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昔日打敗一代拳王魔咒,現在拚購併轉型電子業最強贏家 聯發科「快老二」模式失靈



2015-12-14  TCW

曾經,台灣高科技公司靠「技術至上」征服全球市場,現在,沒了模仿對象,看不清市場需求,物聯網時代的必勝新秘笈在哪?

十二月二日,蔡明介參加一年一度的工研院院士會議,與會者還有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華碩董事長施崇棠等人,幾位科技業大老聚在一起,商討如何讓台灣高科技產業逆轉勝。

僵局:除了購併,沒招了?

外資看衰,毛利率恐創近年最低這場會議,最後以鼓勵青年新創家,與跨產學研發兩個結論收場。但現實中,這兩個方向已經無法應急,就在六個月內,聯發科已經連續購併四家公司,迥異於過去有機成長的方式。

「現在聯發科不是想做伺服器、SSD控制晶片?我就告訴你,(這些產品)量這麼小,做了也沒多少錢(指營收),所以(除了購併)就沒招了啊!」台灣隨身碟與記憶卡控制晶片龍頭群聯董事長潘健成打趣說,「你幫我問他,要不要把群聯併進去?至少明年(營收)多五百億元。(編按:概數形容,非財測)」聯發科技,台灣第一大、全球第三大的晶片設計公司,光一家公司就貢獻了全台灣約三七%的晶片設計業產值,不靠設備投資,靠一群人就創造台股第九大市值企業;你今天用的Sony、華為、小米、聯想、宏達電等品牌手機裡面,都有它的晶片。

原本,市場預期它今年4G高、中、低階產品全部到位後,明年將是營運大爆發的一年。但外資卻看壞其發展,十一份報告中,只有一位分析師建議買進,最低目標價只有兩百元,約是十二月四日收盤價的七四%。

聯發科的股價,從年初高點五百元一路走低至腰斬,甚至有外資分析師斷言,它明年毛利率可能跌破四〇%防線,創近年最低水位。

「這是蔡明介有史以來最難的一場戰役!」聯發科前財務長喻銘鐸說。

「公司兩、三年內要轉到其他產品線,轉往哪裡?我不知道,那是老闆要想的,」一位聯發科中階主管煙三日,對於未來,「如果公司(確定)不好了,再去對岸。」他沒有放棄希望,但十一月初,競爭對手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在台灣媒體的放話令他心驚:趙偉國說:「展訊可以不賺錢(搶單),聯發

科能不賺錢嗎?」

現在,蔡明介是一家公司對上一個國家的競爭。

手機晶片龍頭美國高通(Qualcomm)已經妥協。今年,中國以「反壟斷法」砍向高通,讓它在上半年繳出新台幣三百多億元的天價和解金,約為它上季獲利的五一%。

手機品牌廠商如小米、聯想等,更集結拒繳授權金給高通,高通只能被迫不斷調降授權條件。

這讓聯發科想與中國有進一步的合作與妥協,因為目前它已經陷入僵局。往高階走,高通不惜連三季毛利率下滑,跌幅超過二七%,用價格戰防止聯發科坐大;往低階走,紫光集團旗下的展訊也流血殺價,以取得今年營收成長二五%的突破。

兩難:要市占還是毛利?

能搶的市場已經越來越小了「現在老闆只能決定,要『市占率』還是『毛利率』,能搶的市場越來越小,」一位聯發科中階主管私下透露。

用購併的方式,去得到一些沒有的技術,換取營收成長,也得到更多轉換與談判籌碼。潘健成說,若是換成他在蔡明介的位置,也會這樣做。

潘健成直言:「先活再說,至少先保營收啊!這是抉擇,我也會做一樣的事情(購併),先保營收,獲利少了、還是賺錢,但如果營收掉下來,你的市占率、你跟晶圓廠談判的力量也會變小!」展望前景,目前尚無任何研究機構提出,聯發科會像宏達電或是威盛一樣,走向虧損之路。但確實,大家看不到該公司下一個成長引擎在哪裡。

只是,常勝軍聯發科如何走到這個境地?它的故事,之於台灣產業最大的意義,又是什麼?

蔡明介被尊為台灣晶片設計教父」的主因,是他成功帶領聯發科打破「一代拳王」(指只有一個明星產品)魔咒,一次又一次的跨界轉型(詳見下圖),是台灣唯一一家三度轉型成功的晶片設計公司。

台大副校長、電機系特聘教授陳良基認為,聯發科的成功史,就是台灣高科技產業以「快老二」取勝的經典案例。

「快老二」策略指的是,不一定是第一個推出該產品者,卻能夠快速模仿市場領先者,透過快速轉移到更便宜的生產基地,或是以更大規模的產量、更短的開發時間,提供更便宜,效能更好的產品,擠入前二名的市場地位。

IBM當年個人電腦商業化的腳步落後於蘋果,於是下定決心當「快老二」,採用大量外包——向微軟採購作業系統、向英特爾購買中央處理器,不到一年就推出產品,兩年內就取得三分之二的市場;威盛也曾經靠著「快老二」,看準英特爾晶片組在PC133規格的市場空缺,乘隙推出產品,最高曾拿下全球約四成市場。

聯發科總能後發先王,三次重大轉型的戰爭都打得漂亮。第一次是二〇〇〇年左右,從光儲存(CD-ROM/DVD-ROM))領域,跨足到消費性電子(DVD player)取代美商橡華(OAK)與卓然(Zoran),成為全球第一。

第二次是二〇〇四年左右,開發研發功能型手機晶片,擊退美商德儀(TI)、英飛凌(Infineon)、ADI 等大廠,一度拿下中國七成以上手機市場(第三次轉型詳見上圖)。

只要性能做得比他人更優異,價格能壓得更低,就能贏。這是台灣一直相信的成功圭臬。

然而,要做後發先至的策略代表著:你必須有模仿與追隨對象,還有,產品在模仿後,還有兩到三年的好光景,而不是不到一年就淘汰,再快的後進者也沒有甜頭。

危機:沒有模仿對象

需求不明,後發先至手法不管用偏偏,下一個戰場:物聯網,都不具有上述條件。

聯發科不是不想跳到下一個戰場,但物聯網的戰場裡,沒有PC時代中的老大英特爾與微軟,或是手機時代的晶片龍頭高通,可以快速被追隨模仿,甚至市場需求也仍混沌不明。

在混亂又找不到下一個技術出口的時代,品牌廠商也不再強化技術跑最快的價值。

蘋果自行開發的手機晶片,沒有聯發科「十核心」的行銷話術吸睛,但單核心的效能卻最能體現蘋果手機的優點,這樣的差異化,讓它可以囊括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超過九成的獲利。

現在,從蘋果到第三大品牌華為均網羅數千人,自己成立手機晶片部門。品牌商自行開發晶片,不一定比聯發科更便宜、更先進,卻能夠跟其他人造成差異化。

「他們(聯發科)一直認為,我只要深耕技術,往下走到五G,就可以一直活下去、而且活得很好,」「問題是環境變了,別人有不同的考量啊!現在(手機)大廠都是垂直整合,就是不用你的晶片,那你怎麼辦?」台大國企系所教授湯明哲說。

轉機:別靠降成本一招走江湖品牌差異化、跨界投資都是突破點這一役,在提醒聯發科與台灣。贏的方式,絕非只有一種。過去,「大家只有一招,就是只是尋找更低成本的地方,延長競爭力,」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黃日燦說。

發揮想像力是一種可能。例如,原本面板偏光膜占營收比重超過九成的明基材料,眼見面板產業快速薄利化,於是以同樣的化學核心能耐,往高毛利率的醫材、綠能等方向轉型,發展出來的隱形眼鏡,已經是台灣矽水膠領域市占率第一,未來五年內營收比重將達五成,已可與偏光膜分庭抗禮。

建立品牌差異化也是一條路,例如三司達(Shimano)在自行車的變速器上,發展零組件品牌(component branding),讓大家買自行車時,會想指定其變速器。

跨界投資也是台灣應該熟悉,但太陌生的路。「台灣本來幾年前就該做,跳開原來領域的購併,但我們都沒有好好做,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腦袋瓜去做這種事情。」黃日燦說。

如九月中,中國三大網路公司之一的騰訊宣布成立電影公司。以它的龐大用戶流量,可以幫新電影打廣告、賣電影票。越來越多的網路文學與動漫被改編成影視作品,騰訊是第一手掌握內容來源,成為其跨界優勢。

我們詢問聯發科董事會成員,這十年來的重要建議與決策,他們確實錯過幾次卡住對手的漂亮時機。

十年前,大家曾建議,應當仿效英特爾與三司達的策略,發展零組件品牌模式,在手機領域打造聯發科品牌,可直接向消費者溝通:我們技術最好。但直到去年聯發科才發表自有品牌,但聲勢已經明顯落後。

還有一次,在展訊還沒有併入紫光集團之前,也曾有董事會成員向蔡明介等人建議,利用帳上豐沛現金的優勢,讓客戶放帳兩個月(晚兩個月才付晶片貨款給聯發科),如果當時此招一出,持續虧損、不可能讓客戶放帳的展訊,勢必流失大量訂單,也絕對不會有今天的營運規模。

但高層對這些提案的回答一律是:我們幹嘛做這種事情啊?就把技術好奸做,就好了!

但現在,只把事做好,確實還不夠。

這是聯發科以它的困局,提醒台灣最寶貴一堂課:沒有永遠贏的策略。唯有看清與承認這點,我們才可能在下一個新局形成前,卡住位置,再戰一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6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