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GDP統計重大改革:歐美早就這麽幹了!

繼美國、歐盟之後,中國的國家統計局7月5日在北京宣布,中國正式根據新的國際標準實施研發支出核算方法改革。

第一財經從國家統計局獲得的數據顯示,改革後,我國各年GDP總量相應增加。

從近十年的數據來看,各年GDP總量的增加幅度呈上升趨勢,年平均增加幅度為1.06%。其中,2015年GDP總量增加8798億元,增加幅度為1.30%。

但由於各年總量都有擴大,此次改革對GDP增速影響非常有限。從近十年的數據來看,GDP增速年均提高 0.06個百分點。其中,2015年提高0.04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表示,在當前對外公布此次改革成果是國家統計局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既定制度安排,由於改革對近十年GDP增速的影響只有0.06個百分點左右,所以此次改革對今年上半年和全年經濟增速影響很小。

發達國家已經率先改革

據第一財經了解,2009年,聯合國等五大國際組織聯合頒布了新的國民經濟核算國際標準——《國民賬戶體系2008》 (2008年SNA),研發(R&D)支出核算方法調整是新國際標準的重要修訂內容之一。

在該標準出臺後,澳大利亞率先實施了調整。隨後,加拿大、美國等國家紛紛響應,調整了研發支出核算方法,並相應對各自國家的GDP總量和增速進行了調整。當時,美國按照五大國際組織所頒布的《國民賬戶體系(2008)》制定了新的GDP核算方法,改變了研發支出(R&D)和娛樂、文學、藝術品原件支出以及養老金計劃赤字、住宅所有權轉移成本等的處理方法。其中,因研發支出核算方法改革,2012年GDP增加2.5%。

在美國調整後,包括高盛高華在內的一些外資機構曾預測,中國也會盡快應用這一新方法。

國家統計局核算司司長程子林表示,從目前了解的情況來看,歐盟國家都實施了此項改革,絕大多數OECD國家都已實施了此項改革,有的發展中國家如南非、印度等也進行了改革。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國的國民經濟核算數據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註,客觀上要求我們盡快實施新國際標準,以提高核算數據的國際可比性。

新方法視研發成果為固定資產

早在2013年,國家統計局副局長許憲春已經對外透露,中國當時正在研究研發支出核算方法改革。

其後,國家統計局研究制定了研發支出核算方法,並重新修訂了 1952年以來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

程子林表示,此項改革後,有利於更好地反映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程子林解釋說,近年來,我國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發展,研發支出快速增長,研發活動對經濟增長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傳統的核算方法對研發在促進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反映得不夠充分。新的核算方法將能夠為所有者帶來經濟利益的研發支出由原來作為中間消耗,修訂作為固定資本形成,體現了研發成果所具有的固定資產的本質屬性,即在未來一段時間的生產活動中不斷得到使用,持續發揮作用。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2015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幹意見》(中發(2015) 8號),要求“改進和完善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方法,體現創新的經濟價值。”國家科技創新大會召開後,更要求現有的經濟統計更大地體現科技創新的作用。

程子林對第一財經表示,此次改革是研發理念的重大改變,因為研發成果不僅僅是在當年的生產活動中發揮作用,而是一種影響未來的資產,而資產就是財富。核算統計有導向作用,改革後,哪個地方的研發投入多且研發效果好,其GDP就會增加更多。

盛來運對第一財經說,核算方法改革後,有利於引導地方政府加大研發投入的強度,促進地方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

改革後工業在GDP中占比略有提高

實施研發支出核算方法改革後,我國產業結構有所變化。特別是由於工業是中國研發的主力和研發成果的主要應用領域,第二產業在GDP中占比略有提高。

如2015年,我國三次產業比例由原來的9.0:40.5:50.5,修訂為8.9: 40.9: 50.2, 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略有提高,第一、第三產業占比略有下降。其中,工業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提高0.5個百分點,由原來的33. 8%修訂為34. 3%。

程子林表示,改革後,GDP最終使用也相應發生變化。

總量變化規律是,固定資本形成總額略有增加,政府消費支出略有減少,凈出口額保持不變。比如,2015年政府消費支出減少766億元,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增加9564億元。

另外,由於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的變化,加之GDP總量增加的影響,支出法GDP各構成項占GDP的比重均發生變化。比如,2015年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和凈出口占支出法 GDP 的比重分別為51. 6%、45. 0%和3. 4%,分別比改革前變化-0. 7、,0. 82和-0. 04個百分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2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