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聞戲劇化的翻轉

2016-04-25  TCW

新聞媒體充斥悲慘故事,負向觀點掌控新聞走向。」「結果造成無感和恐懼。其風險在於公眾不僅放棄以媒體做為新聞來源,也退出公眾議論。」歐洲正向心理學組織主席漢斯.亨裡克.努普(Hans Henrik Knoop)。

《世界新聞報》停刊十三個月前,蘋果創辦人賈伯斯給「媒體大亨」梅鐸的一段建言:「如今的分野不是自由派和保守派,而是建設與破壞。」「你們已經站在破壞這邊。如果不處理,就會成為很大的後遺症。你們可以做得更好。」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對於現今的媒體環境,重視破壞,也有看法:「戲劇性的壞消息用報紙和電視報導很容易。但好消息的發展慢,而且沒有戲劇性。譬如,國家變富有,卻難以用畫面呈現。人們的健康改善,不會有人開記者會報導沒有死於瘧疾的孩童。」「新聞媒體太聚焦於負面案例,讓大眾有了完全錯誤的印象。非洲的生活正在快速提升。

一九九〇年起,貧窮下降了五〇%。」國際衛生學教授漢斯.

羅斯林(Hans Rosling)說。

不只台灣,全世界各國對於媒體以批判角度檢視所有事情的方武,已經不耐煩。於是,「建設性新聞」的概念,開始在歐洲媒體實踐。這個週末,台北來了一位丹麥客人——丹麥公視新聞總監哈格洛普(Ulrik Haagerup)。他是受公視董事長邵玉銘之邀而來,當天以研討會方武,與台灣的媒體展開對話。這位丹麥人挺幽默的,他拿了一份報紙開場。這是他的第一次來台灣,原本對於一片空白的台灣印象,就是靠這份英文報紙的新聞內容。報紙說些什麼呢?打架、兇殺、內線交易……,一連串負面新聞。他說:還好我訂了回程機票。」他拋出一個反思,這是真正的台灣嗎?

哈格洛普說,媒體普遍使用「單眼」報導,見血就是頭條。

「建設性報導」(Constructive News)強調的是「雙眼」看世界,提供大眾「現有最佳版本的真相」,並提出解決之道。因此,批評雖然是重要的工具,但不是最終目標,取得最佳真相的版本才是建設性新聞。在多變的時代與世界,各行各業都在找出路。

研討會後,我立刻在我的FB拋出了這個議題討論,有一些讀者反映,媒體早該如此。

你知道,所謂的「早該如此」卻很難發生的原因嗎?難度非常高,需要非常優秀又有理想的新聞工作者。而這樣的人才投資的商業模式,在全世界還沒看到顯著成效。現在,歐洲媒體定在前,同時,這次演講帶來珍貴的訊息,包括丹麥、德國等有些媒體實驗後在收視率提升已有具體的成績。

這是在一片無奈中,相當可喜的開端。

撰文者王文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