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創新驅動發展的作用顯著增強,經濟結構向高精尖、高附加值和綠色低碳躍升”,北京市統計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龐江倩今天表示。
5日,北京市統計局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北京創新驅動發展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及監測結果。結果顯示,去年北京創新驅動發展總指數為130.7,連續五年穩步提升,年均提高6.1個點。去年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比全國平均水平高5個百分點以上。
今年5月,《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提出,我國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等重大戰略部署。龐江倩在發布會上表示,加強北京全國科技創新城市建設,是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抓手。為此,北京市統計局和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聯合研究提出“北京創新驅動發展監測評價指標體系”,為北京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信息支撐。
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理論內涵的基礎上,北京創新驅動發展監測評價指標體系認為,新時期創新驅動發展包含三個新的理念:從科技創新向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轉變;強調增長動力機制轉換和增長方式轉變;註重經濟增長速度向註重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和效率提升轉變。
龐江倩指出,北京創新驅動發展監測評價指標體系以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理念為政策理論依據,結合建設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京津冀協同發展、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以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目標等新時期發展要求,借鑒國內外創新評價方法,將創新環境、創新驅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
據了解,指標體系包括3個一級指標,10個二級指標和30個三級指標。
一級指標分別是創新要素、創新驅動和創新發展3個維度。龐江倩進一步解釋道,創新要素指資源,創新驅動指的是動力,而創新發展代表成效。
二級指標圍繞3個維度分成10個角度,分別從人才要素、資本要素和環境要素體現創新要素的情況;從科技創新、制度創新、開放創新體現創新驅動情況;從科技進步、提質增效、結構優化、輻射引領體現創新發展成效。
指標體系中,80%以上的基礎指標可以進行國內比較,20%的指標可以進行國際比較,30%的指標是《北京市“十三五”時期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指標。
據監測結果評價顯示,以2010年為基期年,“十二五”時期,北京創新驅動發展作用顯著增強,創新對發展的貢獻穩步提升。
人口要素方面,經濟活動人口素質、高技術產業從業人員占比、研發人員強度均保持穩步增長。2015年,每萬從業人員中研發人員數207.2人年,年均增長2.5%。
資本要素方面,2015年,天使投資和VC/PE投資額為5254.9億元,相當於2010年的5倍。
環境要素方面,2015年北京全社會R&D經費支出1384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6.01%,位居全國首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3.94個百分點,超過研發投入強度較高的部分發達國家。
北京市統計局中關村統計處處長張曉潔表示,中關村的企業創新有巨大的引領作用,2015年中關村2000萬家企業合計收入4萬億,占全市GDP的24.1%。
據北京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7月,中關村示範區規模(限額)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總收入21427.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6%。中關村重點監測六大高新技術領域共實現總收入16394.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1%,占中關村總收入的76.5%。其中電子與信息、新材料及應用技術、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總收入增速保持兩位數增長。
北京市科委政策法規與體制改革處處長楊仁全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中關村不僅在北京有支撐引領和示範帶頭的作用,其商業模式甚至影響全球,“未來的北京將建三大原始創新高地: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技城,目標是把北京打造成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