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我老板是迪士尼(二)

這張圖,你看到的是什麼?我看到的是錢,好多錢,看你懂不懂去執。

2016-2017年迪士尼手裡的電影全面開花,部部都有食力,全部都是值得期待的迪士尼影片。這十幾部電影全球票房就將會為迪士尼創造100億美元的收入。

看過了《美國隊長3》《星球大戰:The Force Awakens》和《Zootopia》,還有特技驚人的《Jungle Book》,迪士尼漸漸成為全球主流文化標誌,實現單一制片公司向市值逾1700億美元的綜合性娛樂集團的轉變。

點解,我們再看看迪士尼2015年財務報告。

2015年《Fortune》評選世界500強企業入圍門檻提高至237.2億美元,Disney位居第216名。由於美股估值相對合理,文化產業平均20PE,如果按照強國A股文化傳媒行業平均50PE的估值水準,迪士尼的整體市值將在4000億美元以上。2015年迪士尼收入525億美元,純利83億美元,折合接近650億港幣,這個數字遠超A股所有文化傳媒類上市公司的淨利潤總和。

在迪士尼的財務報表裡,Pay TV及電視頻道貢獻了40%、迪士尼樂園貢獻了25%、電影貢獻了20%、玩具等消費品貢獻了10%、其它業務則貢獻5%。我只盯著玩具等消費品及其它業務那10%5%

525億美元的10%5%分別是52.5億美元(409億港元)26.3億美元(204億港元),拿到入面的1%就是4億及2億。真係咁撚易?這要個問問Wilson哥。

Easy啦,BB8全球賣了150萬隻,$1300一隻Retail價,一款產品執了20億。」「二十億?」「好出奇咩?」


Wilson補充說:「1966年,迪士尼創始人和路迪士尼去世,公司有接近20年的時間迪士尼這家家族企業交了俾職業經理人打理,卻似乎點都唔路數,無論是拍攝的動畫還是真人電影都反應平平,幾度遭遇低價收購的局面。」

1984年,迪士尼個侄子Walter Elias邀請當時的派拉蒙CEO Michael Eisner管理迪士尼,這位Tough Guy,性格強硬,1984 – 2005年間大權在握,同下屬Jeffrey Katzenberg唱雙簧傾力合作,在真人電影、動畫片、新建主題公園、收購電視臺、百老匯劇院以及全世界開設迪士尼專櫃方面大展身手,一舉將迪士尼打造成了荷里活舉足輕重的電影公司。(Jeffrey後來出走創立Dreamswork,代表作品《史力加》系列、《功夫熊貓》系列,該公司於2016年被環球母公司康Comcast 38億美元收購,近年更和黎叔打造上海夢工場及《功夫熊貓》3,大賺人民幣。

1996年,適逢美國建國第五次收購狂潮,加上列根和克林頓政府有意促進傳媒行業的收購以打造旗艦型傳媒公司,輔助美國政府進行世界級軟實力文化戰爭,Eisner通過收購ABC電視臺拓寬自己的媒體管道,打通了娛樂產業鏈的上下游;通過收購不同風格的電影公司來豐富自己的內容基礎,滿足多年齡結構觀影需要,擠壓對手同類型電影市場佔有率,提高迪士尼品牌整體的市場認知度,並且依託迪士尼本身的平臺優勢,充分實現優質內容在各個層面上的價值,發揮企業的規模經濟和協同效用。當年不少商業書籍,將迪士尼的談判術形容成無懈可擊,戰無不勝。

對於生產快樂文化的迪士尼而言,甚少拍攝R級電影,更多的傾向于拍攝全民級(G)或者青少年級(PG)的電影,2010年《Tron》、2012年《John Carter》、2013年《獨行俠》、2015年《明日世界》這些成本接近兩億美元的大片接連仆街上,不得不讓迪士尼放慢在原創或非知名續集電影上面探索的腳步,隨著收購進來的Pixar工作室、Marvel影業、Lucasfilm漸漸融入米老鼠大家庭中,迪士尼終於找准了自己的路數,近年出品的電影片單變得越發成熟豐滿起來,以及規律一些。




2006年,有80年歷史的Marvel漫畫公司,押上全副身家,冒了極大風險用了一個三流喜劇演員Jon Favreau當導演,一個過氣明星Robert Downey Jr.當主角,拍攝了一部承載了所有人復仇者聯盟系列夢想的電影《鋼鐵俠》,結果這部沒有大公司身影的獨立製作在2008年上映的時候大獲成功,Robert也與Ironman這個角色融為一體,大受歡迎。《Ironman》的續集以及復仇者聯盟系列中其他角色諸如雷神、美國隊長的製作也順理成章得安排上了日程。作為一家獨立製作公司,起初復仇者聯盟的相關電影都是交給派拉蒙發行。

2009Marvel被迪士尼收購以後,Marvel電影的全球發行都交給了迪士尼,也正是有了迪士尼這個金主,一個小工作室關於一個宇宙的所有想像力具備了可能性。

2006年,Marvel制定了第一階段計畫,到2012年《復仇者聯盟》上映,第一階段一共走了7年時間,平均一年一部。有了迪士尼支撐後,第二階段只用了三年時間,平均一年兩部。總計成本超過40億美元的22部漫畫電影,對於任何一家電影公司而言都是一項Mission Impossible,如果沒有《Ironman》的成功和迪士尼的入主,這一切都不會實現。如今,這22部電影已經製作完成14部,累計花費成本近20億美元,全球票房超100億美元,後電影市場開發的商業價值不可估量。


一方面,迪士尼旗下的電影公司風格各異,另一方面,迪士尼所擁有的全球發行網路、付費電視臺、視頻網站、主題公園、消費品公司、授權公司等價值鏈相關公司又實現了電影內容的價值最大化,充分發揮了其典型的內容+平臺優勢。

曾經的迪士尼靠2D動畫百老匯音樂劇全球巡演電視、網路多媒體影碟、玩具、書籍、音樂等衍生品消費這一傳統Business Model樂此不疲,而如今迪士尼擁有了多個內容品牌,無論是Marvel的超級英雄、星球大戰裡的Darth Vader或天行者,還是Pixar手裡的Car StoryNemo,在今天擁有協同增效的平臺優勢的迪士尼手裡都充滿了無限的想像力。

內容靠人才創造,平臺靠資本搭建,産品靠設計及研發,具有全球流行文化視野的電影,不僅是電影人的追求,也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象徵,你看到的是什麼?我看到的是錢,好多錢,看你懂不懂去執。

我們電商最後召集,蘇州過後冇艇搭,你自己坐Hyperloop過來迪士尼找我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7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