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高能預警:創業的“免費時代”結束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23/156829.shtml

高能預警:創業的“免費時代”結束了
青山資本 青山資本

高能預警:創業的“免費時代”結束了

理性的投資人怎可能一直做“買單俠”?

文|青山資本

來自美國的行業數據讓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所謂的“資本寒冬”的涵義。

640

數據顯示,全球投資人共同現金持有量,已經創造了自2001年911以來的新高。這意味著,雖然創投圈還在叫嚷資本寒冬,對於創業者和投資人的意義並不同。

簡單來說,創業者是真沒錢,投資人是真有錢。只是投資人大都捂緊口袋,謹慎投資了。

這對創業者當然又是一個壞消息。雖然市場上的錢很多,對需要融資的創業者而言還是各種“寒冷”。不僅融資困難,融資進程緩慢,估值可能下調。最要命的是,從開始融資、確定投資方到最後Close,到打款到賬,每一步都中充滿變數。

資本寒冬也是反思的時機。在創業項目“哀鴻遍野”的背後,還隱藏著商業範式的轉變:

那些需要通過重金投入燒錢才能燒出商業壁壘的商業模式難以持續,“唯用戶量”的評價模式要換換了。投資機構對於需要燒錢才能建立壁壘的模式更加謹慎了,更直白地說,甚至不會投了。創業的“免費”遊戲基本終結!

自互聯網“免費”的觀念開始,對互聯網的創業企業而言,有用戶就有一切。我們相信,這也是過去十幾年一直發生的。有了龐大的用戶,有了豐沛的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流量,可以嫁接各種商業模式,無論是廣告(To B),免費增值(To C)或者電商等。

在用戶量和活躍度指標的刺激下,過去幾年,To C業務的交易平臺上,通過不斷融資,燒錢提升用戶量和活躍度以此做出商業壁壘的模式屢見不鮮。早些年有團購初期的“千團大戰”,這兩年輪到外賣和出行領域。

最近,這些領域的幾大企業還在不斷融資,不斷燒錢,目前尚未見分曉。當然,還有一些O2O的創業公司,曾經希望通過用戶補貼的方式試圖做出商業壁壘,不過結局大家也知道了,O2O領域倒過一批,汽車後市場也倒過一批,出行領域的小公司也紛紛陣亡。

這種通過融資燒錢,給用戶補貼的方式刺激用戶下載、使用,提升品牌認知,換來用戶量和活躍度的模式本來無可厚非。但是漸漸地發現,用燒錢燒出來的用戶不是想要的:

一是粘性差。今天補貼10塊,用戶就來,明天競品補貼11塊,用戶就走。最後,用戶以近乎免費的模式享用了服務,但VC做了“買單俠”。

二是質量低。對於補貼敏感的用戶,大都屬於價格敏感性人群。對創業公司而言,一個可以做用戶畫像精分的用戶群體會更有價值,但如果以價格這個維度來吸納用戶,最後的用戶質量良莠不齊,很難通過後續的用戶分析推送相應服務來獲利。

在各種O2O平臺燒出數十億之後,行業也在反思這種商業模式的持續性。另一方面,大環境的變化和網民的習慣變遷迎來利好,迫使商業模式必須改變。

我們看到,無論是消費升級的大趨勢,還是如支付手段等移動基礎設施的完善,互聯網用戶的付費意願和付費能力都比以往強。

創業者的燒錢時代結束,直接變現的商業模式開啟。

過去是屌絲經濟,可以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換取免費的互聯網商品,現在人們更願意為時間付費(如視頻會員去廣告)、為知識付費(最近流行的各種知識分享模式),更多的是多付一部分費用換取更好的商品,來換取更舒適的生活,更好的提升,抑或僅僅是身份認同。

這意味著,對創業者而言,與其捧出大規模的給錢就來,不給錢就走,有奶就是娘,不給補貼就流失的不忠誠用戶,不如找到一批有錢有意願付費的小規模高質量用戶群。因為,比起前者需要從巨大流量漏鬥中尋找有付費意願的用戶,後者的直接變現的能力強。比起外在的條件刺激,高價值的平臺更需要用戶的內生增長。

過去一年,無論是一些內容、社群電商,還是知識的直接變現項目,已經驗證了創業項目不做規模用戶直接變現的商業模式可行性。在流量紅利消失,大的平臺型機會幾乎全無的“惡劣”創業條件下,一個創業項目是否從一開始就能具備直接變現能力,成為是否能夠拿到投資,進而成長壯大的關鍵。

qrcode_cyanhillvc_1_meitu_1

創業 融資 燒錢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6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