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中銀國際金融研究所發布研究報告稱,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推進,商業銀行存款利率定價的市場化程度得到了顯著提高。近來,一個值得關註的現象是,商業銀行3年期存款利率和5年期存款利率的水平非常接近。
截至2016年7月31日,我國主要17家銀行平均5年期存款利率為2.94%,3年期存款利率為2.9%,兩者差值為0.04個百分點。部分銀行存款利率甚至出現“倒掛”,如渤海銀行5年期存款利率為3%,而3年期利率為3.25%。
“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之前,定期存款的期限溢價很大程度上是由人民銀行設定的基準利率決定的,其存在被高估的成分,沒有反映市場真實的供需情況。存款利率定價的上限放開以來,商業銀行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導致了期限溢價整體收窄。”中銀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熊啟躍分析稱。
存款利率的確定需要考慮基準利率、存款期限和銀行風險狀況,以上三個方面分別對應著無風險利率、期限溢價和風險溢價。上述中銀報告分析稱,根據2014年以來主要銀行存款期限溢價的變動情況,從總體上看,定期存款的期限溢價隨著期限增加呈逐步下降趨勢:
0~3個月定期存款的期限溢價最高,為0.36%;36~60個月的期限溢價最低,為0.0017%。2014年以來,在6個重要期限中,4個期限的期限溢價出現下降,分別是0~3個月、12~24個月、24~36個月和36~60個月。從下降幅度來看,長期存款的期限溢價下降幅度最大,36~60個月定期存款每月的期限溢價由2014年的0.017%下降至2016年的0.0017%,降幅達90%。
附:近3年主要銀行期限溢價變動情況
(數據來源:Wind資訊,中銀研究整理)
熊啟躍表示,期限溢價收窄反映出銀行流動性管理增強。近年來,存貸比監管要求放松,存款和貸款剛性的數字對應關系有所弱化,減輕了銀行流動性監管的合規壓力,同時,隨著大額存單和債券市場的發展,銀行通過非存款,即金融市場融資的比例穩步提升,通過主動滾動負債支持長期資產配置的期限轉換能力顯著提高,這大大降低了銀行通過高息招攬長期存款的意願。
“長期存款利率倒掛反映出銀行認為未來資金面將持續寬松,通過滾動融資方式籌集資金的成本要明顯低於鎖定利率的長期定期存款。”熊啟躍分析稱。
假設3年期和5年期存款利率分別為3%,此時根據無套利原則計算出的3年後2年期利率為3%;如果3年期和5年期存款利率分別為3%和2.8%,則隱含的遠期利率水平為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