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爸媽忍忍 ,別問「為什麼」

2015-11-23  TCW

現在大學新生入學講習都會包括家長座談,會中父母的問題大都跟孩子的生活適應有關,我都納悶:這些不都該由小孩處理,家長有必要保護這麼多?

諸如學校發出二一不及格通知函或大小過通知,爸媽有時親自現身,看到小孩,劈頭就說:「你怎麼這麼丟臉」、「玩電動玩到被當,是想怎樣」,焦慮憤怒的家長面對不知怎麼回應的小孩,讓學校長廊的空氣頓時降到冰點。

當孩子遇到問題,家長直覺就是問「為什麼」,卻得到「上網讓我很愉快」或「被女朋友甩了,不想念書」等像是藉口的原因。

有這種行為的學生就是不想面對真實的世界,「找出為什麼」會讓他們躲進更不實際的角落,因為,「為什麼」隱含了對行為的批判,沒人喜歡被評斷的。

過去我也常問小孩「為什

麼」,且把重點放在「人」:「你就是愛玩不專心」,這是對人格的批評,「成績退步」,這是對事的描述。

焦點放在「人」身上,會讓人產生更強的防衛機制,兒子有一次說:「我就這樣,改了也沒用。」聽了彷彿被呼巴掌,沒有回話的空間。

另個錯誤,便是喜歡證明自己是對的,像是「早跟你說過了」、「看吧,結果就是……」。其實小孩都知道自己錯,但往往表現得死不認錯,只為保有自己最後的尊嚴;口語上家長贏了,實際上卻關閉親子溝通的心門。

此外,家長也常用「感覺」來推測小孩可能會做的行為,像是「我就知道我不在家,你會乘機看漫畫」,對末發生的事預想可能的結果,無疑是對他們投下不信任票,這樣一來,如何讓孩子願意說出自己內在的想法?

在無法得到滿意的結果下,我開始學習一起思考該「如何做」才能解決問題。

我陳述事實,如:「你這學期成績退步很多,」焦點放在「事」而非人,「這樣下去會如何?」讓他自己分析可能的結果。等孩子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時,我們才提供事先準備的資訊,由他們來選擇,這樣可以讓他們覺得擁有自主權,感覺良好。

面對子女,不要一直問具批判性的「why」,而是一起來面對的「how」,親子問溝通就會有溫度多了。

(本專欄由小野、柯志恩、李偉文、王浩威、夏惠汶執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3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