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家點評》十大部會過去一年改進觀察 KPI這樣訂 人民怎麼會有感?

2016-05-30  TCW

十大部會今年要花的錢,占中央政府總預算約八成。它們的KPI,值得納稅人付出這麼多辛苦錢嗎?《商業周刊》針對今年度十大部會共二百七十五項KPI逐項檢視,並從其是否符合K(關鍵)、P(績效)、I(指標)進行分類。其中,「不K」指不關鍵,不必提高到部會層級的小事;「不P」是指標設計無法反映實效或邏輯不通;「不I」是目標數值投機取巧或太低。

內政部跟上時代吧,詐騙、吸毒也該列管

內政部今年KPI項目較去年減半,基層人員透露,這是因為去年本刊調查報導後,內政部趕緊將原已定案的今年度KPI拿回來重新檢討,刪除多個例行瑣事,試圖更能呈現施政重點。

情況真的有些改善。例如,空中救援工作去年的KPI設計為「人民獲救後的滿意度」,但被救了一命還會不滿意嗎?今年,內政部改為空中救援「接受任務後,起飛時間較規定縮短二分鐘」達成率,確實較能檢驗救援時效有無提升。

不過,一般人需要空中救難的機會並不多,以新加坡內政部KPI為例,他們設定的是警方接獲緊急事件報案後,能在十五分鐘內回應的比率,以及報案電話能在十秒鐘內接通的比率。像這種政府服務效率指標,會讓人民更有感受。

而且除了一般性的刑案破獲率是指標外,近年情況嚴重的青少年吸毒、電話詐騙盛行等治安項目,都不在內政部的KPI裡,沒有回應當前的社會問題。

都市計畫專家楊重信另指出,像今年內政部「提供社會住宅七千五百戶」的KPI目標太低,「一年才增加那些,笑死人了,」他認為更清楚的指標應該是社會住宅存量比,像歐盟國家平均存量一四%、日本也有六%,台灣現況僅有?.?八%,一年內至少應提高到二%。王於提高方法,在空屋率高達一九%情況下,政府也非只有花錢蓋社會住宅一途,還有其他政策手段可用。

再者,去年通過的《國土計晝法》須訂定二十項子法,以便通盤調整,但內政部今年的KPI卻只要「完成五項子法草案」。楊重信指出,這是因為政府已沒有制定法案的能力,子法案分別零星發包給學者研究,沒有事前整套規畫,一年又只發包五項,拖延新國土規畫的實施。

「這個就是我的工作了,」剛上任的內政部長葉俊榮回應,他會重新檢視現行的KPI,「我要一個一個把它弄出來,而且我不是想到什麼就丟給他們(部屬),而是要在他們的面前,讓他們知道我要怎麼調。」葉俊榮說,他無法立即提出清楚藍圖,但他從內政部龐雜業務中歸納出三大領域:人身安全、土地永續、人民參政權利,將以此架構展開內部溝通。

前幾任內政部長,例如李鴻源是在卸任後接受我們採訪時,才首次逐項翻看內政部KPI,其他部長也多交給次長或處長去管。首長不重視,正是導致施政方向不清、部屬無所適從、人民無感的關鍵原因。我們樂見新首長親自投入,也會持續發揮媒體監督功能。

教育部 國中會考、國際競爭力,一字不提

「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學校教育應善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熱情,以自發、互動、共好為理念……。」這是教育部長潘文忠上任第一天就宣布延後十二年國教課綱的基本精神。但攤開教育部的關鍵績效指標,完全無從展現以上精神,只淪各個司、處監控業務的「工作進度報告」。

更難理解的是,去年二?一四年度就已經提出四十三項KPI,今年度竟暴增到五十項,瑣碎程度奪下十大部會之首,領到退步獎可說實至名歸。

「既然是Key(關鍵),為什麼那麼多?」台師大教育學院院長許添明說,教育部的指標早已喪失KPI的精神。譬如,提高聘用輔導人員、青年志工人次、提高境外學生人數等,這些年度例行事務為何會是教育部的「關鍵」業務?

不只是業務一點都不關鍵,就連業務目標值也訂在觸手可及的「低標」範圍。譬如,「社教機構入館人次」為什麼會是關鍵任務?單車人口早已超越兩百萬人,教育部也要插手再添一萬人?

「對於台灣教育應該展現的成效品質,教育部要先訂出重要的教育指標。一方面了解自己的表現如何,一方面才能在實務上做改進,」淡江大學學習與教學中心執行長潘慧玲認為。

例如,台灣學生的國際競爭力,這才是最關鍵的教育議題,但卻未列入教育部任何的KPI中。

再以國際PISA評量結果看,台灣學生的表現雖名列前茅,但令人憂心的是,前後段學生的差距也是世界第一,學生的自信度不足,這些為什麼都不在教育部的關鍵目標裡?

再看國內教育品質,理論上,國中教育會考的通過率應是一個評判教育品質的指標,但目前的不通過率高達四五%,這背後的問題遠比青年志工人數、社教館的入館人數重要,但也未進入教育部的關鍵工作。

教育,是百年樹人之國之大計,但現在的KPI既看不出來教育大方向,更在雞毛小事上打轉,如何為國家打造棟樑之才,提升台灣的國際競爭力呢?

勞動部 這是真的,調薪不如就業櫃台滿意度

「勞動部的問題就是,最大施政的方向不清楚,」檢視整體指標下來,政大勞工所所長張其恆說,只看到work hard(埋頭苦幹),不見work smart(高效能工作),無法呼應勞動部的基本目標——維繫勞動市場的公平與效率。

例如要保障勞方權益,卻只停留在成立工會五十家、促成十五件勞資仲裁這樣的表面功夫,看不到每年爭取調薪百分比、減少多少工時等具體目標。例如談工作與生活平衡,不能只是講講成立福委會辦理托嬰服務,而是要提出實際做法,又怎麼達到?

年輕人最關心的青年低薪問題,在KPI中也不見蹤影。政府不是靠補助施捨來施政,如何建立一個公平的勞動環境,讓勞工獲得合理報酬,才是勞動部最應視為關鍵的施政目標。

農委會 漂亮的外銷增額,撿現成寫的

去年便與《商業周刊》一起檢視農委會KPI的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陳吉仲,在今年調查期間,正巧被發布為新任農委會副主委。面對農委會現行KPI進步不顯著,他說,KPI實在不應該從「做得到的」去思考。

例如,今年農委會新增的一項KPI是「外銷中國大陸生鮮水果出口年增值一千萬美元」,為何罕見的以特定出口對象為指標?陳吉仲拿出手邊正好在指導學生研究的資料,顯示自去年起,台灣到中國的鳳梨出口量突然跳升近兩倍、芒果也跳升一倍,農委會只是「撿現成」搭上這股漲勢,拿來當今年KPI。

五年前回台南關廟家鄉種鳳梨,被網友封為「鳳梨王子」的年輕農夫楊宇帆解釋,原本中國都是向菲律賓採購鳳梨等水果,但兩國前年爆發嚴重的南海衝突,才轉向台灣採購。他認為這種「政治轉單效應」不可靠,反而應謹慎,小心重演虱目魚銷陸大起大落的慘劇。

楊宇帆說,從農至今最大的困難是人力不足,「像採收工一天工資一千五到一千八,不是請不起,而是請不到,只好自己拚老命做,但我會怕,做得好也不敢擴大面積。」他希望政府能協助整合小農戶,朝機械化運作,才是長久之道,但農委會的KPI,沒有一項回應他這個需求。剛上任的農委會主委曹啟鴻應《商業周刊》要求提出他自己未來一年最重要的三個KPI。第一是提高台灣豬的競爭力,因為將來可能不只美國豬,還有馬來西亞豬要來台。具體目標包括推動分齡飼養、統進統出的企業化養豬模武,及一年內口蹄疫苗施打率一??%,以便及早脫離口蹄疫區,讓台灣豬能出口。

第二個KPI,是改變保價收購的公糧政策,因其導致稻米生產過剩、稻農種劣質米賣給政府。具體方法如參考國外,把預算重新分配來補貼友善土地的農民,以導向品質好的農作。

第三,是成立中央級的農產運銷公司,以避免地方農產口叩出口各自為政,變成自己人在國外殺價競爭。

陳吉仲提出的KPI,更具企圖心,他希望四年內讓農民收入增加二?%,並以日本農業規模是台灣三倍,每年抽驗農產品二十七萬件為標準,要將目前台灣農產品每年僅抽驗一萬件,一年內提高到九萬件,以遏阻農藥濫用。

新官上任三把火,但農民、消費者對這些KPI,是否「有感」,未來一年就會見真章。

退輔會軍人40歲就退伍,別再只想老兵

「老兵已經慢慢凋零,但退輔會的施政仍傳統,」政大勞工所所長張其恆看著與去年大同小異的KPI,施政目標還是維持在老兵退伍後的就養、就醫,看不到轉型的整體方向。

最後一批參加過八二三炮戰的老兵理應都超過八十歲,之後苦心培訓出來的軍人,卻四、五十歲就早早退休,接下來不是養老,而是面臨二次就業。

退輔會旗下的特許事業,是否能安排基層人員回流就業?榮民醫院多出來的病床要轉型老人院,能不能安排退伍軍人也加入長照服務?這才是活化手上資源時,真正應該思考的方向。

國防部

複製貼上,年度K P工就完工了?

接連兩位軍官在部隊自殺後,五月中旬國防部公布驚人數據,過去五年來因病退役的軍官,有八成(六百六十一人)的退役原因是心理疾病:合計全體因病退役官兵,更有四八%(五千六百多人)是出自心理疾病。

國防部今年度KPI如何因應這個長期來的嚴重問題?答案是「官兵對心理健康宣導活動滿意度九三%」、「對l985申訴專線滿意度九?%」。研究軍事議題的北醫大通識中心副教授張國城說,軍隊強調服從性,不適合用滿意度當指標。

去年《商業周刊》指出國防部的「精神戰力成效」,竟是以莒光日到課率一??%當KPI,既不重要,也不是有效的指標。今年,國防部改用莒光日上課「滿意度九?%」,我們肯定其試圖改善的用心,但這項指標依然不OK。

更奇特的是,今年國防部十七項KPI中,有十五項與去年相同,僅小幅調整目標數值,其中許多項目在去年已被本刊與專家團隊評為「不關鍵」,卻照舊「剪貼」下來。

一位國防部承辦人員回應,國防事務機密性高,KPI內涵若訂得太明確,例如若要訂出國際軍事交流的具體成果指標,可能涉密,因此才用二父流幾次」當KPI,語氣頗多無奈。

然而,部分業務的機密性並不代表國防事務無法具體化、供大眾監督。張國城舉例,像軍事訓練的成效,有實彈射擊率等明確目標可努力提升;志願役軍官不適應軍旅,與重考試不重資歷的制度有關,也就是通過軍官考試的菜鳥,一從軍就要領導軍隊,難保不會壓力過大。這些,都比要求軍人填問卷、計算滿意度的形武化KPI,更有說服力。

經濟部

重量不重質,每年砸錢養出「慣老闆」

經濟部長李世光在五二?就職當天,趕赴國宴的車上接起電話,對於請他為自己設定未來一年最重要的三個KPI,他想了幾秒立刻說出答案。

第一,他要讓經濟部所屬財團法人(如工研院、資策會)轉型,更清楚的回應產業需求,王於具體衡量成效的方武,他說「我會去討論有沒有比較好的KPI訂法」。第二,他要在推動綠能產業時,能做到不斷電,並納入環保考慮。第三,總統下令給他,要在明年三月前提出公司法的新修正案,目標是改善投資環境、鼓勵新創事業。

這三件事,與經濟部現行的KPI,思考模武大不同。其實十大部會過去每年KPI,大同小異,看不出是否回應當前的挑戰,或有什麼年度特定任務。「堆例行性的事,目標都設定得太籠統,」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批評。

例如,在「提升服務效能」的目標下,經濟部今年為此設定的KPI是「市場查核商品五萬件」,去年、前年則是四萬六干件。不用「合格率」,而是抽查件數的日常工作交差,不能算「效能」。

邱俊榮自去年與《商業周刊》合作調查時,就提出經濟部應以「附加價值率」或人均產值,取代目前大部分都以總量、總產值為指標的做法,因為只要量、不要質的目標,可能導致政府花錢補貼高耗能、壓低員工薪資、無法轉型升級的「慣老闆」們。但今年經濟部的KPI,還是維持老樣子。

「經濟部每年都花太多錢在輔導廠商轉型升級,但做法總是「挑廠商」、算數量,沒有與附加價值結合的指標,無助於整個國家的創新,」他說。

對照新加坡貿易工業部今年的KPI,有五項是以附加價值率為指標,例如每小時工作時間的附加價值成長率,追求的不高工時,而是更有生產力的工作方式。其他指標如人均GDP、研發支出占GDP比重等,著眼於提升「價值」。這些都不在我們經濟部的KPI裡。

彰化織襪廠小老闆「黑狗兄」李東林,近年從代工努力轉型自創品牌,但他現在最擔心「走不出去」,因為同品質的襪子,他無法像外國同業享有關稅優惠,雖然政府協助他與海外買主媒合,但關稅成本卻讓他難以降價打開市場。

「TPP現在因為美豬的問題引起反彈,但我很著急,萬一美國不跟我們談……就算開始談也要三年以上,但現在做襪子的每年都有人退出,」黑狗兄說。

經濟部的經貿協議相關KPI,是只要「談判議題盤點及法規落差檢視數目」有三個就好。雖然台灣達成經貿談判的難度,超過經濟部所掌控,但這般看不出重點和努力的KPI,未免太消極。

交通部

連假國道塞爆,何不訂「時速」有感指標?

「行政目標方向還不錯,但缺乏持續性的建設目標,」是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系副教授黃國平,連續兩年檢視交通部KPI後的第一印象。

將桃園機場服務品質,以國際評比排名做為指標,是採納了本刊去年建議後加新增的唯二兄點。而其餘指標與去年比較,除了大同小異外,仍擺脫不了「重量不重質」的一貫思維,依舊在客運、觀光人數上「拚人次」,也沒有跟過去數值比較,看不出訂立個別指標的意義,有慼度自然低落。

交通部不能只局限眼前的服務績效,必須更進一步去思考,如何跨部門,甚王跨民間,一起打破隔閡,訂出持續性的建設目標。例如與內政部攜手加速六都鐵路立體化,讓都市土地更有效利用。另外,結合產業力量加強港口建設,活化港口功能,自然就能增加就業。

與其每年更新客運搭乘人次,不如直接提出;同速公路假日期間時速不低於三十公里」等有感指標,下一步才會去思考如何達標。

衛福部

台灣食安氣炸人,抽驗標準竟下修

五一二護師節當天,白衣天使們到衛福部前,抗議超時工作、人力不足。她們要求落實勞動檢查、降低護病比(一位護理師服務病人數的比例,台灣現況約一比十三,日本為一比七),以改善血汗情形。但這兩件事,都不在衛福部的KPI裡。

去年,衛福部總共列了六十一項KPI,項數是行政院各部會之冠,但列得越多,越看不到重點。今年衛福部讓出KPI多如牛毛的寶座給教育部,卻仍多達四十六項,我們請前衛生署副署長、台大醫師李龍騰,以及食安專家、立委吳焜裕逐項檢視,結果其中近八成只能算是例行瑣事,追求「雞毛蒜皮」績效的情況比去年還惡化。

「先從民眾最想要的去做,才是KPI,」李龍騰說,衛福部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改善醫療品質和食安,但現行KPI卻未能有效反映這兩大目標,許多不是太瑣碎,就是難衡量實際效果。

例如,除了護理師不足,內、外、婦、兒、急診等科別醫師人力「五大皆空」也很嚴重,這都會影響民眾就醫權益,但衛福部並未把處理外科醫師等供需失衡問題當作年度要務,有的只是「新進牙醫師接受特殊需求牙科醫療訓練人數達三?%」這種例行性、避重就輕的KPI。

吳焜裕則質疑食口叩安全的KPI標準太低,例如食品抽驗的合格率目標僅八五%,但過去幾年的實際合格比率已高達九成,仍難以讓民眾享有食安,衛福部竟然還自己把目標往下修正?

財政部

寫寫報告交差,KPI竟然就達標

這些根本不必列KPI嘛!」曾任財政部次長、金管會主委的立委曾銘宗,指著財政部施政計畫中,「統一發票電子化占比五八.七五%」、「無紙化通關三萬三千份」等多項,忍不住抱怨。他說這些已推動的資訊化措施,每年數字都會自然成長,怎可當KPI?

今年度財政部列了二十項KPI,也就是最重要的二十件事。經曾銘宗與《商業周刊》調查團隊共同檢視,其中「不K」(不關鍵)的項目竟然高達十二項:「這些都是事務面的瑣事,沒有政策面的目標,」他說。

更誇張的是,像「撥用公用土地七千筆」、「積極處理被占用國有地四萬一千八百二十三筆」,KPI目標數值競跟去年一模一樣;而同樣例行性的工作,像是「修改賦稅法規」,目標值訂為完成兩個草案這種不應以次數衡量,卻為量化而量化,抓不到重點的「關鍵績效」,令人傻眼。

何謂不K、不P、不I?

不K(Key)

不是關鍵,瑣碎、不需要列為「部」級的小事或例行事務

不P(Performance)

不是績效,目標與指標邏輯不通,或者純花錢,不該算績效

不I(Indicator)

非指標,設計的指標公式有問題,投機取巧或目標值太低

撰文者田習如、吳和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7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