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完善創新驅動發展體制機制,加快新動能成長和傳統動能提升,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試點政策將加快推廣到全國,同時再建設一批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高新區。《關於2016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繼3月30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後再一次確認了這一消息。
《意見》稱,將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聚焦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面臨的突出問題,著力從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促進科技與經濟融合、激發創新者動力和活力、深化開放創新等方面進行改革探索,在知識產權、科研院所、人才流動等方面取得試點突破,形成一批可複制、可推廣的改革經驗。
7年改革路
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建設,迄今已有7年,7年之中陸續有14個區域獲批。
2009年3月,北京中關村成為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此後武漢東湖、上海張江、深圳、江蘇蘇南、天津、湖南長株潭、成都高新區、西安高新區、杭州和珠三角陸續獲批。
最新的是在3月30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確認新設為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河南鄭洛新、山東半島、遼寧沈大。由此,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成員擴容至14個。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科技發展和創新,是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設立的主要任務。7年間,各個示範區陸續推出了多項改革舉措。這些舉措,多集中在股權激勵、科技成果轉化、財稅政策、科技與金融結合等領域,以構建適應自主創新的新體制、新機制。
比如,為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各地都推出了股權激勵試點。北京中關村對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實施期權、技術入股、股權獎勵、分紅權等多種形式的激勵。
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在2011年獲批為第三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在獲批當年,就啟動了股權激勵試點,2013年又進一步放寬了參與試點的企業條件。2011年起,小張江還設立了代持股專項資金,為資金缺乏的激勵對象提供部分資金墊付和股權代持服務。
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俗稱的“大張江”,包括“一區二十二園”,面積達531平方公里,核心園就是張江高科技園區,也就是俗稱的“小張江”。
目前,部分改革舉措已經陸續推廣到了全國。比如,中關村的科研項目經費管理改革、非上市中小企業通過股份轉讓代辦系統進行股權融資、擴大稅前加計扣除的研發費用範圍、股權和分紅激勵、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等政策。
其中,中關村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進入代辦股份系統進行轉讓試點,也就是俗稱的新三板,現在已經是全國性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權交易平臺。
打開創新局面
借助於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各地的科技創新也取得了明顯的成績。
中關村示範區2016年園區工作會上稱,初步核算,2015年中關村示範區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總收入4.07萬億元,同比增長12.8%;實現增加值5557.4億元,同比增長12.2%,對北京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6.8%。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收入占比71.6%,高精尖經濟結構加快形成。
2015年截至10月,張江示範區總收入2.9萬億元,同比增長10.4%;凈利潤1514.39億元,同比增長5.8%;實繳稅收1297.41億元,同比增長7.4%。預計2015年全年總收入3.5萬億元,凈利潤1850億元,稅收1560億元。
改革越深入,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也越多。
在3月30日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即稱,要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很重要的是要有一些地方先行先試。首先要在點上取得突破,逐步推廣複制到面上。
很顯然,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將承擔重要的先行先試功能。
圍繞改革如何實現點面結合,李克強舉例談了3個問題,一是科技人員期權兌現問題,怎麽更加充分地調動創新主體的積極性,步子要邁得再大一點,要有突破;二是部屬院校和科研院所創新自主權問題,如何賦予部屬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大自主權,鼓勵與地方協同創新;三是科研經費管理機制問題,怎麽給創新主體更多自主權?
而這些問題,都需要在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在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中尋找到解決方案。
今年全國兩會上,上海大學校長金東寒就稱,目前企業的創新主體意識在很大程度上還沒有真正確立,普遍存在創新投入不足、創新管理能力弱的問題,在與高校合作時對教授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要求,希望教授的成果馬上就能夠批量生產。
從高校方面看,問題更加複雜,很多教授認為承接企業的項目不如承接政府或自然科學基金委的項目檔次高。其次,高校的考核體系也存在一些問題。對成果的管理不夠系統,尤其缺少完善的知識管理系統。
李克強說,新一輪產業革命正在發生,一定要下大決心有更大突破。搞科技,關鍵在人。只有把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才能真正形成創新局面。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