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為什麽大家信任奧斯卡?因為它有自己的品牌,人們相信它,數據機構也是如此。但數據機構需要自律。

放假了,我們還是迎來了羊年最後一次撕逼:今日頭條和艾瑞。

nritout

今日頭條指責艾瑞的一則報告嚴重不符合事實,並與艾瑞終止一切合作。在這份報告中,今日頭條日活躍用戶(DAU)這一考量移動App最關鍵的指標不到騰訊新聞二分之一,低於鳳凰網旗下的興趣類客戶端一點資訊,為967.99萬。而在TalkingData、TrustData、QuestMobile等機構的數據中,今日頭條DAU超過3千萬。正是因為這一巨大的出入讓今日頭條高管震怒,並公開投訴艾瑞、宣布與之終止合作,有意思的是,去年今日頭條還拿到了艾瑞頒發的一個獎項…

1454570609

在數據這件事情上,中國的數據機構與企業之間,或者企業與企業之間一直都處於這樣的狀態:一份報告出爐,某項指標第一、第二、第三之類的排序明確之後,企業要麽會質疑數據機構統計數據的方法、結果或者動機,要麽質疑競爭對手與數據機構『合作』進而導致數據不公平。

類似的爭議還發生在搜索、電商、地圖、視頻、音樂、輸入法、應用分發、外賣、電影票、機票諸多業務之中…如果一個領域沒有數據之爭,只有兩種可能:一是這個行業太小了,數據機構報告都不屑於出;二是這個行業差距太大了,你看過誰去跟微信或手Q爭社交老大嗎?

不過,行業差距大並不意味著不會有數據之爭,君不見搜索引擎領域,百度、搜狗和360的市場份額總是有『幾本賬』嗎?大家對自己的市場份額是否絕對壟斷,與老二、老三的差距,還是非常care的。

為什麽互聯網企業這麽在乎數據呢?運動員需要裁判。

數據證明自己的實力,這會影響到公司融資、股價,會影響到廣告主投放決策…就是說,數據事關利益。但一個公司,哪怕是大公司,自己站出來說有多少數據,總會有人來質疑你:每一次阿里巴巴雙十一結束後的數據總會有人說里面有多少是刷的,小米每一次公布手機銷量之後都會有人說里面有多少水分……這就需要『第三方中立、權威、專業』機構來證言了,所以就誕生了『第三方數據咨詢機構』這個商業模式。

為什麽數據機構與企業之間的糾紛一直不停歇呢?原因主要在這里:

第一,數據機構的結果如何得來的本身不夠透明。

說某家公司市場份額這麽多,使用時長這麽多,是如何得出結論的?如果是抽樣調查,樣本選擇是否科學;如果是自動化工具,覆蓋用戶是否足夠大,原始數據和數據統計過程是否有漏洞…這些都是企業可能會質疑的點,所以數據源來自哪里,如何統計的,方法論,都要足夠透明,經得起第四方、第五方的檢驗才有說服力。

第二,機構要數據與企業商業機密之間的矛盾。

第三方機構如果想要基於原始數據而不是抽樣調研去做報告,就必須想辦法拿到數據。但是,這些數據在企業或者少數平臺手里,例如Android系統、友盟開發者平臺,這些平臺也在基於數據做報告或者不做報告,不大可能分享給第三方機構。現在數據機構為了做報告也開發了接口,但企業不一定願意接入。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數據統計更難了,大家都知道的『信息孤島效應』,App是一個封閉的體系,它自己最清楚數據情況。如果涉及到交易額之類的機密數據就更難公開了。現在數據機構希望與企業合作去拿到數據,但企業因為自身考量又不一定開放數據出來,這就是矛盾。

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一個男人被『某機構』發布報告說你性能力不如另一個男人,但這個男人又不大可能或者不願意證明給大家看,所以最後就只能嘴巴扯皮了……

第三,假如數據開放出來,又有一個『刷數據』問題。

在微信公眾賬號沒有開放『閱讀數』的時候,是沒有『刷閱讀數』這門生意的,現在有了。同樣,App Store上有龐大的刷榜生意。如果榜單和數據會影響利益,就會有人去給數據註水。所以就算某數據機構拿到了各個應用的全量數據,這些數據究竟有沒有水分,企業究竟有沒有給自己的數據註水,又是一個大家要扯皮的事情,而這一點,企業是永遠無法自證清白的。

第四、不同機構數據指標口徑嚴重不統一的問題。

在過去一年發生了許多大公司合並案例,並且經常出現合並之後,兩家公司市場份額加起來大於100%甚至200%的情況…這是因為之前兩家公司可能找了不同的數據機構做報告,並且,這些報告采取了不同口徑:有的統計的是滲透率,有的是用戶市場份額,有的是活躍用戶份額…總之,五花八門的指標讓人眼花繚亂,精細化的統計並不是沒有必要,但很多時候數據機構是為了給企業做一份能夠拿到『第一』的報告而努力設計指標,結果就是,A企業用數學去跟B企業比語文,大家根本就不是在對比同一個指標。『第一』『第二』『第三』已經讓企業著魔了……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為市場需要。

有企業不care數據嗎?當然是有的,比如蘋果,你去做一份報告說它在智能手機排名最後一位,人家也不care;再比如微信,它說日活躍是多少,也沒多少人會質疑。這些企業沒有『數據』的煩惱,處在一個很安逸的狀態。但大部分企業都是要努力奮鬥,去追逐數據和名次,所以當張一鳴說『以後都不會給數據機構給錢』時,有人說張一鳴何必呢,畢竟今日頭條還沒到微信這個level——今日頭條自認為到了,張一鳴說『我們自己就是數據公司,我們更清楚行業數據』。

數據機構和企業之間的問題很多是無法解決的,例如『數據註水』問題,再就是企業為何要把數據給到機構審計?當然,像指標口徑統一、統計方法論更透明這類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只是利益攸關,也沒那麽容易。

我想這個問題最切合實際的,還是要靠數據機構自律,如果只有一家數據機構,行業的選擇太少,但如果有許多數據機構,如果你數據總是不靠譜,品牌沒了、數據也沒人信了,大家會選擇去相信有品牌的數據機構。就好像電影評獎,為什麽大家信任奧斯卡?因為它有自己的品牌,人們相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