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在創業王國以色列,風險資本扮演什麽角色?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5431.html

人口僅占全球總人口的0.2%,卻誕生了16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占諾貝爾獎總數的五分之一;國內生產總值的40%來自出口,其中信息與通信技術占出口總量30%,科技對GDP的貢獻率高達90%以上;在納斯達克上市公司數量,超過歐洲所有公司總和;2012年來,高科技行業融資額年增長水平高達34%,約有10%的高科技企業每年都能成功融資,2015年該行業的年度融資額更是高達近45億美元。

一連串的數字背後,正是以色列不斷湧動的創新創業熱潮。正巴菲特所言,若來中東尋找石油,請別在以色列停留。但若是來尋找頭腦、能量和正直,以色列是你唯一的落腳點。

“受地緣因素影響,在鄰國關系不穩定的大環境下,以色列創業公司最大的特點就是創業之初就想好面向全球市場,吸引海外資本。”《以色列谷》作者顧克文表示,作為Catalyst-光大基金和Cukierman 投資集團的創始人,顧克文曾參與以色列科技、制造業和醫療等方面的投資。

數據來源:IVC Research Center

風險基金私有化改革

在顧克文看來高科技產業是以色列的經濟增長支柱,技術作為以色列與其他國家進行溝通的通用語言,國家層面會啟動吸引風險資本的完整計劃,創辦國家科技孵化器幫助創業者將想法轉變為產品。

在矽谷,高科技的發展得益於四大投行和發達的民間投資市場,相較於美國金融業發展,以色列的風險投資歷史並不悠久。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由於地緣政治動蕩等因素,政府實行金融管制,直到九十年代之後,以色列政治和安全環境改善,風險投資才得到了迅猛發展。

為發展國內風險投資產業,1993年以色列政府推出了YOZMA計劃,主要針對創業過程中所存在的創業企業融資渠道短缺以及創業公司互補性資產和技能的缺失等系統性風險。

1992年創建之初,政府投資1億美元成立國有獨資公司,在此基礎上設立設立多個子公司並引入外國資本。據顧克文介紹,一般來說,一個2000萬美元的子基金當中以方持40%股份,歐美投資方持股60%。

為鼓勵投資,以色列政府承諾不幹預基金運作,由私人風險投資家決定分配;如果投資獲益,政府將所持股份按原始價格出讓給投資方,實現資金撤出。

在這樣巨大的政策傾斜下,最初的十支風投基金全部獲益,政府也與1998年通過拍賣和轉讓股份的方式撤出全部國有資本,完成了YOZMA基金的私有化改革。

“由於自身資源貧乏,周邊敵對國家環視,企業只能在國際市場的大舞臺與狼共舞,貿易保護主義這種弱者的生存邏輯從來不在以色列企業家的字典里。政府與企業的關系也就不是命令與服從,而是為了共同體的生存和發展相互配合開拓市場。”非盈利組織以色列計劃(IPO)創始人彭湘墨解釋道。

與歐洲將80%以上的資金投入到成熟公司不同,以色列風險投資基金大部分優先註資到初創階段的公司。在以色列這種限於早期階段的融資方式越來越普遍,通過孵化器向天使投資人或群眾募集資金。

顧克文認為“源於學術和軍事世界的技術方面的預測和創新為以色列烙下印記,大量投資者只針對研發的初級階段,為的就是在幾年內,創建的不僅是一家卓有成就的公司,更是一個其他高科技公司可以收購的技術平臺。”

技術采購“超市”

時至今日,以色列最重要的出口已不再是鉆石或者水果,而是技術和企業輸出,以色列的技術主要根植於發達國家的公司使用,越來越多歐美大型國際集團到以色列來購買技術。

根據IVC Research Center 2012 Year book顯示,自2000年以來,約有上千家以色列公司被國際企業收購。2013年谷歌斥資9.66億美元收購手機GPS導航軟件創業公司WAZE。2015年微軟2.5億美元收購,以色列安全軟件開發公司Adallom,短短兩年時間收購了以色列三家公司。

20年里,以色列高科技公司出售給國際集團的交易總量超過500萬美元。“以色列成為國際投資買家的目的地,他們像在超市里選購商品,購買投資者可以根據其需求選擇技術。”顧克文說道。

在顧克文看來,以色列公民服兵役的安排打破了金字塔式的等級制度,無論從團隊協作、相互學習抑或應對緊急狀況解決問題的能力,都使得以色列創業者更具冒險精神和執行力,而這些因素正是海外投資者所看重的投資因素。

而相對完善的經濟管理體系,極富活力的投資環境,以及在軟件、農業、生命科學、清潔技術方面的前沿技術研究,將以色列和海外市場的共同利益緊緊捆綁在一起。

投資中的中國力量

在顧克文的觀察看來,過去幾年,來自於中國、俄羅斯及其他亞洲國家對以色列技術的購買成為新的增長趨勢。據以色列風投研究中心IVC 統計顯示,在過去10年間,有超過120個以色列高科技企業獲得來自中國的投資。自2012年來,共有64個中國投資者選擇投資以色列高科技公司,僅2015年就有18名來自中國的投資者。

中國針對以色列的投資方式多樣,包含投資以色列基金、建立當地研發中心、投資加速器/孵化器、收購並購等。目前,以色列擁有5個中國公司的研發中心,例如複星集團和和記黃埔集團進行了收購和並購,還在以色列設立了研發中心;小米公司在以色列設立了研發中心,同時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直接投資;聯想集團、360等公司也投資了以色列的風險基金。

不僅中資企業赴以投資有巨大的商機,以色列企業也開始把中國市場看作未來發展的重點。據IVC Research Center統計,有130家以色列高科技公司在中國設立了152個海外分支:其中,北京41個、長三角地區(江浙滬)38個、珠三角地區(廣深港)23個;涉及的領域以通訊技術(30%)、IT和軟件技術(27%)、清潔科技(21%)為主。

“中國將是未來最大的市場,在科技領域的發展將繼續攀升,對技術的需求尤為強烈,這也是為什麽我們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探索力度。”利瑞(Leverate)金融技術公司聯合創始人Ital Damti向第一財經表示,利瑞是一家總部位於以色列特拉維夫的外匯金融科技公司,創辦於2008年。從2014年開始陸續開展中國內地業務,並於2015年正式掛牌成立利瑞上海辦事處,將中國市場視為發展重心。

為了鼓勵更多的中國資本進入以色列相關行業,以色列政府發布相關的政策規定,在投資過程中受損失的中國企業可以獲得10%到15%的補償(最高金額1500萬美元)。

在彭湘墨看來,“以色列在新能源、網絡安全、醫療、高端制造等幾乎所有科技領域都或多或少擁有創新優勢,而中國巨大的市場與以色列小而美的科技密集型市場形成高度互補。”前沿技術生產和龐大的消費應用群體,將中以兩個國家緊緊聯系在一起,而風險資本作為創新的加速器將更多的合作變為一種常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4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