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息 - 由物業收租說起
繼續近日在blogger間的熱烈討論話題,再談談對股息。因為止凡近日不時都在思考這個命題,即為何不少blogger認為物業收租的租金是被動收入,而股息則算不上是被動收入呢?重點在於「除淨」這個動作,拿股息跟股價一起看,只是零和遊戲,這個迷思在之前的一篇文章討論過了,今天另外說些有趣的例子。
我們都會認同物業收租的租金是被動收入,物業收租是生錢的,所產生出來的租金沒有在資產上減值而生,股票派息則不同了。我想編個幻想故事,由物業收租幹起,每年都收租,這物業為我產生著被動收入。
之後我越做越大,學YC兄做大個餅,學財叔賺到不少舊樓回收的價差利潤,學富爸爸作者Robert向銀行搞融資投資更多房地產。如是者,我所投資的不再是一間物業,而是有數量不少的物業在手。這時候,我的被動收入可真不少噢。
由於生意太大,加上稅務問題,成立一家公司來管理這些物業投資更好吧,同時可以請一些員工替自己打理這盤生意。從前的物業收租收入,總需要自己做點工夫,如今成立公司,由員工代勞,這些收入更加「被動」了。
這時候,成立了公司,規模越來越大,甚至可以拿公司搞搞其他生意,好像Starman兄一樣搞工廠翻新、搞農場也可。公司生意越搞越好,更是多樣化起來,每年盈利相當可觀。公司不時找來幾位主要股東討論盈利如何分配的問題,是定期作分紅,還是再投資之類。如果分紅,包括我在內的股東們還是繼續在分享被動收入吧。
突然有一天,有些ibanker走來,希望我這家公司可以包裝上市,集資後可能有更好的發展。跟股東討論過後決定把公司上市,過程成功,公司的盈利能力也繼續保持。公司每年得到盈利,開股東大會之後會決定派發多少股息出來。
討論到這裡,我會問一個問題:「我這家公司,在上市後向股東派息,為何突然不算為我的被動收入呢?」,因為上市後就有股價,派息要從股價中作除淨,看總體回報這個派息動作是零?有興趣的blog友不妨反覆思量,還可以假設更多的幻想場境來思考,這將會對不少迷思更能理解。
我總認為,如果還原基本步,從企業生意處想,很多迷思都會更容易明白。看股息時,重點不應該放於股息的多寡,而是這盤生意的本質,例如持續盈利及產生現金的能力。而派息政策亦要視乎公司的狀況,投資者應作出分析。
另外,派息「除淨」這操作還有更多的無聊想法,不過以小弟的文筆感覺較難表達,即管試試看。假設有一家上市公司,其市帳率大約為三倍,擁有100億淨資產,300億市值,分配100億股後,每股賣3元。
如今這公司派息0.5元,派息後作除淨,每股除淨後為2.5元,市值即為250億。而這個派息動作,所派出來的50億現金股息,其實不是從市值中派出來的,而是從淨資產處派出來的,於是淨資產立即由100億變成50億了。
看看市帳率,派息除淨之後變成5倍(市值250億除以淨資產50億),如果市場維持給予這公司3倍的市帳率的話,這支股票是否在派息除淨後有下跌壓力呢?即由每股2.5元跌至每股1.5元才合理呢?
類似情況亦發生在市帳率小於1的股票,派息除淨後有上升的可能嗎?不知道這個無聊想法有否誤點,希望有blog友可以指教一下。而我想表達的是當加入「股價」作為考慮因素,一切都變得複雜起來,當不明所以之時,不妨還原基本步,以企業生意人的角度看問題,所得出的概念自然更能掌握,亦能清楚了解什麼對自己重要。
預祝各位blog友,2016年事事順利,在自己的目標踏上明顯的一步。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