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2:30分,當張師傅接上記者送沈陽桃仙機場時,早晨5點鐘出車他一共跑了240元左右的“活兒”。
對接上這個大單,張師傅覺得很幸運。這筆單,他可以獲得120元左右的收入。這樣他今天的收入可以超過350元。
這天也只有這麽多了。因為,到機場後,他需要馬上轉回市里,4點鐘,他就要交班。
350元的收入,張師傅的純收入能有多少呢。一路上,張師傅很健談,他告訴記者,350元的總收入,他的純收入可以到100多元。與平常日子相比,這是一個中等的收入水平。“最近一兩年來,‘點子’特好的時候,一個月純收入能到4000元,平常的時候,一個月純收入3000多元。今天,算是‘點子’比較好的時候。”
張師傅今年57歲。2000年前後,他下崗了。現在,對他來說,最愁的就是怎麽退休。
張師傅1979年退伍後參加工作,開始在沈陽冷凍機廠。現在,張師傅甚至已經不知道企業幾經變換名稱之後現在的名稱。這或許對他已經不重要,因為企業已經是一個空殼,對他已經無法提供任何幫助。
張師傅當年離開工廠,不是叫做下崗,叫做“買斷工齡”,當時企業給他了兩三萬元的補償,以後就不再管任何事兒。“養老保險,沒有;醫療保險,也沒有。更別談其他險金了。”張師傅說。
沈陽冷凍機廠當時有2000多員工。張師傅等200多人是最後一批“買斷工齡”的員工。與早先離開企業的員工相比,張師傅他們的處境比較慘。先前離開企業的員工各項待遇要比他們好。
張師傅現在住在一個面積為49平方米的房子里。他說,雖說是49平方米,但實際面積大概是60平方米,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公攤的概念。這套房子,不是單位分的,也不是買的,是張師傅的父母留下的。
現在,25歲的兒子與他住在一起。孩子也在一家國企工作,但每個月的工資只有2000多元,處對象都不夠,更別說買房了。張師傅原來就與父母住在一起,他以為兒子也會願意和他住在一起。但時代變了,兒子根本就不願意與他住在一起了。
但是,買房子,依靠他們全家現在的收入水平,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兒。沈陽的房價相對較低,但每平方米七八千塊錢,還是普遍現象。
要想退休,張師傅必須補繳過去所欠的養老保險金。當時“買斷工齡”時,企業沒有負擔任何險金,只是給了“買斷工齡”的那兩三萬元。現在,張師傅如果想退休,就必須自己補足所欠的養老保險,總計大概十二三萬元。這對他這個收入水平的人來說。十分不容易了。
最大的問題還在沒有醫療保險。如果補繳,這也是一個不小的數字,張師傅同樣難以負擔。“農村還有新新農合,可以報銷大部分醫療費用。可我們那批人,生病了,不敢去看,只能忍著。”
張師傅指著路上來來回回的出租車時說,這些司機中,很多人都是下崗的工人,他們十個人中,有兩個人有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就不錯了。
路上,得知記者老家是山東人,他說,你們山東人吃苦耐勞,當年沈陽城里收廢品的大多數來自山東。現在他們都發了。
記者問,那你為什麽當年下崗後不去收廢品呢,你是當地人,他們鬥不過你的。張師傅說,其中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作為一個國有企業的員工,面子上多少有點下不來。二是,他下崗時,收廢品的有利位置也都被別人占領了。
張師傅“買斷工齡”後,曾做過多項職業,做過推銷員,還做過小企業的生產負責人,但都沒有成功。最後做起了出租車司機。
其實,留給張師傅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再過3年,張師傅就60歲了,就不適合開出租了。以後怎麽辦?沒有退休金,沒有醫療保險,他的生活將會十分暗淡。
張師傅面臨的問題,也是沈陽這個國企占比較大的市面臨的問題。遼寧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謝地教授告訴《第一財經日報》,整個東北地區的國企改革,可能都面臨這個問題。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應該繳納的“五險一金”甚至都面臨虧欠,需要補齊,而許多企業又喪失了造血能力,交不起這個錢。只是與張師傅面臨的窘境相比,現在企業規範了許多。不會像張師傅那樣五險一金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