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能源、高收益債、新興市場貨幣上演大暴走,資產價格波動劇烈,年初,金融市場也波動異常,歐洲幾家銀行股還破底,未來會脫序演出嗎? 回顧二0一五年,能源、高收益公司債、新興市場貨幣這三個資產類別,陸續上演了大暴定的戲碼,資產價格出現異常的激烈波動,令人看了膽戰心驚。如今,金融業似乎也有步上後塵的跡象。 以今年二月十一日的全球股災而言,摔得最慘的就是歐洲金融股,連國際貨幣基金都表示擔心,認為歐洲金融股若維持孱弱,可能影響整體經濟的復甦力道。 雖然目前的可能性還不大,但如果金融業真的如上述三類資產一般,資產價格發生脫序演出,那麼,對實質經濟和全球金融市場所帶來的衝擊,恐怕會比先前的情況更加惡化。 所謂「脫序」(unhinged),是指某個資產類別的基本面支撐點崩解,導致市場一有風吹草動,資產價格便過度反映。脫序現象持續越久,越會降低市場投資意願;而越少人投資,少數資金對價格的影響力增加,則資產價格波動的幅度自然越大。 在此情況下,就連資產類別裡的優等生也無法倖免,於是,更增加了這個資產類別出現大震盪的風險。 隱憂?黑天鵝干擾過度反映加大波動幅度 能源市場(尤其是石油)、企業垃圾債(即所謂的高收益債)、新興國家的外匯市場,去年就是落得這般田地,價格總是對消息面過度反映,市場一片腥風血雨,而且直王今日,情況還沒有穩定下來。 現在,烏雲籠罩到金融業,多天來金融股股價波動出現異常,大漲大跌,股價走勢呈現下滑。這主要是受到三個因素影響,以下現象都會形成惡性循環,加深負面效應。 首先,在低利率環境(包括歐洲與日本的負利率)之下,這些成熟經濟體的債券殖利率曲線逐漸呈水平態勢(編按:代表長期債券的利率與短期債券利率差距縮小,意味市場看衰經濟前景),銀行業者基本的借貸能力降低,使得業者維持穩健獲利的能力越來越弱化。 第二,經濟成長腳步持續緩慢,同時商品價格又大幅跌落,衝擊到銀行業者的貸款品質,業者手中的壞帳比率可能快速向上攀升,進而影響獲利及市場對銀行業未來的信心。 第三,監管單位持續釋出這樣的訊息:政府過去的救市方案,引發極高爭議(編按:如搶救「大到不能倒」的銀行),投資人必須了解,未來政府不會再當它們的靠山。影響所及,股、債兩市人心惶惶,市場稍有動靜,就可能撤離資金。 跡象!銀行股慘跌歐洲金融機構受創最深 這三個因素在歐洲尤其明顯,當地金融機構的受創程度,也比其他地區高出許多。此外,在歐洲央行的極力推動下,歐洲的銀行業者體質雖然已經漸有改善,但在幾個方面還是落後美國同業,例如:增加資金緩衝、改善旗下資產、提高資訊透明化的意願。 二月初,法國、德國、瑞士有幾家銀行的股價慘跌,寫下數十年來新低紀錄。部分銀行高階主管不得不站出來向市場喊話,強調銀行的財務狀況無虞,甚至還有一名政府官員出面幫腔。有一家銀行則有實際動作,祭出買回自家債券計畫,提振債券價格。 然而,相較於能源、高收債、新興市場外匯三類資產類別,銀行業目前的基本面大致還算穩健;但隨著波動性越來越大,未來幾周會有何走向,仍然需要密切觀察。所幸,目前狀況和二00八到0九年重挫全球經濟的金融海嘯相比,還是小巫見大巫。 免驚!基本面穩健不致上演金融海嘯戲碼 但無論如何,金融業倘若真的進一步脫序演出,資金流入企業與家庭的速度將減緩,而國際貿易融資的成本會提高,且取得資金更加不容易。此外,證券商調整庫存的意願可能進一步降低,讓希望調整投資組合的投資人無計可施。 整體而言,銀行業者當前的困境雖然不小,但還算是在能夠控制的範圍內。一旦情勢急轉直下,對於成長牛步的全球經濟恐怕是嚴重打擊,而對今年開春以來,表現飄搖的金融市場,亦是一大利空。如此風險,此刻的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實在承擔不起。 金融業倘若進一步脫序演出,資金流入企業與家庭的速度將減緩,國際貿易融資的成本將會提高。 譯者·連育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