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5月,財政部、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聯合出臺了關於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指導意見,初步確定了PPP模式和融資支持的制度框架。自此,PPP發展迎來了新的局勢。PPP項目從應用領域到可運用的金融產品工具,從國內到國外實現了全方位的擴圍。
財政部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顯示,截至2016年上半年,PPP模式儲備項目達9285個,總投資超過10.6萬億,其中已落地項目的投資額超過1萬億。
“截至2016年上半年末,示範項目落地率已達到48.4%,在落地項目中民營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和外資企業的比率為45%;目前財政部正在與其他20個部委聯合開展第三批示範項目遴選工作。”財政部黨組成員、財政部副部長、財政部PPP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史耀斌在2016第二屆中國PPP融資論壇上給出了中國PPP項目的落地的最新進展。
在高速發展的同時,為求速度而引發的負面問題也正在浮出水面。通過假的政府購買服務形式進行基礎設施融資、通過固定回報承諾借PPP之名行變相融資之實,所帶來的政府債務風險正在加大,此外,社會資本退出制度也有待完善,配套的金融工具創新亟須跟進。
PPP擴圍
目前,PPP的應用領域已經擴大到能源、交通、市政、環保、醫療、養老、教育等19個經濟領域,並在傳統單一的使用者付費基礎上增加了政府付費和混合付費兩種方式,同時初步建立了"法律+政策+指引合同標準"三位一體的制度體系。
“財政部已推出兩批、232個示範項目,總投資超過8000億元,截至2016年上半年末,示範項目落地率已達到48.4%,在落地項目中民營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和外資企業的比率為45%;目前財政部正在與其他20個部委聯合開展第三批示範項目遴選工作。”史耀斌介紹稱。
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社會化改革,是目前改革的短板,有窪地就有機會,這一領域也是未來經濟發展提質增效的潛力增長點。PPP作為一種創新的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供給方式,通過放寬市場準入,發揮財政杠桿作用,激勵社會資本公平競爭。
在政策支持方面,此前已經設立了總規模1800億元的國家PPP融資支持基金。“截至2016年7月底,中國PPP基金已經簽約7個PPP項目,參與投資55億元,引導投資規模821個億,發揮了財政資金撬動和引導的作用。”財政部PPP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金融司司長孫曉霞說。
此外,借助中國一帶一路項目強化PPP項目的國際合作也是PPP擴圍的應有之意。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兼行政總裁廖宜建指出,2015年中國的企業已在新絲路上49個國家進行了投資,總額已經達到148億美金,這也代表著這一投資額度占有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八分之一。
史耀斌指出,未來PPP落地擴圍應提高國際投資者參與度。“依托‘一帶一路’戰略,擴大中國PPP制度對外推廣交流,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深度參與國際基礎設施市場。”史耀斌表示,截至2016年上半年,全國擬采用PPP模式的儲備項目已達9285個,總投資額預計超過10.6萬億,其中已落地項目的投資額超過1萬億元。
問題仍存
PPP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引發了一些負面問題。
不可否認,近期一些地方為了加快上項目的速度通過假的政府購買服務形式進行基礎設施融資,或者通過固定回報承諾借PPP之名行變相融資之實。這些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事件”不可避免地將加大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
孫曉霞指出,從地方政府、社會資本、金融機構各方反映情況看,PPP項目順利實施與配套政策是否健全是密切相關的,目前土地價格融資等方面的配套政策需要進一步完善,然而這些協調難度大,短期內出臺有一定的困難。
此外,融資過程中,社會資本退出難也成為PPP規範發展的一大阻礙。部分地方政府側重準入的保障,對社會資本的市場化退出缺乏規範化、制度化的安排,導致社會資本退出具有較大不確定性,同時,與國際資產相比,在PPP項目運用上也不夠,社會資本難以用金融創新工具實現退出,從而影響企業和金融機構參與PPP項目的積極性。
對此,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司長紀誌宏指出,未來應該針對PPP項目的不同階段創新提供不同形式和屬性的金融工具。
一方面,不斷拓展開發性、商業性信貸支持和發展項目收益票據、資產支持票據等一系列針對項目現金流的金融產品創新或固定收益產品的創新。另一方面,進一步發展股權、債權、貸款以及基金的結合、保險資金等達到全方位參與。“在資產證券化項目收益票據等發展過程中,必須進一步加強信息披露的規範,加強依托項目現金流的資產證券化,真正實現破產風險隔離,而不是回歸到依托地方政府隱性擔保的融資模式。”紀誌宏強調。
作為支持社會公共服務、公共產品的的新型領域,人才匱乏也成為PPP掣肘點之一。目前,缺乏真正熟悉PPP政策和業務的人員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部分從業人員缺乏項目運作經驗,操作能力相對不足,在項目談判的過程中甚至難以與社會資本對話,特別是PPP項目需要開展績效考核,需要對項目產出和成本精打細算,但目前缺少既熟悉行業標準和成本核算,又具備管理能力的複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