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嗅見認知計算革命近在咫尺,隨時都可能到來
黑馬說:
短短20年里,互聯網經歷了門戶網站和Web 2.0時代的重大變革,如今已經邁入社會化網絡時代。新一輪的互聯網革命即將爆發,而其影響已經開始……對於上一個時代(超文本協議、圖形操作系統、微處理器)誕生的騰訊來說,面臨著巨大的技術進步帶來的威脅。本文為匯智創享(第三方獨立機構)為騰訊做的戰略分析,希望給創業者帶來有益的啟示。
騰訊業務邏輯
互聯網的本質是“連接”,猶如騰訊高層一直強調的那樣,騰訊現在主要做兩件事:一個是連接器,目標是連接一切,將人和人、人和內容、人和服務、人和設備連接起來;另外一個則是內容產業。如果將連接器、內容、其它業務和外圍生態進行簡要劃分,我們就可以一窺騰訊大戰略的思路,如下圖所示:
騰訊核心業務邏輯
其中處於最核心的是QQ/微信兩個以關系鏈為中心的聊天服務,緊挨著的則是QQ空間、朋友圈和微雲三款用戶私有內容構成的堡壘,可以說關系鏈和私有內容共同構成了騰訊整個生態的核心。
在這個核心之外,則是騰訊廣泛布局的內容服務,包含騰訊網、騰訊遊戲、騰訊視頻、騰訊動漫、QQ音樂、閱文集團、微信公共號以及廣泛投資的外部內容公司,這些內容均為公有內容,共同構成了騰訊的城墻防禦體系。
騰訊服務防禦體系
在內容體系之外,騰訊還通過投資和自行培育組建了一個更廣闊的服務防禦體系,這個防禦體系共包含線上服務、線下服務和企業級服務三大部分,分別包含的企業如下:
線上服務:京東商城、京東到家、美麗說、人人車、搜狗、財付通、微信支付、微眾銀行、理財通以及騰訊地圖等;
線下服務:58趕集、滴滴出行、新美大、餓了麽、e家潔、e袋洗、丁香園、微醫集團、同程網、藝龍網及微影時代等;
企業級服務:騰訊雲、開放平臺、投資基金、眾創空間、企業微信/QQ、Foxmall等。
騰訊組織架構
騰訊連接一切的基石
在騰訊連接一切的戰略中,起到關鍵支撐作用的為微信、QQ、QQ空間、微雲四個產品,它們均是與用戶“重度連接”的產品和服務,其中微信、QQ是人與人連接的核心,蘊含著穩固的關系鏈、極高的觸發頻率、連接無限可能(開放API引入第三方服務),而QQ空間、朋友圈和微雲則保存著用戶的私有內容,相當於用戶在網絡上的家,它們共同構成騰訊連接一切的基石。
微信與QQ
微信和QQ是騰訊的兩大社交產品,分別占據著社交領域的頭兩把交椅。目前微信的月活躍用戶量達到6.5億,並且每個季度仍保持新增5000萬活躍用戶,而另一個產品QQ更高,月活達到了8.6億,其中移動端月活6.39億。一組數據顯示,這兩大社交產品聯合起來,每天要平均消耗掉一個人29%的時間,這些均意味著這兩個產品強大的連接能力。
目前在連接一切的實現路徑上,兩者均推出了公共號和企業服務號,推出了支付服務,並通過標準化的接口把所有的企業、內容、物品、服務連接到自身產品里邊,為海量用戶提供豐富的體驗。
QQ空間與微雲
QQ空間作為托於QQ而發展起來的內容社交社區,其上存留了用戶大量的照片、評論等私有內容,這些使其保持較強的用戶粘性,同時充當了QQ的強大護城河,幫助其度過了競爭道路上的風風雨雨。
與QQ空間不同的是,微信帶起來的則是偏向輕內容的朋友圈,再加上評論體系的私密設計,使得朋友圈的內容社交屬性大幅弱於QQ空間,於是我們很少看到基於一條內容下邊跟隨的N多評論,因此朋友圈更偏重於內容展示屬性。
然而隨著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完善,雲盤這一專業服務於用戶私有內容存儲的產品開始出現,隨著網絡基礎服務設施的持續提升,網盤的價值將獲得爆炸式增長,並取代用戶本地硬盤/手機存儲並成為互聯網界第一大應用,甚至會超越通訊工具(微信/QQ)成為使用頻率最高、用戶依賴性最強的應用產品。
試想,如果騰訊微雲一旦占據雲盤領域行業第一位置,其上邊將保存海量用戶私有內容(包含各種類內容),依據這一優勢,會很容易向照片、咨詢、視頻、閱讀、音樂、辦公、直播等諸多領域滲透,考慮到未來最大的內容源來自於普通大眾用戶,那麽有可能會重新確立現有這些細分內容領域各個玩家的行業地位,因此網盤屬於兵家必爭之地。
目前騰訊的核心業務依舊為QQ、微信,在此基礎上占據擁有廣泛雲端服務能力的雲盤非常重要,這將大幅度維穩騰訊的根基,如果微雲最終走向失敗,則騰訊社交工具產品(微信/QQ)有可能被顛覆。因此,騰訊需要高度重視微雲這一產品的發展,並加大資源投入力度。
雖然網盤目前仍是一個難以盈利的產品,但伴隨著使用頻次的增加,以及N多附加功能的完善,網盤就像當初的QQ一樣,從最初的持續燒錢,成為助推騰訊成就當今互聯網霸業的金蛋。因此,即便是每年虧損50億資金,也要大規模的發展下去,這關系到騰訊整個內容產業布局的成敗。
除了連接器之外,騰訊第二大核心業務即為內容產業,而這一領域騰訊很早便著重布局領域。早在2003年,騰訊便推出了QQ遊戲和騰訊網,此後十多年中,逐漸進入音樂、視頻、動漫、文學、教育等領域,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內容服務矩陣,並在諸多細分領域處於領先地位。
騰訊在內容領域的產品布局
咨詢領域:騰訊網(行業第一)、天天快報(僅次於今日頭條)、微信公共號、QQ公共號、手機QQ瀏覽器頭條
視頻點播:騰訊視頻(行業三強之一)、騰訊課堂、愛拍原創(投資)
視頻直播:鬥魚(投資)、呱呱視頻社區(投資)、龍珠直播(投資)、紅點直播(投資)
語音領域:QQ音樂(僅次於海洋音樂)、企鵝FM、喜馬拉雅電臺(投資)
遊戲領域:騰訊遊戲(絕對領先地位),以及投資了四十多家遊戲創業公司
文學閱讀:閱文集團(起點中文網、創世中文網等,絕對領先地位)、懶人聽書(投資)、天方聽書等
動漫搞笑:騰訊漫畫、騰訊動漫(絕對領先地位)、百思不得姐(投資)
興趣內容:興趣部落、騰訊微博、知乎(投資)
可以說,騰訊已經成為內容領域的最大生產方和渠道方,但即便如此,面對廣闊的互聯網內容市場,騰訊仍需要大力發展的領域,不僅要擴充內容類別布局,從而覆蓋更多小眾內容市場,更要擴大現有產品與服務的市場份額,對於優質低價的互聯網內容廠商,可以選擇投資入股(比如海洋音樂、歡聚時代、小船出海、百度文庫、豆瓣)。
雖然目前很多細分內容領域依然處於虧損狀態,但隨著時間的發展,用戶會慢慢形成全新的認知和習慣,就像網絡遊戲慢慢成為一個近千億規模的大市場,局時數字內容將成為用戶最熱衷消費和花費時間的領域。
以下是數字內容常見的3個變現維度:
品牌展示:優質的內容會吸引大量的用戶,海量的用戶與停留時間,會為品牌廣告發展提供巨大空間。
社群維度:騰訊在過去PC端和現在移動端都建立了龐大的社群產品,QQ群、興趣部落、公眾號、熱聊等等,社群是IP最好的發酵平臺,同時也可以面向社區深度用戶收費。
IP維度:有了內容生產、輸出渠道和發酵社群,騰訊平臺會誕生大量的優質IP,從而可以將這些優質IP不斷的向影視、動漫、遊戲等領域輸出。
騰訊的營收來源
過去幾年,騰訊的營收增速一直在放緩,這一方面是因為騰訊的體量已經很大,很難像之前一樣保持50%以上的增速,另一方面源於核心業務(遊戲業務、社區會員業務)逐漸走向成熟,營收增速自然放緩。然而,為了保持持續的高速增長,騰訊還必須開拓新的營收方式。
騰訊的營收來源主要有以下4種方式:
(1)增值服務;
(2)廣告營收;
(3)投資並購;
(4)企業服務(賣產品與服務)。
其中,超過75%的營收來自於增值業務(遊戲、社交會員及數字內容),約19%的營收來自於廣告業務(騰訊網、騰訊視頻、QQ空間展示廣告,廣點通、朋友圈效果廣告),除此之外,投資並購成為騰訊近年快速發展的賺錢新模式(這部分盈利並不計入財報),余下的企業業務則對總體營收貢獻較小。
下邊我們分別介紹這四種商業模式:
1、增值業務
目前騰訊的營業收入中,面向C端的增值業務是其主要營收來源,根據騰訊2015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在騰訊304.41億元的總收入中,來自增值業務的營收為230.68 億元,所占比例為75.78%,是營收的主力。
以下是騰訊季報中公布的內容:
網絡遊戲收入同比增長33%至人民幣 159.71 億元。該項增加主要受益於智能手機遊戲組合擴大的帶動;同時,主要 PC 端遊及於 2015 年推出的新 PC 端遊表現良好,有助推動增長。
數字內容訂購服務和 QQ 會員帶來的訂購收入的增長和虛擬道具銷售收入的增長也推動社交網絡收入同比增長 37%至人民幣 70.97 億元。
增值業務分類
如果將BAT做一個簡單的對比,會發現雖然騰訊在移動端的用戶量和活躍度上優於阿里和百度,但在來自移動端的營收比例,騰訊卻是最差的,這主要是因為手遊行業自身因素(手遊用戶體驗尚不及PC端遊),以及手機QQ/微信在弱化增值業務營收模式,這最終導致移動端增值收入發展速度稍微緩慢。
這里不再對騰訊遊戲詳述,稍後參見發布的《匯智創享版——騰訊遊戲戰略分析》一文。
2、廣告營收
截至2015.10~12的最新一季度,騰訊廣告收入為57.33億元,占全部收入的比例達到18.83%,同比增長118%。其中,效果廣告收入同比增長157%至人民幣29.16億元,主要反映了QQ空間手機版、微信公眾賬號廣告,以及新推出的微信朋友圈廣告服務收入的增加。品牌展示廣告收入同比增長 89%至人民幣28.17億元,主要反映了來自騰訊視頻和騰訊新聞等平臺移動側的貢獻增加。
同樣是在2015第四季度,百度(競價排名、百度聯盟)和阿里(直通車、天貓租金、阿里媽媽)分別獲取了186.99億元和345.43億元的營收,它們營收大多來源於效果廣告,而同期騰訊的所有廣告營收只有57.33億元,分別只有它們的約1/3和1/6,可謂相差甚遠,如果僅算效果廣告,那麽差距將更大。
恰恰相反的是,騰訊擁有近似壟斷的社交網絡和第一大內容生態體系,這使得用戶在騰訊社交生態上停留的時間遠遠高於後兩者,而現實情況則是收入卻與它們相差巨大,這說明騰訊在將用戶的時間和註意力轉化為收入方面,表現的很差勁。
這可能源於騰訊對整個社交內容生態體系缺乏統一規劃,最終難以將生態流量高效轉化成營收,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損失。為了提高廣告業務營收,騰訊有必要重新調整生態結構,並基於廣點通廣告平臺,像百度、阿里那樣大力開拓生態廣告市場,並最終轉型為一家以效果廣告為主的互聯網公司。
那麽騰訊怎麽調整生態結構,又從那里獲得收益呢?縱觀百度/阿里的營收,主要來自於生態圈,前者以整個互聯網為生態,將自己定義為流量分發環節並向下遊電商/服務主體導入流量而獲益,而後者則自行搭建封閉電商平臺,招募下遊商品銷售主體加入,並通過合理流量分發來獲取營收。同理,騰訊獲取效果廣告營收的關鍵在於搭建合理的生態結構,核心在於以下兩點:
第一、尋找/搭建流量需求主體,並依據騰訊生態向其導入流量;
第二、主體所經營的領域或GMV足夠大,這樣騰訊才能從它們賺到的錢中分一杯美羹。
縱觀騰訊大生態體系,能夠承擔這個使命的只有媒體號(企業、機構、媒體和自媒體)和內容電商,前者包含公共號、企鵝號和QQ公共號等媒體主體,後者則是依據這些媒體主體建立起來的微店(商鋪),它們分別有如下特點:
(1)媒體號:微信公共號依托於微信社交平臺,包含超過1000萬個公共號主體,日均幾十億的閱讀量;企鵝號依托於騰訊網/騰訊視頻/天天快報媒體平臺,平臺日均幾十億的閱讀量;QQ公共號依托於QQ/QQ空間兩個社交平臺,目前日均閱讀量正在快速攀升,除此之外,還有興趣部落、起點閱讀平臺、動漫平臺、音樂平臺、直播平臺等鼎力支持,平均每天的曝光量可能高達數百億次,因此,媒體號是一個極其龐大的流量生產主體;
(2)內容電商:自從將電商業務打包出售給京東後,騰訊生態內部的電商主體只有微商這一部分,而官網電商(也是百度客戶,目前約60萬)和平臺商家(也是阿里客戶,目前約800萬)則需要其它方式獲得,前者需要依托於騰訊雲和應用層開發生態,而後者需要與京東合作(包含京東平臺入駐商家和拍拍商家),最終形成覆蓋微商、官網電商和平臺商家的龐大客戶體系,由於要銷售商品或服務,這一主體是一個極大的流量消耗者,同時能將流量轉化為營收利潤;
在一些時候,媒體號和內容電商是一樣的,比如微店、企業號、服務號,即發布內容獲取流量,然後將流量轉化為商品銷售,但也有一些時候,媒體號和內容電商是不一樣的,比如大量的自媒體和毫無關系的商家。
於是,這會產生2大類需求,第一類是流量的生產者與流量消耗者之間的流量交易,發生在自媒體與商家(or 企業)之間,另一類是入口級流量,也即平臺下遊的部分主體需要向平臺(騰訊)采購流量,最終上述兩種交易都將為騰訊帶來營收。
考慮到內容電商生態規模可能不亞於淘寶/天貓,因此生態里邊將具備完整的流量生產、分配、消耗體系,以及大量的各類服務模塊(包含整合自媒體、微店、電商平臺(複活拍拍)、媒體平臺、雲計算、京東雲倉儲服務、物流支持、支付/擔保/保險、效果廣告、品牌廣告、官網(All 所有相關服務)、客服支持、搜索支持、百科支持、問答支持等),它們共同構成基於內容電商生態的基礎設施,匯總後如下:
(1)經營自由:新的生態以內容生產為驅動,經營權/管理權全部下放給企業/自媒體主體,其不再局限於任何一個平臺或封閉生態內部,而是開放性的與所有互聯網元素自由連接,其起點為依靠內容生產帶來用戶關註、流量,最終轉化為商品銷售,進而通過生產/銷售差價獲利;
(2)媒體平臺:內容是互聯網上最大的流量來源,這些經營主體雖然依托騰訊平臺產生,但並不局限騰訊生態內部,而是開放的與互聯網各個內容平臺連接,包含公共號/騰訊網/新浪/頭條/搜狐/網易/鳳凰/微信/QQ/QQ空間/騰訊視頻/優酷/愛奇藝/百度貼吧/百度文庫/UC瀏覽器/QQ瀏覽器/等諸多媒體平臺,但是內容平臺各有各的標準、用戶亦有自己的喜好標準,最終媒體號能獲取多大流量,主要看內容生產者自身的能力;
(3)騰訊雲(or 阿里雲)等提供基礎雲計算服務,應用工具服務商(口袋通,有贊,微店)等為微店商家、電商平臺(拍拍網)、官網服務等提供大量雲計算中應用層服務,咨詢公司提供必要的數據搜集/分析服務,由此誕生大量的開發支持團隊,最終共同提升服務質量/壓縮服務成本;
(4)微信支付(or 其它第三方支付)、擔保公司、眾安保險(or 其它保險公司)以及微眾銀行(供應鏈金融)等提供各種相關服務,保證交易雙方的合法權利,並為其發展提供必要的服務;
(5)京東雲倉儲、京東配送(or 第三方物流快遞)、客服支持等模塊提供必要的支持;
(6)騰訊廣點通將基於內容分析、用戶畫像分析等形成一個大數據廣告系統,並承擔起效果廣告、品牌廣告、搜索支持等相關的流量與連接服務,從而為生態內外部各個主體之間建立有效的流量交換機制。
最終,這將成為一條貫穿騰訊所有核心業務的龐大內容電商生態,從而將小米模式放大到整個互聯網,並基於此助推騰訊的營收規模擴大一倍。
3、投資並購
5年前,整個互聯網的版圖還比較小,局限在內容、工具、社區、搜索、電商等領域,發展這些領域所需要的技術、人才等資源較為接近,因此當時騰訊非常傾向於通過跟隨戰略(模仿再創新的方式)發展新業務,並通過自身龐大的流量體系、用戶體系及資金實力逐步超越先行者成為目標細分領域第一。
這種模式在針對內容、工具等市場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遊戲、騰訊網、騰訊視頻、QQ音樂、工具體系等先後取得成功,但在面對電商、搜索領域,其潛在競爭者阿里巴巴、百度同樣不缺錢、不缺人才,騰訊最終以失敗告終,投入海量資源無績而返。
截止到2010年,傳統互聯網領域版圖里邊,內容、工具、社區、搜索、電商等領域已經接近飽和,各玩家依據自身優勢持續生存下去,對於騰訊而言,很難找到全新的巨大可擴展藍海,與此同時,自身的業務也緩慢的走向成熟,增長速度也在逐步的下降。
也正是從那時(2010年)開始,移動互聯網開始在國內正式啟動,起初騰訊以為僅僅是將自己的互聯網已有產品(內容、工具、社區、搜索、電商)移動互聯網化,於是瘋狂的開始將產品Copy to智能手機。但是到了2012年,騰訊慢慢的發現移動互聯網不再局限於原有的五大領域,而是借助於智能手機的便攜優勢開拓線下各個細分服務行業,甚至連原來大家看不上的硬件領域,也被重新納入互聯網版圖,一時間充斥著各種矛盾與複雜思緒。
以迅速崛起的小米為例,騰訊是一家互聯網公司,硬件顯然與公司自身的屬性/定位不一致,因此不願意涉足,而小米卻迅速崛起成為互聯網一極,並迅速開拓整個智能硬件腹地,並基於此延伸到應用與互聯網服務領域,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不僅僅是小米,新崛起的美團、餓了麽等生活服務公司,都擁有動輒幾千人的線下團隊,更準確地說,
不僅僅是小米,這些借助於移動互聯網新崛起的小巨頭們,所需要各種關鍵資源完全異於曾經PC互聯網時代,比如它們動輒幾千人的線下團隊完全,讓人匪夷所思,而身為互聯網公司出身的騰訊,雖然擁有些許資金優勢與流量優勢,但並不足以保證親自下水能夠成功,更何況火爆的O2O投資大幅度削減騰訊資金優勢,以及騰訊對線下生活服務的有限影響力,很難像網遊那樣大規模導入流量而取得成功,最終使得騰訊難以接受並轉變成這種發展模式。
騰訊VS創業公司
與此同時,騰訊自身各條業務線的發展速度都在放緩,這又逼迫著騰訊不得不加大力度投資新業務,種種因素最終迫使騰訊走向了投資這條路,換句話說,投資比親自參與更能讓騰訊避免錯失移動互聯網帶來的發展機會。
然而,騰訊也很快發現,當它和投資機構去競爭一個項目時,往往能夠以較低價格收獲投資權,因為創業者看重它們的資源可能帶來的協同效應以及品牌背書,這會產生較高的溢價,再加上騰訊更多是一位財務投資人,不謀求控股不幹涉創業公司的獨立發展,因此頗受創業者青睞。
在過去數年時間里,騰訊以馬不停蹄的速度到處投資布局,不僅鞏固了傳統的互聯網服務領域(電商、搜索等),而且還順利的抓住了O2O這波大潮,並對泛內容領域做了一些補充性投資。截至目前,騰訊投資了搜狗、京東(包含京東到家)、滴滴出行、樂居網、58趕集、新美大、e家潔、e袋洗、口袋購物、丁香園、微醫集團、餓了麽、人人車、喜瑪朗雅、鬥魚、懶人聽書等。
隨著O2O領域的發展,本地生活漸漸成為一個較為成熟的領域,優質的創業企業也會逐步減少,但是作為互聯網巨頭的騰訊,應該把更多的資金投資到那些即將被互聯網改變的領域,或者是高科技領域,比如人工智能、互聯網農業、教育領域、智能硬件、互聯網醫療、基因檢測、航天領域等領域。
4、企業服務
企業服務是一個龐大的市場,目前美國諸多互聯網巨頭借此獲取巨額利潤,比如IBM、微軟、甲骨文、惠普等,騰訊作為國內互聯網領域的佼佼者,需要在此領域大力布局。
目前騰訊旗下與企業相關的業務包括:騰訊雲、企業QQ、微信企業號(企業微信)、Foxmail、開放平臺、重創空間等,但與廣告業務一樣,騰訊並沒有對這一領域進行統一規劃布局,於是我們看不到一個系統性的服務平臺,只是由於看好雲計算基礎設施前景,騰訊著重發展騰訊雲(Iaas)產品。
騰訊面臨的兩大危機
騰訊目前主要專註於社交和內容兩個領域,以及在其它領域有一些補充性的業務,一般來說這種布局方式會面臨兩種突變威脅,一種是核心業務內部的突變,另一種是整個行業生態的突變,下面分別表述:
(1)核心業務突變
核心業務的關鍵點在於用戶私有內容,也就是微雲。關於微雲的重要性,我在前文已經講過,雲盤是用戶私密內容的核心存儲點,從這點切入可以威脅騰訊的社交/內容根基,所以騰訊需要大力投入資源發展微雲產品,在此不再詳述。
(2)互聯網生態技術變革
關於互聯網技術變革,我們不得不說一段騰訊內部技術研究的過往歷史。曾經騰訊內部最具研究實力的機構為騰訊研究院,不幸的是,這一機構已於2012年變革中變相解散,失去技術研究能力的騰訊,正逐漸由一家科技公司變成了一家專註內容和應用的傳統公司。
騰訊曾經解散其研究院或許有它的原因,可能是技術研究轉化成產品營收太過遙遠,可能是技術研究需要投入太多不必要的資源……,不管如何,這都說明騰訊高層不重視技術在科技領域的作用,就像騰訊曾經的成功不太依賴技術的研發與進步。
從短期來看,這或許是明智的策略,但長期來看,缺乏技術研發的企業,都很難在科技長河中長久不衰,隨著技術的進步、用戶習慣的改變、企業組織的僵化……,這些應用層面的企業都會被慢慢沖垮,唯獨我們看到的是,專註於技術創新與商業化的IBM,能持續生存近百年歷史,因為它專註於前沿技術研究,當主營業務面臨危機時,它能夠以新技術為依托,開拓全新領域,從而獲得可持續的發展。
如今互聯網領域即將面臨以認知計算、VR、神經芯片為主導的新一輪技術變革,這對於上一個時代(超文本協議、圖形操作系統、微處理器)誕生的騰訊來說,將面臨巨大的技術進步帶來的威脅,因為這一輪技術變革可能擊毀現有微信、QQ的產品形態,沖散各個內容小生態(騰訊網、騰訊視頻、閱文、QQ音樂、騰訊遊戲)的組織形式,從而毀掉騰訊的所有主營業務,最終致使其從互聯網之巔滑落。
讓人吃驚的是,新生代的互聯網公司今日頭條、滴滴出行好像天生就具備技術基因,它們的管理層都在大力開拓人工智能技術,寄望借此提升業務運作效率的提升,當事先已經融合進全新技術體系時,就能將技術變革帶來的沖擊化為烏有,然而作為BAT巨頭之一,騰訊在技術領域的布局屈指可數(據說有兩支團隊研發AI,一個位於北京,來自於研究院解散後的部分人員;另一個設立在香港的AI研究所,真不知道設立在這個金融與商業中心有什麽用,這里有多少技術基因?),實所不應該。
看看AlphaGo戰勝李世石,可以嗅見認知計算革命近在咫尺,隨時都可能到來,為了爭取時間,騰訊最佳策略是大規模投資收購人工智能創業公司,快速組建自己的人工智能研發中心,從而輸出相關技術(認知計算、VR)以幫助自己的核心產品(社交產品及各個內容小生態)進化,從而抵禦面臨的下一波競爭對手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