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中國“賣身”滴滴,原來是因為缺少一個TA。
文丨盧旭成
今天下午三點半,滴滴出行宣布收購Uber中國的品牌、業務、數據等全部資產。雙方達成戰略協議後, Uber全球將持有滴滴5.89%的股權,相當於17.7%的經濟權益,Uber中國的其余中國股東將獲得合計2.3%的經濟權益。
隨後,滴滴投資人、金沙江創投合夥人朱嘯虎不無得意地發朋友圈,“和平是打出來的,不是談出來的”。
Uber中國“賣身”滴滴,再一次證明,不管多牛的海外互聯網公司,從門戶到搜索到電商,在中國,無一勝績。
我們曾經以為,Uber中國會是例外。Uber進入中國的時候,已汲取之前谷歌、雅虎、亞馬遜等兵敗中國的教訓,專門在中國設立全資子公司Uber中國,單獨接受百度等本土巨頭的投資,給予本土團隊強有力的激勵和充分的自主決策權,甚至Uber創始人還經常督陣中國市場,但最終還是敗給了滴滴,簽下和約。其中一個核心的原因是,Uber中國始終沒有找到創始人。
請大家註意,柳甄盡管一直對外代表Uber中國,不過其頭銜始終是高級副總裁,而不是Uber中國總裁或CEO。Uber中國CEO由Uber創始人特拉維斯·卡拉尼克兼任。
很多人會說,你說Uber中國沒有本土化的創始人就不行,但Uber進入中國後,也打得很猛啊。拜托,那是Uber體系的強大。不止一個創始人跟筆者聊過,Uber開拓市場的人,總部給予非常強大的“武器”,武裝到牙齒。據說,在美國,Uber利用谷歌地圖,可以讓車和人精確匹配,精度驚人。可惜,谷歌沒有進入中國。可以說,Uber中國是用“殘缺的”體系跟滴滴在中國市場拼殺,市場份額從2015年年初的1%上升到35%,實屬不易。
創始人們都知道,一個事要成,錢、人、模式缺一不可。Uber中國模式領先,錢由總部和中國本土巨頭輸送,不缺。人的問題,Uber中國沒解決好。
創始人對一家公司的重要性,怎麽形容都不為過。7月25日,美國運營商 Verizon 宣布以 48.3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雅虎的核心互聯網業務。請註意,該筆交易不包含雅虎日本(估值80多億美元)和雅虎持有阿里巴巴的股票等合計價值400億美元的資產。
雅虎在阿里的權益就是股權,沒啥好說的。反而雅虎一直走衰的時候,雅虎日本卻並沒有沈淪,至今還給軟銀集團貢獻了22%的營業利潤。這要感謝孫正義。孫正義於1995年向雅虎出資200萬美元,1996年,雅虎與軟銀合資成立了日本雅虎,現在孫正義的軟銀集團還持有雅虎日本36.4%的股份。可以說,雅虎日本是在創始人兼投資人孫正義的推動下才在日本持續成功的。
特拉維斯·卡拉尼克當然很拼命,親自出任Uber中國CEO,指揮中國優步大軍跟滴滴打補貼戰,不過Uber畢竟在全球60多個國家都有業務,他怎麽也不可能像滴滴程維和柳青一樣,100%的精力都投入在中國市場。錢,滴滴也不缺;模式,滴滴在快速學習和趕超;大數據,滴滴瘋狂營銷後也積累了上千萬用戶……此消彼長,勝利的天平慢慢轉向滴滴。
分身乏術的特拉維斯·卡拉尼克,應該特別渴望在中國找到一個像他一樣的創始人來操盤Uber中國。
擔任過谷歌亞太區CMO的寶寶樹創始人王懷南,前段時間接受創業家&i黑馬采訪時提到,Uber曾有意讓他出任Uber中國總裁,條件相當吸引人。最後王懷南放棄了。他說,做Uber中國盡管讓人激動,但當自己一手帶大的寶寶樹,有機會成為千億市值的公司時,他還是義無反顧選擇了繼續做大寶寶樹。
我相信,Uber中國不止找過王懷南一個人,可惜,沒等到合適的CEO人選到位,這場跟滴滴的戰爭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