旨演講,並表示,興業銀行已制定了“兩個一萬”的五年目標,即到2020年,興業銀行集團的綠色金融融資余額突破1萬億元,綠色金融企業客戶突破1萬戶,並將提供多樣化的“融智”服務,努力成為全球一流的綠色金融綜合服務提供商。
據悉,從2006年開始,興業銀行即在國內首推能效項目融資業務,並逐漸將綠色金融作為戰略性業務大力推進。截至目前,該行共計為6400多家企業累計提供綠色融資超過9000億元,綠色融資余額超過4300億元,在該行企業融資余額中的占比已超過14%,而且不良率也低於行業和該行不良資產平均水平。據測算,該行綠色金融支持的項目可實現每年節約標準煤2629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碳7383萬噸。
陶以平認為,中國的綠色金融將迎來新一輪爆發性的增長,包括興業銀行在內的各家金融機構也將由此迎來重要戰略性機遇。
從國內看,截至2015年末,我國綠色信貸已經超過8萬億元;綠色債券市場已躍居全球最大,其中上半年綠色債券發行量約占全球30%;碳交易試點的市場體系日益完善,交易規模以指數級不斷擴大,全國統一的碳市場建設指日可待。
國際上,當前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巴黎氣候協議已經為全球經濟和環境發展提供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指引,這些目標要求全球在綠色產業每年投入數萬億美元,並要求金融系統更加關註綠色和可持續發展,市場發展空間巨大。
“中國政府對於發展綠色金融、推動綠色發展的決心之大,前所未有。”陶以平表示,在理念上,國家已把“綠色發展”寫入“十三五規劃”,將其作為國家戰略;在實踐中,強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全面推動傳統產業向低耗、環保方向轉型升級的同時,正大力促進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的加速發展。
陶以平稱,綠色發展需要巨大的金融資源投入,金融業大有可為。根據權威部門最新研究,從2015年到2020年,我國綠色發展的投資需求約為每年2.9萬億元人民幣,其中政府的出資比例約占10%到15%,金融業擔負著調動社會資本參與綠色事業,填補綠色發展融資缺口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