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法規才放寬,接著設基金、大數據平台 曾銘宗新四箭帶頭急攻「銀行3.0」

2015-09-21  TCW

文·蔡靚萱

「一定要越快越好!」面對台灣發展「金融科技」落後,曾銘宗找資策會,誓言催生千億產值的新創公司。

八月底,金管會公布放寬銀行、保險業投資雲端、大數據、行動支付等事業的辦法,不再受到嚴格的轉投資限制,讓科技、金融業界一同叫好。辦法才剛出,如今金管會又要出招,準備設立基金、推動辦公室、設大數據平台,就是要逼金融業快快生出金融科技(Financial Technology,簡稱Fin Tech》新創公司。

提前一個月啟動趕進度,兩會領軍打群架這一整套計畫是由資策會規畫。台灣再不做Fin Tech(金融科技》,就來不及了!」資策會副執行長王可言說,近兩年來,全球金融業開始積極投入創設Fin Tech公司,台灣在這方面明顯落後美國、中國。

現在台灣金融業者雖然已經開始動起來,但台灣的銀行國際化不夠、規模太小,「如果全都自己建置大數據資料庫,光是把基礎建置完成,大概就把時間、資金花得差不多了。」因此資策會有了邀請金管會領軍,帶金融業者在Fin Tech領域「打群架」的主意。

王可言還記得,他在八月下旬到金管會遞說帖,秀出簡報提案兩個機構一起合作,本來他擔心要費一番唇舌才能打動主管機關,設想若能在今年十月底啟動,就已經是最樂觀的狀態,「沒想到主委聽了馬上說,那我們就九月底開始吧!」

過去政府為了防止金融業挾保戶資金、存戶存款肆意收購公司、爭搶經營權,造成金融風險與社會不安,對金融業轉投資限制嚴格,對非金融轉投資的投資持股限制五%以下。

在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拍板下,八月下旬正武放寬金控、銀行、保險投資Fin Tech公司時,可以百分之百出資。

曾銘宗就像剛剛主持完婚宴,就急著抱孫的公婆,才放寬了法規,就希望金融業、科技業快快生幾個白白胖胖的Fin Tech新創公司。他正煩惱著要如何用更具體行動,促進雙方增產報國,這時候資策會上門把生養Fin Tech新創公司的嬰兒房、保母、津貼等方案全都規畫好,便一拍即合。

「你要知道,美國矽谷的Fin Tech產業,一年可以創造一萬一千名就業人口。」曾銘宗說。打從兩年前的農曆年過年時,抱著(Bank 3.0)(銀行3.0)當假期讀物,現在他已經搖身Fin Tech「育兒」專家。

他如數家珍的分析各國育成政策:倫敦宣示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如今已成立Fin Tech推動辦公室:新加坡成立Fin Tech 新創基地,政府出資約新台幣五十億元當種子基金:香港也設立督導小組,要為Fin Tech新創事業創造友善法規環境。

不只台灣急推西方金融業,緊張業務萎縮事實上,不只台灣很急,西方金融業者也很緊張。英、美前四大銀行業者在度過二00八年金融海嘯以後,再遇FinTech科技海嘯,減少超過三十五萬個工作。而根據研調機構CB Insights統計,由於華爾街大銀行加入投資行列,去年全球對Fin Tech產業投資突破一百二十億美元。

今年五月份《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推出一整套Fin Tech特別報導,分析科技新創事業切入金融服務,比銀行更靈活多元,將使銀行利潤減少、體質變得更加脆弱。例如,個人對個人(P2P)網路借貸、群眾募資、網路行動支付以及機器人理財顧問,都是傳統銀行沒有的業務,正侵蝕金融業既有業務。

台灣最大障礙在法規投資仍得先申報金管會「所以我們這個計畫一定要越快越好!」曾銘宗說。根據金管會與資策會敲定的發展Fin Tech「新銘宗四箭」,第一箭是成立推動辦公室,曾銘宗更將親自領軍,拉高辦公室層級。第二箭是向銀行與周邊單位募資,在金融總會旗下設立基金,以確保資金無虞。第三箭為設立Fin Tech了創新園區,提供機器設備、技術支援、人才媒合及租金便宜的辦公室,找來創投輔導新創事業。第四箭則是設立金融業大數據資料庫平台,曾銘宗說,金管會要帶頭開放政府資料,預計今年底前新增一千零一十八項資料,目前進度已達八成。

負責台新銀行Fin tech業務的副總經理史筱平分析,台灣落後中國,是因為由銀行主導Fin Tech,中國則是由網路業主導,但銀行受到嚴格的法規規範,正需要主管機關鬆綁。

但她也承認,銀行業普遍還在摸索到底該如何切入Fin Tech 領域,台灣的投資標的也還不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目前銀行的投資意願真的很強,」Appworks創辦人林之晨觀察,但發展Fin Tech最大的障礙還是在法規。他期待推動辦公室能帶來更大尺度的開放。他分析,在新制度下,金融業仍須向金管會申報才能投資Fin Tech公司,生殺大權掌握在金管會手裡,讓新創業者無法放心大展拳腳。

回應業者的心聲,就是未來Fin Tech推動辦公室的任務。曾銘宗樂觀期待,等到這個規畫獲行政院通過施行,可以在三到五年內促成三十家Fin Tech新創公司成立,屆時不只創造工作機會,「只要產品有競爭力,到時候產值可以高達一千億以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340

黃國英﹕股市急攻完要守

1 : GS(14)@2017-10-01 19:18:52

【明報專訊】港股升勢有餘未盡,但經過一輪急攻後,投資者應該要開始慎重一點了。「瞓身」的黃金時間已稍縱即逝,現在雖然仍可看好,但保守一點,才會「有運行」。市場中最忌貪勝不知輸,只進不退、只攻不守,並不是完美的操作。市場波動常有、市場陷阱常在,是最簡單不過的道理,投資者如果殺紅了眼,對一切風險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無異於把自己置身於險境之中。一旦不能順風順水,損失就會接踵而來,投資者不可不慎。

市場板塊仍然在輪流轉,雖然風向常變,但整體來說,市場的氣氛還是審慎樂觀。因此就算有些高位調整,投資者亦不必驚惶失措,這並非世界末日、股災重臨,而是正常現象,不必為怪。但在此時此刻,將注碼適度降低、將回報的期望下調,是一個合理的操作。市場雖然已經百花齊放,但卻未致於雞犬皆升,知所進退總比盲目衝動好,在市場中不能只求一次買賣的大勝就志得意滿,而應站高望遠,方可以細水長流、方可以順勢而行、方可以順勢而生,這樣才可以保證不會被市場淘汰。一次戰役的成敗,並不能改變整個戰爭的結果,這已是老生常談,在此不贅了。

市場好像回復「慢牛」的態勢,雖然個別板塊會有突出表現,但一般投資者,是很難每次都坐到順風車,而且要有高回報,就必須要下大注,那樣就會出現了高風險,這些並不是一般膽不夠大、心不夠細、走位不夠靈活、決定不夠果斷的投資者的那杯茶。投資者如果想持盈保泰,還是要從基本做起,慎選嚴挑一批基本貨底,以謹慎處理、中長線持有為原則,再用些閒錢在市場中伺機而動、擇肥而噬,才會有「進可攻,退可守」的主動形勢。如果一味隨市場猛攻,那拿捏就沒有了保證,勝固然可喜,但敗卻一定不會欣然,那又何苦來由呢?

選股看長期表現 莫被市場氣氛鼓動

投資者選股時,切莫被市場氣氛鼓動而胡亂入市,只要想想那個行業的前景、看看以往的股價走勢,如果長期(指一年以上)的股價走勢都是半生不死,又更或是不生不死,甚至是要生要死的話,投資者就應該避之則吉了。過往的走勢是不會騙人的,如果長期以來,有升幅時也不過數天就會打回原形,甚至每况愈下,那就無必要和這些股票同生共死了。這些通常已經可以歸納為「結構失衡」,正是「醫番都嘥藥費」!不可能因為市况轉旺而突然「終須有日龍穿鳳」,而只會是市場中吃人的陷阱!市場中的股票數以千計,又何必和這些「偽裝者」來假鳳虛凰?投資者切莫以為自己是股神上身,以為可以人棄我取、沙裏淘金,而應該「西瓜靠大邊」,相信強者只會愈強、弱者只會愈弱,有大智慧不如乘勢,賺強勢股的錢總比撈弱勢股的容易,無必要要和市場爭拗,有利潤才是硬道理,相信有經驗的沙場老兵,就應該早已有深刻的體會了。

AH差價消失前 資源股可博

最近內房股十分風光,最主要是國內投資者認為國內樓市不至於「爆煲」。如果結論成立,那內房股就變得十分廉宜了,因而就引起了資金的追逐,就造成了這一波的升浪。但內房股本身的價值創造並不是太值得令人憧憬,因為始終是資產型的公司,當估值和AH股差價的因素消失後,動力就會減弱,因此並非可以長相廝守的理想對像。而資源類股份也是同樣情况,但AH差價現在只是開始收窄,因此相對來說,現階段是有可以一博之機。

現在的市場看不到有什麼值得「驚」的地方,但投資者也應要小心為上,因為現在集體唔驚,不等於不會驚,投資者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人突然會驚,這個驚會否傳染到其他的投資者而出現「羊群效應」,是沒有人可以預計得到的。如果沒有做好防風準備,突如其來的「驚」是可以會要了投資者的命,因此降低一點注碼,把風險管理做好,不要把自己置於風口浪尖,再等下一波的風潮而伺機而動,是比較有利的操作。

(本欄內容乃獲授權輯錄自香港電台普通話台財經節目《e線金融網》)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

[黃國英 財經新視野]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542&issue=2017092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5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