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盤點美國科技大佬們最愛看的書,喬布斯偏愛莎士比亞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636.html

亞馬遜CEO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

亞馬遜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貝索斯最喜歡的管理類書籍是《基業長青》(Built to Last),他鍾愛的文學類書籍則是《告別有情天》(Remain of The Day)。考慮到貝索斯能夠為最初的亞馬遜商城增加書籍銷售板塊,所以不難推斷出貝索斯本人肯定是一位博覽群書的才子。貝索斯在接受美國科技媒體Fast Company採訪時表示,自己每個月都會買10本書。

身為商業領袖貝索斯最喜歡的書籍是商業管理領域的名著——《基業長青—企業永續經營的準則》(Built to Last: Successful Habits of Visionary Companies),該書作者為: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和傑裡·波拉斯(Jerry I.Porras)。《基業長青》被譽為是20世紀90年代兩本最重要的管理書籍之一,也是《福布斯》雜誌公佈的20世紀20本最佳商業暢銷書。

貝索斯的閱讀面非常寬泛,除了商業管理類書籍之外,他還喜歡文學作品,其中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的愛情小說《告別有情天》(Remain of The Day)堪稱貝索斯的最愛。在接受Newsweek採訪時,貝索斯還向別人推薦過這本書,並透露在閱讀《告別有情天》時,自己會不自覺地放下手頭的事情進入一種沉思狀態。為了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貝索斯曾經花10個小時的時間去體驗另外一種生活方式,而且收穫頗多。

Zappos網站創始人兼CEO謝家華(Tony Hsieh)

Zappos首席執行官謝家華(Tony•Hsieh)是著名領導學著作《部落領導》(Tribal Leadership)的忠實粉絲,該書是由Dave Logan ,(戴夫·洛根),John King ,(約翰·金),Halee Fischer-Wright ,(海立·費舍·賴特)三人合作編纂而成。

目前,Zappos創始人謝家華正在拉斯維加斯建造新市區,旨在打造一個全新的科技中心。一直以來,謝家華對《部落領導力:借助自然群體打造茁壯團隊》(Tribal Leadership: Leveraging Natural Groups to Build a Thriving Organization)一書都比較推崇。除了《部落領導》之外,奇普·康利 (Chip Conley)的《高峰:如何創造一流業績並自我管理公司》(Peak: How Great Companies Get Their Mojo from Maslow)和喬納森·哈德特(Jonathan Haidt)的《幸福假設:在古代智慧中尋找現代真理》(The Happiness Hypothesis: Finding Modern Truth in Ancient Wisdom)也是謝家華喜愛閱讀的書籍。謝家華認為,《部落領導》中包含了很多的創業公司的領導哲學,而且對提升公司文化非常有幫助。

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

最近,蓋茨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自己在過去十年裡最喜歡閱讀的書籍是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的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Why Violence Has Declined和J.D.塞林格(J.D. Salinger)的《麥田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

蓋茨認為,《麥田守望者》的思想非常睿智,「它告訴我們年輕人是有一點困惑,但是對於一些事情的處理也可以很智慧,並且能看到成年人看不到的東西。所以我非常喜歡。」

Facebook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

扎克伯格在自己的Facebook頁面中羅列了很多興趣,但喜歡閱讀的書籍只列了一本:奧森·斯科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的著名科幻小說《安德的遊戲》(Ender's Game)。不可思議的是《安德的遊戲》並不是扎克伯格最喜歡的書籍,2010年扎克伯格在接受《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採訪時透露,自己最愛的書籍是羅馬詩人維吉爾(Virgil)的《埃涅伊德》(The Aeneid)。 

紐約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

現任紐約市長布隆伯格是全球最大的財經資訊公司——彭博社的創始人。兼政治明星和科技富豪於一身的布隆伯格最喜歡閱讀的書籍是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e)的間諜小說《榮譽學生》(The Honourable Schoolboy)。

甲骨文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拉里•埃裡森(Larry Ellison)

埃裡森的閱讀也非常廣泛,但最近他一直提到的書籍是維森塔.克羅寧(Vincent Cronin)的《拿破崙》(Napoleon)。在談到《拿破崙》的時候,埃裡森認為這本書非常的有趣,因為讀者可以看到一個家境一般的人是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來成就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埃裡森還認為《拿破崙》一書更加接近歷史真相,便於人們理解最真實的拿破崙。

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Tim Cook)

庫克喜歡著名營銷書籍是《基於時間的競爭》(Competing Against Time:How Time-Based Competition is Reshaping Global Markets)。該書作者是波士頓諮詢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高管喬治•斯托克(George Stalk)。值得一提的是,庫克還有一個非常好的習慣,那就是把自己認為好的書籍分發給蘋果的員工。

科技狂人艾倫•馬斯克(Elon Musk)

艾倫•馬斯克(Elon Musk)可以稱得上是全球最為勵志的創業家。如今,他經營著兩家正在改變世界的公司,分別是電動汽車公司Tesla和外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同時他在家用光伏發電公司SolarCity擔任董事長的職務。

馬斯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自己讀過的書成千上萬,這裡面既有英國作家約翰·羅納德·魯埃爾·托爾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的史詩奇幻小說的經典之作——指環王(The Lord of the Rings),也有很多哲學書籍,但馬斯克真正喜歡的卻是科幻小說家道格拉斯•亞當斯(Douglas Adams)的代表作《銀河系漫遊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年少時,馬斯克在讀《銀河系漫遊指南》之時就曾嘗試著找到宇宙中屬於自己的位置。《銀河系漫遊指南》帶給馬斯克最大的感受就是:提出問題比回答問題更難,因為我們提出的問題或多或少的都帶有自己主觀或者認知的偏見,所以很難確定自己提出的問題是不是正確的問題。

Twitter和Square聯合創始人,傑克•多西(Jack Dorsey)

Square的每一位新僱員都會收到多西準備的歡迎大禮包,那裡面肯定有一本體型頗大的「紅寶書」,這本書也是多西最喜歡的書籍——阿圖爾·加旺德(Atul Gawande)的《The Checklist Manifesto: How To Get Things Right》。加旺德是一名醫生,同時也是《紐約客》雜誌的作家。在這本書中,加旺德的論點是:清單可以幫助人們有效地應對各種複雜情況。為了增強說服力,他還列舉了很多例子,橫跨醫藥產業、科技領域,甚至包括災難救助的案例。多西對The Checklist Manifesto: How To Get Things Right一書推崇有加,還在自己的Tumblr上面引用了一段關於風險投資家如何選擇初創企業進行投資的精闢論斷。

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

沃爾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編寫的《喬布斯傳》裡面列舉了很多對喬布斯帶來較大影響的書籍,這裡面有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名著《李爾王》(King Lear),克萊頓·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的《創新者的困境》(Innovator's Dilemma),日本禪修大師鈴木俊隆(Shunryu Suzuki)的《禪者的初心》(Zen Mind, Beginner's Mind ),邱陽•創巴仁波切(Chogyam Trungpa)的Cutting Through Spiritual Materialism,波羅摩漢娑·瑜伽難陀(Paramahansa Yogananda)的《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Autobiography of a Yogi)以及赫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的《白鯨記》(Moby Dick)。

在這眾多的書籍中,有一本書對喬布斯影響比較特殊,因為這本書直接促成了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奇的合作,從某種意義上講,該書也促成了蘋果公司的誕生。這本書就是羅恩·羅森伯姆(Ron Rosenbaum)在1971年出版的《小藍盒的秘密》(Secrets of the Little Blue Box)。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439

“我們有什麽理由對中國不感興趣?” “趙氏孤兒”移民英倫 莎士比亞巡演中國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2414

許多英國戲劇演員,靠著在舞臺打下的基本功,最後成了當紅影視偶像。“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就是出自戲劇圈。圖為2015年他出演話劇《哈姆雷特》。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比起英國觀眾,中國觀眾欣賞戲劇的歷史和經驗要少得多。

但這也意味著未來巨大的成長空間,一切才剛剛開始。

“我們(英國人)有什麽理由對中國不感興趣呢?”2015年10月2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的第二天,一場名為“創造更強的協同效應”的中英表演藝術論壇在上海舉行,論壇策展人蔣吉妮對到場的英國代表規模十分滿意。

英國國家劇院、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皇家歌劇院、倫敦巴比肯中心、倫敦南岸中心……近二十家英國重量級藝術機構的代表受邀到場,還有不少是主動報名。

2015年9月14日,國家副總理劉延東率團訪英,主持了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第三次會議,劉延東在會議中表示,“我此訪就是為習近平主席接下來的訪問作準備,深化兩國的人文交流,使中英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系更有溫度、熱度,更具有生機活力。”會議期間專門舉辦了一場中英文化論壇。中國對外演出公司董事長張宇作為中方代表之一參加了論壇,他在論壇上結識了倫敦南岸中心藝術總監朱迪·凱利。凱利告訴張宇,他們計劃從2016年開始,通過中英雙方演出機構合作的形式,推出一個龐大的系列演出,名字就叫做“改變中的中國”。

找不到《趙氏孤兒》的英文版

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是改編中國傳統劇目的試驗者之一。他們曾於2013年將元雜劇《趙氏孤兒》改編成英文版話劇搬到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所屬天鵝劇院,並引起轟動。

天鵝劇院常年表演的是莎士比亞同年代的劇作。莎士比亞劇團文學總監皮帕·黑爾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們尋找新的演出劇目時,發現了《趙氏孤兒》。“許多莎士比亞的劇作就是受到之前故事的啟發,其中有些來自中國。我想他們受到了這種‘異花傳粉’的啟迪。讀到《趙氏孤兒》極其興奮,我們覺得它和《哈姆雷特》有很大的關聯,而且強烈地覺得那個時代的中國故事是史詩般壯麗的。”黑爾說。

找到《趙氏孤兒》,莎士比亞劇團開始嘗試收集盡可能多的故事版本,再把故事糅合起來,寫成英文劇本。但是,《趙氏孤兒》的英文劇本幾乎找不到,好不容易找到一個,還是改編版,最後輾轉找到的是瑞典一家電臺劇的英文版本。

將中國戲劇文化介紹給英國觀眾也充滿挑戰,除了翻譯的問題,中國戲劇的表現形式也和英國很不同。黑爾表示,元曲版《趙氏孤兒》具有歌劇風,但英國的戲劇常常有更多的對話。莎士比亞劇團必須讓英國觀眾感覺到它是真正中國的,同時又能看懂,“讓新作品既足夠恭敬又足夠現代”。

《趙氏孤兒》之後,莎士比亞劇團繼續尋找中國經典故事,並轉換成英語舞臺劇。黑爾介紹,她們對中國的興趣不止於改編,莎士比亞劇團正在啟動一個項目:把莎士比亞作品翻譯成中文,並用中國的戲劇形式表現出來。著名翻譯家朱生豪、梁實秋曾將莎士比亞作品系統翻譯到中國,但文學版的翻譯不好讀,用字過於古典,並不適用於舞臺表現。“我們希望能夠找到一種翻譯,語言比較當代,但又很經典、很詩意,這是我們想要的莎士比亞的舞臺翻譯。”黑爾說。

2016年,莎士比亞劇團還將到中國進行巡演,將莎士比亞的“王與國”三部曲——《亨利四世》上、下部和《亨利五世》帶到中國,先在上海和北京,然後參加香港藝術節。

一些英國劇團已經走過進入中國市場的老路——先巡演,再尋求聯合制作。英國皇家歌劇院就是這樣。這家歌劇院是最早與中國進行戲劇合作的英國國家級戲劇機構之一。2008年,他們與中國國家話劇院簽訂合作備忘錄,幫助訓練國家話劇院的幕後工作人員。2014年,他們與上海歌劇院聯合制作了普契尼歌劇《曼儂·萊斯科》,2015年又與中國國家話劇院聯合制作意大利作曲家翁貝托·焦爾達諾作品《安德烈·謝尼埃》。

“接下來我們會繼續與這些劇院進行合作。”皇家歌劇院董事長亞歷克斯·比爾德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與中方聯合制作而非原版巡演,未來會成為英國劇團進入中國市場的主流趨勢。雙方機構可以分擔布景、服裝的費用,中方也有機會跟英國最好的藝術家、導演、設計師合作、學習。

“卷福”來自戲劇圈

戲劇在英國文化中非常活躍,是英國創意產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而涵蓋了建築、音樂、戲劇、電影等領域的創意產業,已經發展成為英國的支柱產業,對英國GDP的貢獻超過了金融服務業。

比爾德介紹,就英國皇家歌劇院而言,每年有41部作品在世界各地演出,在他們自己的戲院,每年演出就達到551次。英國觀眾的觀劇熱情也有增無減,2015年,倫敦西區的劇院上座率比2014年增加了5%-6%。

為了培養年輕觀眾的觀劇興趣,英國的劇院會與學校展開各種合作,為學生提供舞蹈、音樂等創意性教學的幫助,以及各種優惠政策。以皇家歌劇院為例,目前歌劇院有約25000名學生會員,他們除了可以獲得廉價甚至免費的門票,還可能得到藝術培訓的機會。

英國的劇院還有許多專門針對培養職業演員的項目。比爾德介紹,英國皇家歌劇院推出了名為“Jette Parker”的青年歌劇演員培訓計劃,從世界各地選拔優秀的年輕歌劇演員,為他們提供獎學金,用兩年時間,在皇家歌劇院接受表演、音樂的訓練。

英國戲劇並不孤芳自賞,相反,它們常常與電影、電視等更為流行、大眾的文化形式互動。許多活躍在戲劇舞臺的英國演員,靠著戲劇演出打下的紮實基本功,在電影、電視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功。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面對席卷全球的“新媒體”浪潮,英國戲劇界也表示出樂觀的態度。比爾德的同事、導演卡斯帕·霍爾最近重排了經典歌劇《唐璜》,用了最新的20K投影技術,這在5年以前是不可能實現的。“我們的藝術家都喜歡探索新鮮事物,看看能發生些什麽。”比爾德說。

皇家莎士比亞劇團也曾在推特上制作了一部根據《羅密歐與朱麗葉》改編的迷你劇,受到年輕觀眾的追捧。“我們想要找到一種方式,讓新媒體不僅僅是出口,還能成為制作的一部分,但這是試驗性的,會有許多研究和發展要做。”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文學總監皮帕·黑爾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104

莎士比亞的”中國合夥人“:如何讓音樂劇“飛入尋常百姓家”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4163.html

“大千世界是個舞臺;所有男男女女不外是戲子;各有登場和退場;一生扮演著那些角色;七樣年齡分為七幕。”從嬰兒、學生、情人、士兵、法官、老人,到孩提時代的再現,莎士比亞的名篇《皆大歡喜》用舞臺七幕容納了整個人生。在歐美戲劇的發源之地,音樂劇早已成為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而這一新興的文化類型在中國僅僅初露晨光。如何利用現代的商業管理讓這一傳統的藝術門類重煥新生、從陽春白雪飛入尋常百姓家?在文化產業的風口中,音樂劇能否抓住中國新興消費者的心?第一財經記者獨家專訪了七幕人生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創始人及CEO楊嘉敏。

規模經濟降低音樂劇成本

音樂劇產業有著怎樣的收支結構?由於七幕人生定位於“漢化”海外經典音樂劇,因此版權引進、劇目制作和劇場租賃是音樂劇“海外引進+漢化演出”模式的主要成本項。七幕人生音樂劇高級制作經理、《我,堂吉訶德》執行制作人劉漢坤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比較大的成本是版權費用,根據作品的大小,購買版權能占到成本的20%~30%左右。再就是制作環節,包括主創、演員、樂隊、技術等人員的費用,以及燈光、音響設備的采購及租賃,服裝、舞美的制作費用等。另外,國內較大的成本項是劇場的租賃費用。因為音樂劇的呈現更加綜合化,除了演員、樂隊的表演及演奏,燈光音響、舞美服裝的呈現都需要細膩的服務劇本故事,各個環節也都需要平衡的資金投入,所以音樂劇的票價普遍會比話劇偏高。”

如何降低音樂劇的成本,進而為觀眾提供更親民的票價?七幕人生創始人及CEO楊嘉敏的答案是“規模經濟”。

“音樂劇是一個規模效應很強的行業。必須通過長檔期的演出攤薄前期制作成本和單場場租等運營成本,通過更低的票價吸引觀眾,反過來再促進演出的長檔期。”楊嘉敏指出,但在內容為王的文化產業,長檔期的前提是好內容。“電影即使口碑不好也會有觀眾追求輿論去觀看,但音樂劇每場只能覆蓋1000~2000個觀眾,前期宣傳只能支撐幾周的上座率,如果口碑不好很快就會傳播出來,因此只有非常好的演出才能有可能吸引新的觀眾。”楊嘉敏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隨著規模和良好口碑的不斷傳播,良好的品牌也可以為音樂劇的現金流帶來直接的優勢。“初期發展可能需要投入大量前期成本做出劇目,然後慢慢回收,那麽項目現金流壓力就會比較大,也需要外部融資。但當品牌發展到一定階段,實際上就可以通過預售權益——比如以預售演出票、與票務網站的保底合作等方式先期收回成本。”

《我,堂吉訶德》經典劇照

音樂劇變現方式並不單一

劉漢坤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票房目前仍是音樂劇產業的主要收入來源。但隨著產業的逐步成熟,贊助和衍生品的開發也可以為這一文化產品提供源源不斷的收入。

“除了票房之外,衍生品是最常規的收入來源;第二塊就是贊助和招商的收入。因為音樂劇的觀看人群往往凈值較高,所以金融、汽車、化妝品、時尚品牌往往願意會做道具植入和贊助;第三就是大IP的延伸。比如《Q大道》積累了線下的幾十萬粉絲,就可以把毛毛錘的卡通形象進行獨立開發,比如做成微信表情;也可以做音樂、數字版權、實體CD的發行;甚至延伸到影視,開發真人加動畫的電影等。”楊嘉敏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

借鑒國際經驗,影像化的音樂劇甚至可以突破劇場的局限。“參考英國國家劇院NT Live的模式,可以把劇錄制成影像,然後在電影院播放。畢竟音樂劇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通過影像化複制覆蓋到二、三線城市的更多觀眾也是很好的嘗試。”楊嘉敏表示。

“最大風險是選錯劇”

不過,即便是在音樂劇最為成熟的美國,音樂劇投資的潛在風險依然不容忽視。“百老匯是一個風險極高的地方,80%的劇目投資都是失敗的。音樂劇的最大風險就是選錯劇。”楊嘉敏對第一財經記者坦言。

對於將本土化海外成熟劇目作為核心模式的七幕人生而言,分析劇目的海外市場表現是選劇的第一要務。“以《我,堂吉訶德》的選擇為例,在紐約百老匯該劇早在60年代就已興起,百老匯歷經4次複排,包攬了最佳音樂劇、最佳詞曲等獎項。”楊嘉敏指出,同樣引進音樂劇後本土化的日本、韓國也具有參考價值。“在韓國,《我,堂吉訶德》演了10年,是觀眾心中海外音樂劇的前5名;在日本演了50年,男主角松本幸四郎甚至將堂吉訶德扮演了一生。” 

除了市場分析,在互聯網企業中流行的小規模試錯、快速叠代模式也可以應用於戲劇的選擇。“從小劇場開始嘗試是非常重要的。除非是《音樂之聲》這樣的知名劇可以直接在保利劇院上演,否則一般都會從容納200-300人的小劇場試演,根據觀眾的口碑和反饋慢慢放大到800、1000、1500人的劇場。”事實上,這也是成熟音樂劇產業的通用模式。甲乙丙丁工作室導演胡曉慶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在西方,一部新作品都會有試演tryout和預演preview。一部瞄準百老匯的音樂劇作品會先到紐約周邊的城市——比如波士頓和費城去試演,根據觀眾和業內人士的反饋對作品進行調整。之後,整個演出班子會到紐約劇場進行預演,直到首演。預演期間,導演、編劇、作曲和編舞可能還會繼續調整作品。因此,對創作團隊來說,劇目不到首演,這個創作過程一直是延續的。”

除了選劇,為了將海外成熟劇目真正本土化,還有諸多細節和挑戰需要完善。《我,堂吉訶德》男一號、堂吉訶德的扮演者劉陽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原版的《堂吉訶德》就用古英語寫就,如何讓中國觀眾理解其中的精神非常複雜。由於沒有先例,(七幕人生3號員工、音樂劇譯配)程何幾乎每天都在調整。”再比如,“《Q大道》中有一個角色是美國的過氣童星,如何讓中國觀眾看劇的同時接受到劇本原本要帶給觀眾的信息,公司內部可能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去探討,最後聯想到國內的‘小龍人’,才完成了現在的翻譯並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劉漢坤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瓶頸是基礎設施和人才缺口

不過,作為一個傳統又新興的行業,音樂劇在中國的發展仍然受到基礎設施和人才匱乏等諸多因素的掣肘。劉漢坤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相對而言,目前中國的劇場硬件條件還處在比較落後的狀態。現在市面大多是老劇場或者改造翻修過的老劇場,硬件條件很難滿足大型音樂劇的演出要求,比如燈光的位置受限,或者劇場本身的硬件條件很難實現燈光、音響或是舞美的設計理念。因此,目前大多是迎合劇場去設計舞臺,而不是根據舞臺呈現去選擇劇場。”

與此同時,音樂劇人才的稀缺也成了行業發展的瓶頸。“由於舞臺360度的審視,而且無法NG,音樂劇人才在演唱、舞蹈、形體和戲劇表演三大塊都需要達到相當的高度才能演繹經典作品。但如果這三塊都有很高的實力,現場演出又不是報酬很高的職業,因此就會出現許多人才流失。所以音樂劇演員圈子不大,實力也是參差不齊。”劉陽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國內相對較短的歷史積澱和培訓體系也導致了音樂劇專業人才的稀缺。“在國外音樂劇比較發達的地方,在社會上很容易獲得演員訓練的機會。但中國的體系性會差一些,而且從業者也沒幾代人,退下去做教學的很少。因此,目前中國音樂劇的演員大部分還都是來自專業院校表演、演唱、或者音樂劇專業的學生。”

當然,不成熟才意味著機會。“在美國、英國、日本和韓國等音樂劇比較發達的國家,音樂劇的票房能占到電影票房的30%~60%;而目前中國音樂劇票房只占到電影的2%~3%,未來增長到電影的30%~60%還是有空間的,因為這是新的娛樂方式,也需要培育的市場。”對於未來,楊嘉敏充滿信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207

大女鄭瑤美國讀莎士比亞

1 : GS(14)@2017-07-07 02:42:32

26歲大女鄭瑤在美國讀了四年大學,由初期政治系轉為讀莎士比亞文學,現時任職英文月刊時裝編輯,「讀語言嘅好處係溝通,寫出嚟唔一定要文學,可以寫時裝、美容、文化。」由細到大愛讀書,中小學都是校內風頭躉、辯論隊隊長,「我細個時想做律師、想做希拉莉(Hillary Clinton)、想做總統,好鍾意政治,可能係因為可以睇到個世界點樣運作。去到大學,興趣就改變咗,文學可以畀到我認識呢個世界更多。」



■鄭瑤(左)美國讀書期間會趁空檔學烹飪。

轉科較易

提到英國、美國的升學差異,鄭瑤認為除了美國宿舍又大又多選擇外,美國方便轉科亦是一大好處,「如果我入大學讀三年政治科,我諗一定會好後悔。」



更多精采時尚內容,盡在http://add.appledaily.com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705/2007903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3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