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經濟開始面臨一個新的難題:工人生產力不升反降。
為此,社交媒體成為眾矢之的:在辦公室刷社交網絡也會顯得非常忙碌,但對振興經濟的貢獻就非常有限了。對沖基金經理卡爾·伊坎(Carl Icahn)就評論說:“只是跑來跑去發發短信,能有什麽產出?”
美國勞工統計局發布的數字顯示,美國工人的人均生產力增幅已降至70年代以來的最低水平。
90年代,美國工人生產力年均增長2.2%;21世紀初年均增長2.6%。而經濟大衰退至今,其年均增幅僅為1.3%。今年第二季度更是出現了0.5%的同比負增長。
經濟學家也認為,美國工人生產力的下滑態勢觸目驚心,而且沒有明確的解決之道。
目前呼聲最高的方案有兩個,一是鼓勵企業投資改進設備,二是修訂生產力數據的統計方式,將智能手機經濟帶來的效益納入考量。
企業缺乏投資主動性?
摩根大通首席全球戰略師大衛·凱利(David Kelly)認為,最大的問題出在投資支出不足。
當前,企業的現金儲備已達到紀錄高點。據金融數據及軟件公司FactSet,今年二季度,除金融公司外的標普500企業合計坐擁1.43萬億美元的現金儲備,僅略低於去年四季度1.45萬億美元的十年高點。
而在健康的經濟體中,企業通常會投資於工廠、工具和研發。這顯然不是當前的狀況。企業不是將現金存在銀行,就是用它回購股票,而這些活動都無助於經濟發展。
凱利指出,要提高生產力,就得賦予工人更多的生產工具。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最初十年的生產力之所以突飛猛進,就是因為企業大力投資技術,改進工廠以及生產工藝。同一名工人所能生產的產品(或所能服務的顧客)得以大幅增加。
如今企業不願投資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當前的美國大選。美國全國企業經濟學家協會近期的一項調查顯示,62%的受訪企業經濟學家認為,“大選結果的不確定性”對經濟增長起到了阻礙作用。
監管措施和美聯儲也有錯?
也有專家認為,生產力下降之過在於監管。
加州路德大學經濟學家比爾·沃特金斯(Bill Watkins)表示,合規成本的上漲也是生產力不振的原因之一,監管負擔的加重會導致工時延長,而這些延長的工時卻不會增加產出。
美聯儲也難辭其咎。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聯儲就將利率保持在極低的水平。在這樣的利率背景下,企業理應更願意貸款去建設新項目。但也可能事與願違。自利率降至歷史低點以來,股票和債券行情一路走高。相比於投資建廠,企業更願意將錢投入股市。
正如摩根大通的凱利所說,資金都從有望提高生產力的支出項目中流落到別處去了。
“iPhone困境”?
也有一種理論是,也許工人們其實是更賣力了,只不過政府的統計手段存在缺陷,沒有反應真實情況。制造業的生產力不難計算,難的是那些涉及社交媒體的工作。
投資公司聯博(AllianceBernstein)在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美國新增就業崗位絕大部分來自服務業。而相對於制造業,服務行業的生產力較難統計。
摩根斯坦利也在2015年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今天,我們的經濟更多的是被服務和消費者在推動著,這不僅僅是在美國,在全世界範圍內皆是如此。發達世界的經濟,70%以消費和服務為導向……現有的許多經濟學工具並沒有很好地體現經濟中的這個部分。”
有人將這一局面戲稱為“iPhone困境”,因為在2007年,蘋果公司推出首款iPhone,而恰好在同一年,工人生產力增長也開始減速。
凱利說,“現在智能手機的功能是我父母輩做夢都想象不到的,但智能手機的出現並沒有以產出增長的形式得到體現。”
事實上,經濟專家認為,以智能手機經濟為代表的互聯網經濟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有別於投資、出口,它正是從生產率提升的角度、從本質上對經濟進行拉動。高新技術的運用帶來勞動生產率的較大提高,彌補了勞動力成本的增加。制造、分銷和支持等行業的效率均在新技術的幫助下獲得了提升。供應鏈和庫存管理得到了精簡,從而改善了和供應商的溝通、工廠停工期縮減至最短。此外,信息技術還改善了自動化生產流程和新產品設計,大大削減了成本。
但問題在於,目前的統計方法已經無法較好地反映經濟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