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原油反彈能否延續 俄羅斯是最大搖擺因素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48118.html

原油反彈能否延續 俄羅斯是最大搖擺因素

一財網 後歆桐 2016-02-04 17:32:00

受雙重因素提振,隔夜布倫特和WTI原油均大幅反彈,但反彈能否延續仍舊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其中俄羅斯更是原油價格最大的搖擺因素。

上周以來,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和俄羅斯可能召開會議協商聯合減產的傳聞不絕於耳,但隨後OPEC官員否認提出減產5%,以及本周公布的俄羅斯1月原油產量再次創歷史新高,使得市場對於聯合減產喪失信心。

2月3日,情況再次發生反轉,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重申,如果OPEC和非OPEC產油國有共識,其願意會談,使得減產協議的達成重燃希望。與此同時,美國制造業數據疲弱使得美元大跌。受此雙重因素提振,隔夜布倫特和WTI原油均大幅反彈,收高於35.04美元/桶和32.28美元/桶。但反彈能否延續仍舊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其中俄羅斯更是原油價格最大的搖擺因素。

減產預期、美元大跌提振原油價格

盡管本周三公布的EIA原油庫存顯示,美國1月29日當周EIA原油庫存再增近800萬桶至超過5億桶,創1930年來新高,但布倫特原油期貨和WTI原油期貨依舊分別逆勢上漲8%和7.1%,收於35.04美元/桶和32.28美元/桶,創下5個月來最大單日增幅。

“美元大跌,以及俄羅斯再次提出希望與OPEC會談的消息,令油價得到支撐。”興證期貨分析師劉佳利表示。

一方面,召開會議協商聯合減產重燃希望。據境外媒體報道,本周三,拉夫羅夫在訪問阿曼時,重申了與OPEC產油國進行談判以制定提振油價計劃的意願,他稱,如果OPEC成員國能夠達成舉行會議的共識,俄羅斯願意與OPEC主要產油國進行會談。

伊朗石油部通訊社Shana亦報道稱,委內瑞拉石油部長皮諾(Eulogio Del Pino)訪問伊朗時討論了油價問題,表示共有6個OPEC國家和2個非OPEC產油國同意召開緊急會議。6個OPEC國家為伊拉克、阿爾及利亞、尼日利亞、厄瓜多爾、伊朗和委內瑞拉;非OPEC國家包括俄羅斯和阿曼。

另一方面,美國1月ISM制造業活動指數從12月份的55.8%下降至53.5%,低於平均預期值為55.2%,放緩至2014年以來最慢。美元指數聞聲下跌,最終下跌1.7%收於97.18,創去年11月初以來最低,這也提振了以美元計價的原油價格。

事實上,近日市場的看空情緒已有所轉變。

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1月29日發布的周度報告顯示,截至1月26日當周,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原油及倫敦洲際交易所(ICE)WTI原油期貨與期權凈多頭共增加15717手,至68053手,為基金經理連續第二周增持原油凈多頭頭寸。原油總凈多倉升至了2015年6月以來最高水平。

花旗銀行昨日報告亦稱,雖然基本面仍然偏熊,但其認為目前油價已經觸底,預計2016年第四季度WTI油價將回複到55美元/桶。

俄羅斯是最大搖擺因素

“反彈的持續性還是有疑問的,不能過早判斷,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劉佳利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對於減產行為,我們始終認為難度是相當大的。因為從近幾日產油國的態度來看,他們對減產的要求,是要大家保持一致,通力協作一同減產。但OPEC一哥沙特一直以來都奉行捍衛市場份額的原則,其在2015年12月的原油產量為1008.8萬桶/天,仍處於歷史高位。OPEC現任第二大產油國伊拉克2015年12月的產量在430.9萬桶/天,略低於11月的434萬桶/天,但也是歷史最高產量,伊拉克石油部長曾表示,2016年將推進增加原油產量的計劃。OPEC前任第二大產油國伊朗,在金融制裁解除後,立刻下令全國油企加大原油產量和出口量,根據其初步油輪裝載計劃,2月份出口量總計將在144萬桶/天左右,1月將在150萬桶/天左右,這一出貨水平較其2015年的日均出口量增長逾20%,且創2014年2月以來最高水平。”

在加拿大皇家銀行(RBC)大宗商品全球主管Helima Croft看來,俄羅斯是2016年原油價格的最大搖擺因素。

他向本報記者表示,俄羅斯近來態度的確發生軟化,但(比起俄羅斯外長),最需要關註的兩個人物是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首席執行官Igor Sechin和俄羅斯總統普京本人。前者是普京的核心圈層成員,“我們相信俄羅斯和OPEC之間存在對話渠道。俄羅斯不斷惡化的經濟狀況迫使其在減產問題上態度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其2015年經濟收縮3.7%,全國範圍內出現抗議情況。”

“即使達成協議,俄羅斯和OPEC聯合減產的事實也具有不確定性,”他進一步指出,“1986年俄羅斯為了穩定原油價格和OPEC共同減產並減少了原油出口,但1998年那次,他們僅口頭承諾共同減產,但未真正實施。”

劉佳利亦表示,如果對過去20年俄羅斯與OPEC在原油減產方面的4次合作歷史加以考察,就能發現他們的合作充滿了由爭奪市場份額帶來的劍拔弩張的局面,“過去由於OPEC的施壓,俄羅斯確實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減產,但程度相當有限,而且持續時間不長。”

根據普氏能源資訊統計,最近的兩次產油國減產協議分別發生在2001年12月和2014年11月。

前一次在OPEC持續施壓以支撐油價的環境下,俄羅斯同意在2002年第一季度將出口量減少15萬桶/天,但EIA數據顯示,盡管作出了承諾,俄羅斯的原油日產量幾乎不變,該季度的產量為736萬桶/天。

2014年11月,隨著原油從6月中旬的115美元/桶跌至不足70美元/桶,俄羅斯和OPEC重啟會談,但俄羅斯在參與OPEC成員國和非OPEC國家的數輪會談後,並沒有達成任何協議。

編輯:林潔琛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9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