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傳統上對於世態人情,偏向於悲觀的看法。“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等語,便頗有看透世態炎涼之意。但實際上,商業社會之所以能正常運轉,信任仍然是基石。比如出門上班打個的,去每日必至的早點店買個早餐,是很多人的日常。如果人人都整天擔心,的士司機是否變態殺人狂,早餐店給自己的飲食是否有毒,那日子是沒法過了。
最近發生在江西省兒童醫院的一則新聞,卻足以損害人們的日常安全感和信任心。該院在給川崎病患兒輸免疫球蛋白時,被同樣身為醫護人員的家屬發現異常。家屬追究之下,醫院最終承認是醫院某護士將藥品替換成了葡萄糖溶液。至於原因麽,據醫院稱,是某護士在盤點藥品時發現少了一瓶,“怕擔責任”,因此擅自用葡萄糖溶液替換。
丙種免疫球蛋白的價格較高,每瓶25ml價格為396元。醫院護士發現只少了一瓶,又不是自己故意為之的,按常理似乎應該上報管理人員,調用藥房記錄及監控錄像查清原因。但冒著危害患兒生命的風險,用其他廉價藥品替換的處理方法,怎麽聽都很奇葩。這樣奇葩處事的護士,卻已在該院工作十余年。
據院方稱,這樣的事情,僅此一例。這麽罕見的事情,卻正好被身為醫療同行的家屬撞上,又恰好是發生在昂貴的藥品上。事發之時,家屬都能明顯看出來的輸液異常,醫生護士卻集體否認。事發後,醫院又試圖模糊事件的性質,讓家屬填寫《醫療糾紛調查表》。種種跡象,實在很難讓智商正常的人,不去懷疑其中另有貓膩。以後去醫院打針輸液吃藥,難道還得自帶藥品質量檢測設備,自學藥理麽?
醫院和醫生,對“醫鬧”恨之入骨。但醫生對付這種事,多少還是有點預防與因應手段的。比如增加各種檢查,比如盡量不收治重癥病人等等。但病人之於醫生,信息是不對稱的。醫院或其工作人員使點壞心,病人往往一點辦法都沒有。
如果是市場上正常的商品或服務的買賣關系,但凡有些負面新聞,賣方都會忙著打消消費者的疑慮。比如地溝油的傳言盛行,小區內做鄰居生意的飯店,便恨不得把廚房用的油拿出來給客戶參觀展覽。而醫療服務上出的事情,畫風總是有點不太一樣。比如江西省醫院忙不叠地得出自查結論,比如在通報事件時,先肯定護士長的及時處理及患兒沒有不良反應,就差點兒說患者家屬“情緒穩定”了。
一個正規的醫院,對患者購買的貴重藥品,應當有相應的管理措施,杜絕監守自盜的可能性。事情曝光後,2016年4月15日,江西省兒童醫院曾在官方微博上發出公告,公布了對涉事護士的處理結果:停職反省,停發所有工資福利待遇;作書面檢查,全院通報批評。該公告沒有平息公眾的懷疑:相關醫護人員有沒有監守自盜?
目前,警方已介入調查,調查重點在於該護士換藥的行為,“到底是不小心遺失藥物後做出的錯誤決定,還是有其他營利性目的或違法行為”。這正是公眾的痛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