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高企,土地資源稀缺,成為制約深圳發展的瓶頸之一。為了解決土地空間不足,深圳將填海50平方公里。
近日,《深圳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五年行動計劃(2016—2020年)》(下稱《計劃》)發布。《計劃》提出將新增填海面積50平方公里,通過拆除重建實現用地供應約12.5平方公里土地。
《計劃》以國際一流城市基礎設施標準為標桿,提出了美好的藍圖——“十三五”期間,深圳市將進一步加快推進綜合交通、資源保障、生態環境、公共安全及空間拓展共362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項目總投資約14267億元,計劃五年完成投資約7230億元,力爭到2020年基本形成更加完備的城市基礎設施體系。
上圖為1990年前海,下圖為填海後2015年的前海
五年投178億元加大城市安全
城市安全及空間拓展計劃成為《計劃》最受關註的部分之一。具體目標是: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基本消除安全隱患,城中村環境實現根本改善;新增填海面積50平方公里,通過拆除重建實現用地供應約12.5平方公里;加快深汕特別合作區建設,加快建成起步區30平方公里城市框架。
其實,面對土地稀缺和高房價的問題,早在今年3月2日,深圳市委書記馬興瑞在一檔本土節目《民心橋》和市民溝通交流時就表示,高房價是深圳當前難解決的大問題,但政府不可能袖手旁觀。未來,深圳將大量供應原特區外土地,並出臺一些政策規定不允許炒房。
他當時表示,深圳要填海55平方公里,陸地整備50平方公里左右。“深圳還有100多平方公里,大家可以想象未來還有發展空間。”
按照《計劃》,空間開發工程包括地下空間開發、填海工程、拆遷安置等。填海方面,市規劃國土委、鹽田區政府、大鵬新區管委會負責“東部海域圍填海項目”,開展包含鹽田區墟鎮填海工程等東部海域填海、陸域形成、軟基處理工程,投資93億元,時間從2016年到2024年。市規劃國土委、寶安區政府負責“西部海域圍填海項目”,進行西部海域填海、陸域形成、軟基處理等,投資180億元,時間從2016年到2025年。
《計劃》顯示,深圳未來五年將投資空間開發工程4個項目,總投資623億元,五年投資446億元;深汕合作區項目13個項目,總投資126億元,五年投資111億元。
在城市安全方面,《計劃》也重點著墨。此前光明新區余泥渣土臨時受納場發生的事故曾引起國務院高度重視。這場災害被國務院調查組認定為安全生產事故,是受納場渣土堆填體的滑動,不屬於自然地質災害。
光明事故發生後,深圳加大了城市安全管理和整治力度。此次列入《計劃》的6個公共安全工程項目,總投資178億元,五年投資178億元。《計劃》稱要突出抓好余泥渣土受納場、危險邊坡、地面坍塌、消防火災等重點地域和領域安全隱患的整治,做到“發現一個,消除一個,銷號一個”。
填海造地影響房價幾何?
作為一個濱海城市,深圳有很多地方是填海的傑作。蛇口大道、深圳灣包括濱海大道、珠江口的大鏟灣以及鹽田港口的突堤等都是填海而成。
按照《計劃》,未來五年,深圳將通過填海和拆除重建,增加62.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以深圳福田區總面積78.04平方公里,新增土地相當於福田的80%。
填海和拆除重建給深圳新增的土地空間,讓深圳發展有了新的想象空間,也牽動著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數據顯示,5月,深圳新房房價59507元/平方米,二手房均價49005元/平方米。
近期關於高房價是否影響深圳創新能力的話題不斷。一些聲音認為,高房價可能會把新的創業人員擋在深圳門外,也會導致一些科技創新企業轉移到周邊東莞、惠州等地。深圳需要為科技創新企業建立最後的庇護所,不能走香港“產業空心化”的老路。
深圳市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金心異曾表示,一旦深圳第二產業比重降到40%要亮黃燈,降到35%要亮紅燈,而35%很快要實現了。這是深圳一個結構性問題。龍崗、坪山、光明這幾個區要為科技產業建立最後一個庇護所,政府要好好研究。
業內人士表示,填海和拆除重建釋放的城市土地空間,是否會緩解深圳高房價的壓力,是否會影響到深圳房地產市場的格局還不得而知,需要綜合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