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如何才能從人力資源的集合體,轉變為凝聚人心的大社區
黑馬說:
在客戶、員工有越來越多選擇權的背景下,構建“社區精神”無疑對保持組織活力和戰鬥力有重要作用。“社區精神”並不否認領導力,而恰恰逐步接近領導力的真相——強制性權力削弱後,如何領導一個能響應市場和顧客的變化的組織。經理角色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明茨伯格說,一個健全的社會應該在領導力、社區精神和公民意識三者之間取得平衡。放到這個結構中來理解企業的“社區精神”,乃是一種更高的社會責任要求。
文|
數十年來急功近利的管理模式,神化了CEO的作用,卻貶低了企業里其他人的角色,好像他們只是些可以替代的大宗商品,一旦股價下跌,這部分人力資源馬上就會被“精簡整編”。
崇尚個人主義當然無可厚非,它能帶來前進的動力、激發領導力、促進個人發展。但是,光靠個人主義是不夠的。人類是群居動物,如果沒有一個更廣闊的社會系統,我們就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這就是“社區”存在的意義,社區就像是一種社會黏合劑,把我們凝聚在一起,共同追求更大的利益。
社區中的人們除了關心自己的工作,還會去關心同事,關心他們在這個世界上所處的位置(既是地理上也是其他意義上的位置),而這些關心又轉而賦予他們以能量。可以看到,我們最為欽佩的一些公司,例如塞氏企業(Semco)、蒙德拉貢聯合公司(Mondragon)、皮克斯等,都深深地打上了社區的烙印。
社區精神在《皮克斯的“創作總動員”》一文中有生動的闡述(參見哈佛《商業評論》2008年9月號)。皮克斯總裁埃德•卡特莫爾(Ed Catmull)在該文中說,公司之所以能成功創作出一系列廣受歡迎的動畫片,主要歸功於公司“充滿活力的社區。在這里,大家相互信任,彼此忠誠,精誠合作,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在參與一種非凡的工作。他們的工作熱情和巨大成就令這個社區成為了一塊磁石,深深吸引著那些將出校門的學子和其他公司的優秀人才”。
年輕有為的公司通常具備這種社區精神。這些公司正處於成長期,充滿活力,樂意為員工付出,就像一個大家庭。然而,隨著公司日趨成熟,想要保持這種社區精神就難了。增長速度放緩,公司政治滋生,世界不再是一片花團錦簇。當然在一些社會性團體中——如非政府組織、非營利機構、合作機構——社區精神可能更容易保持,這也許是因為此類工作更有凝聚力,員工也更加投入。
但不管怎麽說,在這個狂熱信奉個人主義的世界,太多的公司和組織已經喪失了社區精神。很多偉大的企業,以及它們極富傳奇色彩的企業家精神,正隨著社區精神的消失而土崩瓦解。
那麽,公司如何才能從人力資源的集合體,轉變為凝聚人心的大社區?或者說,英雄式的領導如何才能轉變為參與式的管理?在這方面,我和我的同事開設了一些經理人培養和組織發展的課程,從中我們總結了一些經驗:
(一)播種:從小群體入手
在組織中創建社區,最好先從一些忠誠奉獻的經理人小群體入手。
職場學習與績效專家彼得•布洛克(Peter Block)曾指出,要創建強大的社區,進行小團體培訓,要比依靠出色的領導力培訓或者個人培訓更有效。有一些公司在自己的培訓中心進行團體培訓,如GE。還有一些公司,如漢莎航空和LG,則把經理人送去參加“國際實踐管理教育項目”,該項目由麥吉爾大學和一些兄弟院校共同開發的。
(二)發芽:交流反思產生
當管理者開始交流並反思各自體會時,社區意識便在這些群體中萌芽了。
如今,管理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忙亂,工作帶來的壓力讓人無暇三思而後行。實際上,今天的管理者最需要這樣的團隊:放慢腳步,潛心反思。那個客戶對我們究竟有什麽價值?我們在理解公司戰略時為什麽遇到如此多的問題?我們在相互了解時為什麽困難重重?
(三)抽枝:中層經理最適合
反思會帶來深刻的見解,從而激發一些小規模行動,進而演變為宏大的戰略。我們通常認為,戰略就是由高層制定,由基層執行的。而我通過多年研究發現,很多有意思的戰略都源自一些小規模的項目,而這些項目則來自組織各層級員工的一些小創新。
傳統的組織理論將CEO置於金字塔尖。想象一下自己站在一座埃及金字塔頂端的情形吧,金字塔里面發生的事情,你一無所知;地面上發生的事情,你也看不太清,因為你離它們太遠了。相比之下,一個開放的層級體系會將管理者置於一個更恰當的位置上,讓他們成為聯結運營和戰略層面的重要橋梁。
中層經理尤其適演這樣的角色。因為他們既能了解運營中的細枝末節,又能洞悉公司的總體願景,因此他們最清楚組織中哪些地方需要變革。在這群忠誠奉獻的人手上,一個小小的創新萌芽都會發展成公司的一項重要戰略或重大變革,這常常令我贊嘆不已。
(四)繁茂:離不開領導層的支持
這些先鋒團隊在推動變革的過程中,也成為其他群體的榜樣,從而使社區意識傳遍組織。一旦大家意識到社區精神不僅對組織大有裨益,而且能惠及自己,這種精神自然會蔚然成風。當然,社區精神的傳播離不開領導層的支持,沒有這種支持,培育社區意識的努力很少能堅持下去。
(五)紮根:擔當企業社會責任
當組織成員本著積極、負責、互惠的原則開始關註更為廣闊的社區時,社區意識就在這個組織紮下了根。換言之,健康的組織會鄭重擔當起企業社會責任,並因此獲得巨大收益。一家公司的員工如果無法構建起自己的社區,那麽也很難指望他們去關心其他社區。在具有強烈社區意識的公司中,員工都知道,公司若想基業長青,就必須與周圍社區保持建設性的互動關系。
所以說,檢驗一家公司是否變成社區的最終標準,也許應該看它的員工是否將自己視為更廣闊社區內的一個負責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