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報告:中國若不深化醫改 2035年衛生費用將增至15萬億

今天下午,一份《中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聯合研究報告》在北京發布。發布會上,參與研究的“三方五家”,也就是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和中國財政部、國家衛生計生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就中國醫改的階段性成果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建議進行了聯合通報。

這份歷時兩年的醫改聯合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在實現全民健康覆蓋方面迅速邁進,醫改成就舉世矚目,但還需要采取一系列關鍵舉措和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以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健康需求,並進一步控制不合理費用的增長。

報告指出,在過去30多年,中國有6億多人口擺脫了貧困,同時在衛生領域成就斐然。2009年新一輪醫改啟動以來,中國對衛生的基礎設施投資顯著增加,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得到強化,在較短的時間內基本實現了醫療保險全覆蓋,個人自付費用在衛生總費用中所占比例下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均等化持續推進,公立醫院改革不斷深化,醫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公平性和可負擔性得到了改善,大幅降低了兒童和孕產婦的死亡率以及傳染病發病率,顯著提高了中國居民的健康水平和期望壽命。

“幾十年前,中國在衛生領域推行赤腳醫生和合作醫療等創新措施,向世界展示提高數億人的健康水平和大幅延長預期壽命是可能的。”世界銀行行長金墉說,“今天,中國可以再次率先推行前沿的基層衛生服務改革,實現患者優先,轉變對昂貴的醫院服務的依賴。我們相信,這些改革將會改善服務於所有中國居民,約占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衛生體系。”

世衛組織駐華代表施賀德表示,中國在很短的時間內大幅度增加醫療保險的覆蓋面,現在基本上已經達到了醫保的全面覆蓋。同時,中國已建立很多公共衛生項目,包括兒童計劃免疫,破傷風等疫苗等已經實現全覆蓋,也消除了很多流行性疾病,還使孕產婦和兒童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這些都是中國成功的經驗,值得其他國家來學習”。

報告針對中國的衛生服務提供體系提出了8項改革建議,其中第一項就是建立“以人為本的優質的一體化服務”新模式,加強基層衛生服務的核心地位。這個模式的名字聽起來有點陌生,其實就是過去一段時間里反複提到的“分級診療”。國務院醫改辦常務副主任、國家衛計委體改司司長梁萬年在會上介紹,醫改實施以來,一直堅持將醫療衛生的重心下移、將資源配置的重點下沈,在去年也提出進一步明確做強基層醫療機構。目前,相關改革配套正在各地推進。

和世界上其他許多國家一樣,中國的醫藥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也面臨著很多挑戰,比如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癌癥、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已經成為主要的健康威脅。另據研究進行的測算表明,如果不進一步深化改革,中國的衛生費用預計會從2014年的3.53萬億元,增加到2035年的15.805萬億元,分階段預測的平均年增長率是8.4%。衛生支出占GDP的比重將從2014年的5.6%上升到2035年的9%以上,其中,預計60%以上的增量衛生支出來自住院服務的增長。

另外,在醫改各環節當中,支付方式、支付方對服務提供者的經濟激勵是鼓勵服務提供者降低服務費用、提高服務質量的重要機制之一。人社部醫保司的副司長顏清輝介紹,新醫改以來,已經明確提出要在總額控制的基礎上結合門診統籌開展按人頭付費,結合住院大病的保障探索按病種付費,建立和完善基本醫療保險、經辦機構和醫療機構談判協商機制和風險分擔機制。當前,人社部也正在起草相關文件,進一步推進改革。

顏清輝指出,總的考慮是要結合醫保基金預算管理,全面推開醫保組合控制,進一步系統推進按病種付費、按人頭付費、按床位付費等多種付費方式相結合的支付方式改革。強調要進一步加強醫療保險的醫療服務管理,逐步對醫療機構的服務監管延伸到對醫務人員的服務行為監管,全面推開醫保智能監控體系。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指出,“三方五家”密切合作,研究紮實深入,所提建議對編制“十三五”醫改規劃具有積極參考價值,要對此報告成果認真研究吸納,使之發揮推動醫改的積極作用。

(綜合央廣網、中國新聞網報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44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