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悟空傳》:每個人都曾是那摘不下金箍的孫悟空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5916

彭於晏在《悟空傳》中飾演孫悟空。電影版的《悟空傳》沒有唐僧,但在原著中,唐僧顯得比悟空更有反叛精神。(劇組供圖/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7月13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天庭,就是一家控制命運的大公司 十七年後的<悟空傳>》)

今何在覺得四大名著都是悲劇:“《三國演義》到最後,所有的英雄都沒有了;《水滸傳》的結局是招安。《西遊記》也是一個特別悲的悲劇,就是虛無。成佛以後,英雄也沒有了。”

“孫悟空直躍起來,一棒打在唐僧頭上,頓時鮮血飛濺,唐僧倒了下去……”

2000年,唐僧被孫悟空打死了,死在網絡小說《悟空傳》的開頭。

這樣改編《西遊記》,四百多年來幾乎是第一次。《悟空傳》迅速走紅,被網友稱為“網絡第一書”。

在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里,孫悟空有兩種狀態。“就像一個人的少年時期和成年時期,”《悟空傳》作者今何在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取經前是一只野猴子,看見誰不服,就上去跟他鬥;戴上金箍以後,他已經知道怎麽和這個世界和諧相處了,打不過的時候,直接找對手的神仙主人。”

今何在的《悟空傳》,寫的是第三種狀態——孫悟空“中年造反”。取經路上,孫悟空精神分裂,分化出一個邪惡分身。分身趁孫悟空不備,棒殺了唐僧。孫悟空找閻王為唐僧還魂,分身打傷閻王;小白龍回龍宮為唐僧借定顏珠,分身又殺死龍王……走投無路的孫悟空上天庭請罪,這時,分身用金箍棒捅破天穹,天火從破洞流淌下來,燃著了天際。

天庭決戰,孫悟空殺死了分身,也殺死了自己,取經工程覆滅。孫悟空的屍體落入熊熊天火,燒了七天七夜,剩下一塊燒焦的石頭和一根燒斷的金箍。“他寧願死,也不肯輸。”如來拿著那根斷金箍沈吟,“他終於還是逃出了我的手掌。”石頭飛落花果山,大雨過後,焦土上開出花來。

2017年7月,號稱“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影《悟空傳》上映,今何在擔任編劇。然而,上述情節全都沒有出現在電影里。“要那麽做的話,就變成文藝片。”今何在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我覺得拍文藝片是特別任性的行為,文藝片的觀眾特別少,大家可能會打高分,但是收不回成本。”

電影版《悟空傳》,實質上拍的是大鬧天宮。沒有精分,沒有自我矛盾,彭於晏飾演的孫悟空“特別純粹”地打架,他打巨靈、鬥天蓬、戰楊戩,手中的金箍棒如同一條揮舞的熔巖,所到之處,電光火石、金崩玉碎。今何在覺得這樣拍才“尊重市場規律”,“是大家所有人都能夠看的、老少皆宜的片子”。

“我寫《悟空傳》的時候,不在乎書能不能賣出去,不在乎別人怎麽看,那個時候是任性的,”40歲的今何在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但是現在做一部電影,不是你自己投錢,你不能想拍成什麽樣就什麽樣。”

原來《西遊記》這麽恐怖

大制作的西遊電影,導演大多來自香港,《悟空傳》的導演郭子健也不例外。

郭子健曾與周星馳聯合執導電影《西遊 降魔篇》。片中,黃渤飾演的孫悟空矮小醜陋、邪惡暴躁,完全顛覆了1986年央視電視劇版《西遊記》的孫悟空形象(六小齡童飾)。

“我小時候沒看過這個電視劇,”郭子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香港是很後來才放的,而且是在一個不太有人看的電視臺(ATV)。我特別喜歡看這個臺的電視劇,所以才知道。”1986版《西遊記》登陸香港為時太晚,郭子健對這部劇最深的印象是“很low的特技”。

1980年代,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動畫片《大鬧天宮》在香港重映,孫悟空和天兵天將都講粵語,這是郭子健第一次知道《西遊記》。“很小的年紀我就覺得超級厲害,回到家每一天都畫孫悟空。”其實當時郭子健認識很多超級英雄:美國的超人、蝙蝠俠、蜘蛛俠,日本的鹹蛋超人、奧特曼……但是孫悟空在他心目中排名第一,“我們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都很喜歡罵我們像’馬騮’(粵語‘猴子’)一樣,所以我們特別能夠投入進孫悟空的形象。我們是‘馬騮’,我們是猴子,所以我們就是孫悟空,我們天不怕地不怕,爸爸媽媽是神仙,老師是神仙,神仙我們都不怕。”

郭子健開始追各種奇思妙想的西遊作品。“其實小時候看這些,我們就認孫悟空,是不是《西遊記》的故事沒關系。”日本動畫片《太空西遊記》對他和同齡人影響深刻。片中的唐僧是個女人,這個設定延續到了本木雅弘、香取慎吾等版本的日劇西遊記。“日本人特別喜歡這樣改,女唐僧跟孫悟空之間有一些很微妙的感情。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接受了。”郭子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1995年,周星馳主演的電影《大話西遊》在香港上映,“評價非常慘”,就連30歲左右的年輕觀眾都無法接受。“第一是罵劇情非常分裂:前面花了半個小時去說蜘蛛精,後來沒關系了;又說白骨精,白骨精原來也沒關系,到後面說了一個原創人物紫霞出來。前面是亂七八糟沒有故事性的鬧劇、喜劇,後面突然間變成了愛情故事。把孫悟空所有對宿命的理解放到愛情上,那個時候的成年人完全不能接受,罵到祖宗十八代。”郭子健回憶,當時只有像他這樣接受過日漫洗禮的孩子,才會覺得這電影挺好玩的。

1990年代《黃飛鴻》系列電影問世,導演徐克也曾被香港觀眾罵得很慘。“‘找李連傑來演黃飛鴻,你是不是傻了,是不是神經病?’人們心中經典的黃飛鴻,是關德興演的一個老人家,民國初年的、短頭發的,沒可能是清末的人,根本完全錯了。”郭子健回憶,“但是我們年輕人很接受。”

2000年左右,北大推出《大話西遊》專題研究。“那個時候香港人嚇呆了,這麽一個垃圾電影為什麽會成為一個專題去研究的事情?”郭子健說,“內地火起來,加上我們這些年輕觀眾長大了,香港觀眾才重新去認識這個東西。”

2011年,郭子健獲得了拍《西遊 降魔篇》的機會。“第一個想法就是要把它拍成恐怖片。”郭子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來自他對《西遊記》原著的感受。郭子健十三歲學古文時開始讀《西遊記》原著。“真的看明白了,才知道原來《西遊記》這麽恐怖、這麽血腥。”郭子健對南方周末記者舉例,“孫悟空從五指山出來以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殺了一頭老虎,把它的皮扒出來變成自己的衣服;三打白骨精的時候,他一棒就把女孩打到頭都爆開;去到女兒國,豬八戒被那些女人把身體切開,半個身子在爬。原來不是給小孩看的童話。”

電影《悟空傳》的導演郭子健(右)、編劇今何在(中)、主題曲作者趙英俊(左),都有很深的西遊情結。(劇組供圖/圖)

只要還是凡人,你就摘不下金箍

郭子健美術中專畢業後,進了一家很小的公司做平面設計,每天替超市畫“大減價”圖案。“我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我們改變不了,也知道現實是很殘酷的,”郭子健說。他就像孫悟空,馴服地護送唐僧取經,打妖怪給自己積“功德分”,以期早日“修成正果”。

“但是我也會跟自己說,我肯定可以走下去,可以改變這種命運。”就像《悟空傳》里孫悟空的分身,郭子健每天利用業余時間看大量電影。25歲時,他裸辭了工作,報名參加香港導演學會的業余電影班。“當時我沒有工資、沒有背景,甚至不知道膠卷式電影是一秒24格。我進電影圈時香港經濟很差,電影產量下降得很厲害,很多長輩跟我說不要浪費青春,但我給自己立下一個理想,進去我就要當導演。”

郭子健從場工做起,2007年終於拍出電影處女作《野良犬》,2010年,他導演的《打擂臺》獲得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片中老拳師羅新(泰迪·羅賓飾)的經典臺詞也是郭子健內心的寫照:“不打,就不會輸,要打,就一定要贏!”影片最後,羅新的徒弟(陳小龍飾)在比武中連續被年輕的對手擊倒,但是他一次次爬起來,決不認輸,對手最終默然離開。

周星馳正是看到《打擂臺》,才邀請郭子健合作執導了《西遊 降魔篇》。“我到現在還完全沒有感受到自己有過成功,我還是覺得自己好像在掙紮、在拼命地去做一個從第一天就想做的事情。”郭子健說。

今何在的人生軌跡恰恰相反,他在24歲就迎來了“成功”。

那是2001年,今何在還叫曾雨,本科畢業後在江西老家的電信局做網絡管理員,過著“很安逸”的生活。曾雨閑來上網寫小說,筆名“今何在”取自《滕王閣序》的最後一句:“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26歲的王勃曾因《滕王閣序》名噪天下,24歲的今何則因《悟空傳》成名。

成名後,粉絲稱今何在為“猴子”,他的微信至今使用這個昵稱。“金箍是無處不在的,我以前在電信上班,大家覺得這很安逸,但是它又把你鎖定,好像你這一輩子就會做這件事情,它就是你的金箍,”今何在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寫完這本書以後,你不用戴這個金箍了,好像更自由了,不缺錢了,不需要工作了,但是你會戴上另外一個金箍,有更多的人給你希望,希望你寫出更好的東西來。”

《悟空傳》出版時,出版商打出了“西遊三部曲”第一部的名號。十多年後,今何在寫出了《西遊日記》,反響平平。他沒打算再寫第三部。成名後,今何在很快受邀給王家衛做電影編劇,後來又與周星馳合作寫電影小說《西遊 降魔篇》,然而他至今最有影響力的作品,仍然是24歲時寫的《悟空傳》。

“那是你最年輕的時候,最無拘無束的時候,最不在乎別人看法的時候,反而容易出好東西。到後來你壓力越來越大,特別認真要把這個東西當成一個作品來寫的時候,你會受到拘束。”今何在又談到了金箍的隱喻,“這個金箍戴上以後,是無形的,只要你還是一個世俗的凡人,你就摘不了這個金箍。”

這樣的宿命,多少也像今何在對《西遊記》的理解。他覺得和其他三大名著一樣,《西遊記》也是一個悲劇:“《三國演義》最後,所有的英雄都沒有了;《水滸傳》的結局是招安。《西遊記》也是一個特別悲的悲劇,就是虛無。成佛以後,英雄也沒有了。”

你把佛當成什麽?一個貪官嗎?

電影里沒有出現如來、觀音等“諸佛”,管理天界的是虛構人物上聖天尊,她每天對著一個巨大的佛頭請示匯報,佛頭從不回應,這是她的“領導”——“上蒼”。

這一靈感來自文學作品中的“老大哥”形象。“就好像大公司里面最上面的一個大老板,你可能沒有見過他,只知道他叫曹總。但每個部門每件事都在他掌控之中。”郭子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郭子健設想的天庭,就是一家控制命運的大公司,這里不雇用大小神仙施法,而是生產風雷雨電。“風雷雨電本來就是原始時代控制我們命運的東西,你多努力也好,來一場洪水你什麽都沒有;你跟你最愛的人在一起,可能因為一場地震就生死相隔。”電影里的天庭不是瓊樓玉宇、雲遮霧繞,而是充滿大工廠的機械感,“神仙去控制命運的時候,手里發一道電光,那是很小孩的想法。現代天庭,它應該像一個工廠,做一些雲做一些雨,然後讓你們人世間的命運變動。”

給電影《悟空傳》寫歌的時候,音樂人趙英俊把小說里的一句話用作副歌的歌詞:“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諸佛,都煙消雲散!”

趙英俊自稱“這輩子讀完的書不超過十本”,但《悟空傳》是其中之一。他讀過最長的書是漫畫《龍珠》,也是一個關於悟空的故事。第一次讀《悟空傳》的時候,趙英俊就被封面上的這句話吸引,心想:“真棒!這就是孫悟空嘛!”又想:“早早晚晚得有人把它寫成歌。”

在原著《悟空傳》里,這句豪氣萬丈的話其實是唐僧說的。但電影里根本沒出現唐僧。今何在覺得,許多人並沒有真正理解這句副歌歌詞。

“它並不是簡單地說要‘戰勝一切’,因為它不是悟空說的話,而是唐僧說的話。唐僧前世就是個佛,當他說要諸佛煙消雲散的時候,他想的當然不是打倒如來,而是打破你們腦袋里的傳統。”今何在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這是禪宗的思想:如果一個人總去拜佛,求佛給他保佑,那這個人是不懂佛的,他把佛當成什麽,當成一個貪官嗎?真正懂佛的人,其實覺得佛本身這種偶像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佛是可以打碎的。你需要建立自己的東西。”

一些原著讀者認為,《悟空傳》的唐僧比孫悟空更有反叛精神。“他們的反抗是不一樣的,比如中世紀,你敢說地球是繞著太陽走的,就會被燒死,悟空可能就是‘誰敢來燒死我,我就跟誰鬥’。而唐僧是:我要去推翻這個理論,我要去證明,用科學告訴你,這個才是正確的。”今何在說,“《悟空傳》歌頌的不是最有力量的人,孫悟空和唐僧都不是能夠戰勝一切的,他們只是敢去懷疑,敢去戰鬥的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585

《悟空傳》:每個人都曾是那摘不下金箍的孫悟空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5916

彭於晏在《悟空傳》中飾演孫悟空。電影版的《悟空傳》沒有唐僧,但在原著中,唐僧顯得比悟空更有反叛精神。(劇組供圖/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7月13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天庭,就是一家控制命運的大公司 十七年後的<悟空傳>》)

今何在覺得四大名著都是悲劇:“《三國演義》到最後,所有的英雄都沒有了;《水滸傳》的結局是招安。《西遊記》也是一個特別悲的悲劇,就是虛無。成佛以後,英雄也沒有了。”

“孫悟空直躍起來,一棒打在唐僧頭上,頓時鮮血飛濺,唐僧倒了下去……”

2000年,唐僧被孫悟空打死了,死在網絡小說《悟空傳》的開頭。

這樣改編《西遊記》,四百多年來幾乎是第一次。《悟空傳》迅速走紅,被網友稱為“網絡第一書”。

在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里,孫悟空有兩種狀態。“就像一個人的少年時期和成年時期,”《悟空傳》作者今何在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取經前是一只野猴子,看見誰不服,就上去跟他鬥;戴上金箍以後,他已經知道怎麽和這個世界和諧相處了,打不過的時候,直接找對手的神仙主人。”

今何在的《悟空傳》,寫的是第三種狀態——孫悟空“中年造反”。取經路上,孫悟空精神分裂,分化出一個邪惡分身。分身趁孫悟空不備,棒殺了唐僧。孫悟空找閻王為唐僧還魂,分身打傷閻王;小白龍回龍宮為唐僧借定顏珠,分身又殺死龍王……走投無路的孫悟空上天庭請罪,這時,分身用金箍棒捅破天穹,天火從破洞流淌下來,燃著了天際。

天庭決戰,孫悟空殺死了分身,也殺死了自己,取經工程覆滅。孫悟空的屍體落入熊熊天火,燒了七天七夜,剩下一塊燒焦的石頭和一根燒斷的金箍。“他寧願死,也不肯輸。”如來拿著那根斷金箍沈吟,“他終於還是逃出了我的手掌。”石頭飛落花果山,大雨過後,焦土上開出花來。

2017年7月,號稱“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影《悟空傳》上映,今何在擔任編劇。然而,上述情節全都沒有出現在電影里。“要那麽做的話,就變成文藝片。”今何在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我覺得拍文藝片是特別任性的行為,文藝片的觀眾特別少,大家可能會打高分,但是收不回成本。”

電影版《悟空傳》,實質上拍的是大鬧天宮。沒有精分,沒有自我矛盾,彭於晏飾演的孫悟空“特別純粹”地打架,他打巨靈、鬥天蓬、戰楊戩,手中的金箍棒如同一條揮舞的熔巖,所到之處,電光火石、金崩玉碎。今何在覺得這樣拍才“尊重市場規律”,“是大家所有人都能夠看的、老少皆宜的片子”。

“我寫《悟空傳》的時候,不在乎書能不能賣出去,不在乎別人怎麽看,那個時候是任性的,”40歲的今何在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但是現在做一部電影,不是你自己投錢,你不能想拍成什麽樣就什麽樣。”

原來《西遊記》這麽恐怖

大制作的西遊電影,導演大多來自香港,《悟空傳》的導演郭子健也不例外。

郭子健曾與周星馳聯合執導電影《西遊 降魔篇》。片中,黃渤飾演的孫悟空矮小醜陋、邪惡暴躁,完全顛覆了1986年央視電視劇版《西遊記》的孫悟空形象(六小齡童飾)。

“我小時候沒看過這個電視劇,”郭子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香港是很後來才放的,而且是在一個不太有人看的電視臺(ATV)。我特別喜歡看這個臺的電視劇,所以才知道。”1986版《西遊記》登陸香港為時太晚,郭子健對這部劇最深的印象是“很low的特技”。

1980年代,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動畫片《大鬧天宮》在香港重映,孫悟空和天兵天將都講粵語,這是郭子健第一次知道《西遊記》。“很小的年紀我就覺得超級厲害,回到家每一天都畫孫悟空。”其實當時郭子健認識很多超級英雄:美國的超人、蝙蝠俠、蜘蛛俠,日本的鹹蛋超人、奧特曼……但是孫悟空在他心目中排名第一,“我們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都很喜歡罵我們像’馬騮’(粵語‘猴子’)一樣,所以我們特別能夠投入進孫悟空的形象。我們是‘馬騮’,我們是猴子,所以我們就是孫悟空,我們天不怕地不怕,爸爸媽媽是神仙,老師是神仙,神仙我們都不怕。”

郭子健開始追各種奇思妙想的西遊作品。“其實小時候看這些,我們就認孫悟空,是不是《西遊記》的故事沒關系。”日本動畫片《太空西遊記》對他和同齡人影響深刻。片中的唐僧是個女人,這個設定延續到了本木雅弘、香取慎吾等版本的日劇西遊記。“日本人特別喜歡這樣改,女唐僧跟孫悟空之間有一些很微妙的感情。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接受了。”郭子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1995年,周星馳主演的電影《大話西遊》在香港上映,“評價非常慘”,就連30歲左右的年輕觀眾都無法接受。“第一是罵劇情非常分裂:前面花了半個小時去說蜘蛛精,後來沒關系了;又說白骨精,白骨精原來也沒關系,到後面說了一個原創人物紫霞出來。前面是亂七八糟沒有故事性的鬧劇、喜劇,後面突然間變成了愛情故事。把孫悟空所有對宿命的理解放到愛情上,那個時候的成年人完全不能接受,罵到祖宗十八代。”郭子健回憶,當時只有像他這樣接受過日漫洗禮的孩子,才會覺得這電影挺好玩的。

1990年代《黃飛鴻》系列電影問世,導演徐克也曾被香港觀眾罵得很慘。“‘找李連傑來演黃飛鴻,你是不是傻了,是不是神經病?’人們心中經典的黃飛鴻,是關德興演的一個老人家,民國初年的、短頭發的,沒可能是清末的人,根本完全錯了。”郭子健回憶,“但是我們年輕人很接受。”

2000年左右,北大推出《大話西遊》專題研究。“那個時候香港人嚇呆了,這麽一個垃圾電影為什麽會成為一個專題去研究的事情?”郭子健說,“內地火起來,加上我們這些年輕觀眾長大了,香港觀眾才重新去認識這個東西。”

2011年,郭子健獲得了拍《西遊 降魔篇》的機會。“第一個想法就是要把它拍成恐怖片。”郭子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來自他對《西遊記》原著的感受。郭子健十三歲學古文時開始讀《西遊記》原著。“真的看明白了,才知道原來《西遊記》這麽恐怖、這麽血腥。”郭子健對南方周末記者舉例,“孫悟空從五指山出來以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殺了一頭老虎,把它的皮扒出來變成自己的衣服;三打白骨精的時候,他一棒就把女孩打到頭都爆開;去到女兒國,豬八戒被那些女人把身體切開,半個身子在爬。原來不是給小孩看的童話。”

電影《悟空傳》的導演郭子健(右)、編劇今何在(中)、主題曲作者趙英俊(左),都有很深的西遊情結。(劇組供圖/圖)

只要還是凡人,你就摘不下金箍

郭子健美術中專畢業後,進了一家很小的公司做平面設計,每天替超市畫“大減價”圖案。“我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我們改變不了,也知道現實是很殘酷的,”郭子健說。他就像孫悟空,馴服地護送唐僧取經,打妖怪給自己積“功德分”,以期早日“修成正果”。

“但是我也會跟自己說,我肯定可以走下去,可以改變這種命運。”就像《悟空傳》里孫悟空的分身,郭子健每天利用業余時間看大量電影。25歲時,他裸辭了工作,報名參加香港導演學會的業余電影班。“當時我沒有工資、沒有背景,甚至不知道膠卷式電影是一秒24格。我進電影圈時香港經濟很差,電影產量下降得很厲害,很多長輩跟我說不要浪費青春,但我給自己立下一個理想,進去我就要當導演。”

郭子健從場工做起,2007年終於拍出電影處女作《野良犬》,2010年,他導演的《打擂臺》獲得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片中老拳師羅新(泰迪·羅賓飾)的經典臺詞也是郭子健內心的寫照:“不打,就不會輸,要打,就一定要贏!”影片最後,羅新的徒弟(陳小龍飾)在比武中連續被年輕的對手擊倒,但是他一次次爬起來,決不認輸,對手最終默然離開。

周星馳正是看到《打擂臺》,才邀請郭子健合作執導了《西遊 降魔篇》。“我到現在還完全沒有感受到自己有過成功,我還是覺得自己好像在掙紮、在拼命地去做一個從第一天就想做的事情。”郭子健說。

今何在的人生軌跡恰恰相反,他在24歲就迎來了“成功”。

那是2001年,今何在還叫曾雨,本科畢業後在江西老家的電信局做網絡管理員,過著“很安逸”的生活。曾雨閑來上網寫小說,筆名“今何在”取自《滕王閣序》的最後一句:“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26歲的王勃曾因《滕王閣序》名噪天下,24歲的今何則因《悟空傳》成名。

成名後,粉絲稱今何在為“猴子”,他的微信至今使用這個昵稱。“金箍是無處不在的,我以前在電信上班,大家覺得這很安逸,但是它又把你鎖定,好像你這一輩子就會做這件事情,它就是你的金箍,”今何在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寫完這本書以後,你不用戴這個金箍了,好像更自由了,不缺錢了,不需要工作了,但是你會戴上另外一個金箍,有更多的人給你希望,希望你寫出更好的東西來。”

《悟空傳》出版時,出版商打出了“西遊三部曲”第一部的名號。十多年後,今何在寫出了《西遊日記》,反響平平。他沒打算再寫第三部。成名後,今何在很快受邀給王家衛做電影編劇,後來又與周星馳合作寫電影小說《西遊 降魔篇》,然而他至今最有影響力的作品,仍然是24歲時寫的《悟空傳》。

“那是你最年輕的時候,最無拘無束的時候,最不在乎別人看法的時候,反而容易出好東西。到後來你壓力越來越大,特別認真要把這個東西當成一個作品來寫的時候,你會受到拘束。”今何在又談到了金箍的隱喻,“這個金箍戴上以後,是無形的,只要你還是一個世俗的凡人,你就摘不了這個金箍。”

這樣的宿命,多少也像今何在對《西遊記》的理解。他覺得和其他三大名著一樣,《西遊記》也是一個悲劇:“《三國演義》最後,所有的英雄都沒有了;《水滸傳》的結局是招安。《西遊記》也是一個特別悲的悲劇,就是虛無。成佛以後,英雄也沒有了。”

你把佛當成什麽?一個貪官嗎?

電影里沒有出現如來、觀音等“諸佛”,管理天界的是虛構人物上聖天尊,她每天對著一個巨大的佛頭請示匯報,佛頭從不回應,這是她的“領導”——“上蒼”。

這一靈感來自文學作品中的“老大哥”形象。“就好像大公司里面最上面的一個大老板,你可能沒有見過他,只知道他叫曹總。但每個部門每件事都在他掌控之中。”郭子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郭子健設想的天庭,就是一家控制命運的大公司,這里不雇用大小神仙施法,而是生產風雷雨電。“風雷雨電本來就是原始時代控制我們命運的東西,你多努力也好,來一場洪水你什麽都沒有;你跟你最愛的人在一起,可能因為一場地震就生死相隔。”電影里的天庭不是瓊樓玉宇、雲遮霧繞,而是充滿大工廠的機械感,“神仙去控制命運的時候,手里發一道電光,那是很小孩的想法。現代天庭,它應該像一個工廠,做一些雲做一些雨,然後讓你們人世間的命運變動。”

給電影《悟空傳》寫歌的時候,音樂人趙英俊把小說里的一句話用作副歌的歌詞:“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諸佛,都煙消雲散!”

趙英俊自稱“這輩子讀完的書不超過十本”,但《悟空傳》是其中之一。他讀過最長的書是漫畫《龍珠》,也是一個關於悟空的故事。第一次讀《悟空傳》的時候,趙英俊就被封面上的這句話吸引,心想:“真棒!這就是孫悟空嘛!”又想:“早早晚晚得有人把它寫成歌。”

在原著《悟空傳》里,這句豪氣萬丈的話其實是唐僧說的。但電影里根本沒出現唐僧。今何在覺得,許多人並沒有真正理解這句副歌歌詞。

“它並不是簡單地說要‘戰勝一切’,因為它不是悟空說的話,而是唐僧說的話。唐僧前世就是個佛,當他說要諸佛煙消雲散的時候,他想的當然不是打倒如來,而是打破你們腦袋里的傳統。”今何在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這是禪宗的思想:如果一個人總去拜佛,求佛給他保佑,那這個人是不懂佛的,他把佛當成什麽,當成一個貪官嗎?真正懂佛的人,其實覺得佛本身這種偶像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佛是可以打碎的。你需要建立自己的東西。”

一些原著讀者認為,《悟空傳》的唐僧比孫悟空更有反叛精神。“他們的反抗是不一樣的,比如中世紀,你敢說地球是繞著太陽走的,就會被燒死,悟空可能就是‘誰敢來燒死我,我就跟誰鬥’。而唐僧是:我要去推翻這個理論,我要去證明,用科學告訴你,這個才是正確的。”今何在說,“《悟空傳》歌頌的不是最有力量的人,孫悟空和唐僧都不是能夠戰勝一切的,他們只是敢去懷疑,敢去戰鬥的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5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