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時代,大數據將勾勒出線上中國的經濟地圖。以“互聯網+”為載體的數字GDP,成為二三線城市逆襲的良機。
17日,騰訊研究院發布報告《中國“互聯網+”指數(2016)》提到,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與傳統經濟將共振協同發展,新經濟成為拉動傳統經濟再上新臺階的新動能,而新經濟發展幅度超前於傳統經濟,將讓中小城市有機會彎道超車,實現跨越式發展。
報告提到,“互聯網+”指數可理解為實體經濟投射到數字中國的生產生活總值,簡稱“數字GDP”,直觀反映了2015年從農業工業到餐飲旅遊、交通運輸、零售電商、金融服務、生活O2O等幾乎所有主要行業在移動端的數據產出和表現、“互聯網+”指數的物理意義,就是各省份、各地市在中國數字GDP總量中所占百分比。
借助“互聯網+”的東風,產業基礎較為薄弱的省份、中小城市將有機會實現彎道超車。比如,在“互聯網+”基礎分指數板塊,二、三線城市“互聯網+”市場基礎發展速度全面趕超一線城市,成為“互聯網+”市場基礎發展最快的群組。
在“互聯網+”智慧城市分指數板塊,中西部及中小城市表現出極強的發展活力。省級排名榜單中前10名,中西部省份占據3個席位,重慶、湖南、四川分列第 3、8 和 10 位,其中湖南省會;城市排名榜單中前10名,二線城市占據6個席位。除了北上廣深 4 個傳統的一線城市外,剩下 6 個均是二線城市,分別為長沙、佛山、重 慶、成都、武漢和青島。
當然,總體來看,“互聯網+”指數與各地的實體經濟發展現狀聯系緊密:數字GDP與實體GDP呈正相關關系。這一關系顯著、穩定,但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某些領域,數字GDP可以大幅超前於實體經濟水平,實現跨越式發展。前述報告分析發現,部分中小城市的城市服務水平大幅超前於其實體GDP在全國的位置。
報告認為,這一現象有力說明,適當的政策刺激可以讓城市服務跳脫實體經濟水平的限制,實現超前發展,讓老百姓享受到更多生活便利和實惠。而讓產業分指數實現類似的跳脫、超前,比較困難。
“互聯網+”指數高度集中於沿海省份和一線城市。根據報告,排名前三的省級區劃,廣東、北京、上海,“互聯網+”指數之和為35.5。這意味著,只這三個省市就占整個數字中國超過三分之一的份額(35.5%)。從城市的角度來看,北京、深圳、廣州、上海四個一線城市分列第一到第四名,“互聯網+”指數之和達到28.26,占數字中國的四分之一強。
據騰訊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產業經濟中心主任孟昭莉介紹,從去年就開始發布第一版互聯網+指數,雖然報告的表現還比較亮眼,但整體因為數據源有限,所以很多維度都沒辦法呈現。而今年的報告無論是整個數據的維度方面,還是豐富度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對於指數編制的初衷,孟昭莉表示,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我們希望能夠對各個省、各個城市、各個行業、各個細分產業“互聯網+”落地的狀況給一個大數據呈現的結果。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王曉明則認為,通過推出“互聯網+”指數報告,能將不同互聯網公司的數據為社會使用,這等於創造了一個公共產品,整合數據的價值遠比單獨的企業數據價值大。王曉明建議,應該將報告做成年度或季度連續發布的形式,從中提煉信息、挖掘規律,反映“互聯網+”或者數字經濟的縱向發展趨勢。
在發布會上,騰訊公共戰略研究部總經理、騰訊研究院執行院長司曉博士稱,通過發布“互聯網+”指數這樣一種途徑,將互聯網領域的一些數據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對外開放,這樣的數據開放形式是非常珍貴和有意義的。首先是能夠分析出這些數據,這是研究的基礎。其次,指數在每一個細分維度下都對應一個數值,這個數值本身能幫助企業,幫助政府的管理機構看到它們在“互聯網+”的領域中處於什麽位置,以能更好的完善現狀推動發展。
本報告是騰訊研究院在去年發布國內首份“互聯網+”指數的基礎上,聯合京東、滴滴、攜程、新美大等企業一起,在海量大數據基礎上,發布的中國“互聯網+”指數報告,是基於互聯網各主要領域大數據與相關部門官方數據編制完成。通過構建“互聯網+”指數,來直觀反映過去一年“互聯網+”戰略在全國351個城市的落地情況,以及未來發展趨勢,對未來國民經濟與社會生活發展具有先導性,對“互聯網+”的發展具有指導意義,可供政策制定者、相關從業人員、創業者和投資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