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全球貿易增長陷停滯 美國貿易保護最頻繁

全球出口總量在達到峰值之後,從2015年1月以來連續18個月出現增長停滯。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因素之外,貿易保護主義的零和博弈是貿易增長高位停滯的深層原因。

同時,貿易增長停滯的情況不只出現在發達國家,對一直被認為增長動力十足的新興市場也同樣適用。

長期監測世界各地貿易保護主義活動的全球貿易預警(Global Trade Alert)組織,近日發布一份報告給出上述結論。

2015年全球出臺的貿易限制措施的數量比2014年增加50%。2015年的貿易限制措施數量是自由貿易措施的3倍。此外,從2010年開始,每年前四個月全球只有50~100個貿易限制措施出現,而2016年開始的頭四個月已有150個。

由於政治家們無意控制貿易保護主義,一些跨國公司只能更多地轉向本地化生產戰略,用外國直接投資代替貿易。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貿易問題經濟學家道格拉斯·厄文(Douglas Irwin)稱,在排除戰爭和大蕭條後的正常情況下,貿易增長應該超過生產增長。對於多數經濟體來講,貿易總額與GDP二者之間的比例升高意味著市場的進一步融合。然而,實際情況是,過去四年里,全球貿易增速低於經濟增速。

一些主導性的關於全球貿易下滑的分析並沒有揭示根本原因,而是把註意力過多放在諸如投資支出下降、全球供應鏈縮短等。報告認為,當全球貿易體量不再增長的時候,各國更傾向於訴諸零和思維,也導致了從2015年初開始的各種“損人不利己”的貿易策略。

由瑞士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的貿易協定設計數據庫數據(Design of Trade Agreements Database)顯示,從1948年開始到2014年,全球共出現了789個貿易協定,尤其是在1991年至2008年間,全球貿易協定數量增長驚人,直到2008年之後開始增長趨緩。

從全球前十個最經常采取貿易保護主義的國家看,美國位居榜首——2015年采取的對貿易造成損害的措施達到90個,而該國所占全球進口份額超過13%,遠超其他國家。在美國之後分別是俄羅斯、印度、巴西和印尼等幾個新興市場,阿根廷、日本和英國過去一年采取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均為36個,意大利和加拿大也分別有34和27個。

世界貿易組織數據顯示, 2011年到2012年間,全球進出口增長速度大幅下降,2012年至2015年均徘徊在2%~3%的增速範圍,近兩年的進口量甚至有所回落,主要是受制於亞洲國家的低增長和中南美地區的負增長。但也可以看到,歐洲地區在過去4年里對全球出口增長的貢獻持續增加,比較令人意外的是,表現一直平穩的北美地區2015年對全球出口增長的貢獻幾乎為零(即持平),而進口增長貢獻率則占近半壁江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6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