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聽力障礙提早報到 元凶是耳機! 青壯年聽覺損傷 十年增兩成

2016-05-02  TWM

如果你常戴耳機大聲聽音樂,可要小心了,因為這樣的行為,會損害聽力。 近來耳鼻喉科門診也發現,年輕病患比十幾年前約增加一、二成,主要元凶就是耳機。

別以為戴耳機聽音樂很紓壓,在捷運上聽上課錄音很省時,其實,你的聽力都正因這些行為而被蠶食!

根據以往研究,「年紀」是造成聽力損失的重要因素之一。男性大於四十五歲,女性大於五十五歲(由於荷爾蒙保護關係),聽力往往就開始衰退。但現在醫院的耳鼻喉科門診卻發現,三、四十歲聽力損傷患者已有增加的趨勢,振興醫院耳鼻喉部暨聽覺醫學中心主任力博宏就說,比起十幾年前,大約增加一、二成。這樣的結果是由很多原因所造成,但主要元凶就是耳機。

耳朵一般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其中對聽覺最重要的是內耳毛細胞,當超過人體所能負荷的音量,持續刺激內耳毛細胞,導致內耳細胞被破壞或死亡時,聽力就會受損。

耳罩型耳機 傷害較小

一名四十多歲客服人員Amy,上班時間都在戴著耳機講電話,有一天發現右耳聽不清楚,就醫發現,聽力已損失三十分貝;相較於女性五十五歲開始聽力退化,且聽力損失應小於二十五分貝的經驗值,Amy的聽覺障礙不但提早報到,而且程度更加嚴重。

不過Amy不是特例,醫師指出,他還遇過一位高中生,每天在捷運上聽上課錄音,萬萬沒想到,當聽不見就醫時,聽力損傷已達四十分貝。

力博宏解釋,捷運本身的噪音約六十分貝,若要聽得見錄音,耳機音量至少要多十幾、二十分貝,也就是該學生長期暴露在七、八十分貝的音量下,聽力勢必受影響,這種情況,由於已經拖很久沒就醫,服用藥物不見得會有效。

如果非得用耳機,根據振興醫院和國外的研究顯示,耳罩型耳機對聽力傷害會比耳塞型耳機小。

力博宏解釋,耳塞型耳機等於把音量都塞在耳道裡;耳罩型耳機則和耳道有些許距離,聲音能量能適度發散出去。

但如果非得使用耳塞型耳機,力博宏建議,可以做咀嚼的動作,因為外耳道三分之一是軟骨,咀嚼動作會讓外耳軟骨變形,耳道跟耳機間緊密程度減少,聲音會漏出去,就會減少聽力傷害。

坊間許多推銷員會說,使用某品牌耳機,聽力不會受傷害。力博宏強調,聽到這樣的說法,民眾一定要抱持存疑的態度,聽力是否損傷是多因的,時間與強度也是重要因子。

聽不清高頻 就是警訊

一般民眾如何知道聽力可能已經開始受損?嘉義長庚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葉瑞銘解釋,聽力損傷不會一下就發生,是長時間累積的結果,這不好辨識,聽不清楚高頻的聲音就是警訊。

葉瑞銘建議,民眾也可以將音量調小,使用一邊耳朵聽,看能聽到什麼程度,一段時間做比較,就可以簡單知道聽力有無變化。

除了耳機,現在流行的演場會與夜店跑趴,也是年輕人的聽力殺手。有兩名表兄弟都是大學生,參加韓國樂團演唱會後,一個單純耳鳴,休息幾天後恢復;但另一個卻沒那麼幸運,右耳聽力下降,聽力損傷達六十分貝,儘管服藥治療後,聽力仍跟正常標準相差五分貝。

葉瑞銘呼籲,除了跑趴、聽演唱會外,參加廟會的民眾,「過程中記得出來上個廁所,讓耳朵休息一下,以免聽力受到傷害。」必須注意的是,聽力一旦失去就再也回不來,失去時大多數人都很無感,醫師建議,有耳鳴、耳悶和耳塞(進水感覺)等不尋常狀況,就要提高警覺,盡速就醫,而工作環境吵雜者,可每年做聽力檢查,以免聽力受損而不自知。

撰文 / 林思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263

註意了!食藥監總局提示仙靈骨葆口服制劑或致肝損傷

8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稱補腎壯骨藥仙靈骨葆口服制劑可能引起肝損傷,嚴重者可出現肝衰竭,長期連續用藥、老年患者用藥等可能會增加這種風險。

據科技日報報道,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數據分析結果顯示,仙靈骨葆口服制劑可能導致肝損傷風險的臨床表現包括乏力、食欲不振、厭油、惡心、上腹脹痛、尿黃、目黃、皮膚黃染等,並伴有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膽紅素等升高,嚴重者可出現肝衰竭。肝功能不全或合並使用其他可能導致肝損傷的藥物等也可能增加仙靈骨葆口服制劑的肝損傷風險。

國家食藥監總局建議,醫務人員在使用仙靈骨葆口服制劑前應詳細了解患者疾病史及用藥史,避免同時使用其他可導致肝損傷的藥品,對有肝病史或肝生化指標異常的患者,應避免使用仙靈骨葆口服制劑。

“患者用藥期間應定期監測肝生化指標,若出現肝生化指標異常或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厭油、惡心、上腹脹痛、尿黃、目黃、皮膚黃染等可能與肝損傷有關的臨床表現時,應立即停藥並到醫院就診。”國家食藥監總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833

人類的視力在變短 專家稱近距離觀看電子屏幕對視力損傷大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電子產品變得與人類越來越親近,也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擔心他們的視力正在遭受傷害。

1月24日,Uninversity Complutense of Madrid(UCM)在波士頓宣布,新的研究表明屏幕癮可能會破壞智力。UCM的研究人員宣布的內容顯示,LED燈,包括由數字屏幕發出光源,可能會永久損害眼睛,導致視網膜損傷和視力減退。

對於這個研究結果,國家眼科診斷與治療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同仁醫院醫生甄毅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近距離觀看電子屏幕或看書對兒童視力損傷極大,近距離用眼會導致孩子眼球快速增長,直接形成近視。但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現實是,隨著工業的發展,人的視力一直在變短,看手機比看書還近。藍光雖然有害,而手機的藍光是否對視力有傷害,目前尚無科學依據來證明。”

作為三基色的藍光,大劑量直接照射眼底,其傷害在科學上已得到求證,但是包括手機在內的數字屏幕發出的藍光,它的危害尚未得到科學確認。為了避開藍光,市場上出現了藍光眼鏡,手機也推出了各種濾藍光功能。但事實上,只要用眼過度都會帶來視力的下降。

“現在很多手機廠商都在從色溫、亮度上做一些調整,雖然沒有證據說藍光直接對眼睛有傷害,但是防護是可以做的,至少可以讓眼睛減少疲勞。”甄毅表示。

“手機光源對眼睛無傷害,但看得時間長了,會引起疲勞,要休息一會,就像看書一樣,字體要選大一點的,容易分辨。”複旦大學光科學與工程系陳良堯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手機的亮度不高,對人眼有無傷害,這要做實驗,在什麽波長和強度下的光,對人眼的哪部分組織有傷害,籠統說藍光不是很確切。手機、電腦以及電視屏都采用類似的光源,但手機字較小,用眼時間長,會比較累。”

近年來,近視的患病率在世界範圍內不斷上升。在美國,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近視患病率由25%上升到了36%左右。在東亞地區特別是新加坡、中國(臺灣、廣州等地),近視患病率上升的趨勢更為明顯。中國大陸上世紀六十年代青少年近視患病率約為40%,如今這一數據在15歲青少年中已達到了80%以上。有研究估計,到2050年,全球範圍內的近視累計人數將達47億。

2010年,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國民體質監測公報》顯示,中國小學生近視患病率為31.67%,初中生為58.07%,高中生為76.02%。到2016年,教育部“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顯示,中國小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達到48.71%,初中生達到76.36%,高中生達到87.28%。

“近距離工作包括近距離閱讀、書寫等,有研究認為每天兩小時以上的近距離工作會增加近視發病風險,但不同研究對近距離工作的影響爭議較大,目前尚無統一結論。” 眼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山醫院眼科中心副主任何明光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眼睛是一個可以變焦的器官,如果長期保持近距離,過度疲勞,就會出現近視。”甄毅表示。

2017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了《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使用手機、電視上網網民規模保持持續增長,臺式電腦、筆記本上網網民比例則呈下降態勢。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95.1%,較2015年底提升了5%,使用臺式機、筆記本電腦上網的比例分別為60.1%、36.8%,較2015年底均有所下降。

“在古代,人類幾乎沒有多少時間近距離用眼,當進入工業時代,人類學習任務加重後,近距離用眼負荷變大。”甄毅表示。

甄毅介紹,由於目前電子產品盛行,孩子上學時間更早,近距離接觸屏幕機會更多,導致目前6歲的孩子便開始出現100-200度近視。按照目前發展態勢來看,一個200度近視的6歲兒童在進行完將近16年的學習生涯後,正常情況會在6歲度數的基礎上再上升300度左右。

“高於600度就屬於高度近視,科學表明,高度近視發生視網膜脫離、青光眼的幾率更大,白內障的發病時間也會更早,且對於眼睛的黃斑區危害最大,所以兒童科學用眼任重道遠,尤其是電子屏幕的科學使用,直接影響到兒童未來的雙眼健康。”甄毅表示。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提到,目前中國網民規模達7.31億,新增網民年齡呈現兩極化趨勢,19歲以下、40歲以上人群占比分別為45.8%和40.5%,互聯網向低齡、高齡人群滲透明顯。網民中學生群體規模最大,截至2016年12月,學生群體占比25%。

在何明光看來,近距離長時間閱讀是導致視力下降的一個環境因素,近視的成因除此之外還受遺傳因素影響。目前有科學證據支持的近視危險因素主要有父母近視、近距離工作時間增加和戶外活動時間減少。研究認為,父母近視將增加子女患病的風險,且父母近視的程度越深,子女患病的比例越高。

“戶外活動時間是當前科學界發現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進行了為期三年的大型隊列研究證實,在學齡兒童中,每天額外增加40分鐘的戶外活動時間可減少近視患病率約9個百分點。因此,增加戶外活動時間是減少近視發病的有效手段。”何明光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1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