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二○一六年我的第一個思考 — 戴爾與惠普的企業征戰


2015-12-14  TWM

每個新舊世代交替,都有新星崛起帶來強大壓力,逼迫現存公司掙扎求生、轉型, 最終成功存活或被淘汰,這是企業生存必經的循環法則。

二○一六年我的第一個思考,要嚴謹表達的是:「靈巧台灣」才是台灣魂,不是「大台灣」!

美國公司戴爾與惠普,一五年各自採用一併一拆的不同戰略征戰,此舉興衰、勝敗、存亡都無法預知,面對大數據浪潮,全球企業,包括台灣,都將面臨天翻地覆的毀滅與重生,贏者圈將絕對重組!

我先引用一段童話故事作為一六年我的第一個思考引言,願讀者有得。

路易斯.卡羅(一八三二至一八九八年),善用童話故事隱喻商業世界行為,其知名著作《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紅皇后」的經典名言:「在我的領地中,你要一直 不斷奔跑,才能保持在同一位置;如果你想要前進,就必須跑得比現在快兩倍才行。」在商界引用「紅皇后」效應,即企業必須不停前進、追求新創,否則就被競爭 對手淘汰。每個新舊世代交替,都有新星崛起帶來強大壓力,逼迫現存公司掙扎求生、轉型,最終成功存活或被淘汰。這是企業生存必經循環法則,戴爾與惠普的故 事正告訴我們,台灣企業別無可逃,選擇與挑戰如同箭在弦上。

本文由工作夥伴邱靜怡、曾華義、江若寧、原杰和我共同撰述,願讀者能有收穫。

戴爾,一九八四年創立,是全球客製化與網路直銷電腦先驅者,曾是全球第二大電腦公司,歷史市值高峰一二二○億美元,一三年下市前市值掉到二四四億美元。

惠普,一九三九年成立,是美國矽谷電子業創業文化的精神象徵,曾是全球第一大電腦公司,歷史市值高峰一五五○億美元,一五年市值掉到五○○億美元,決定分拆。

一五年,戴爾與惠普各自開展公司成立以來最大的生存進化,一併一拆,這兩家公司不同戰略的企業征戰,不僅是達爾文進化論的全球商戰檢驗,也是決定台灣企業是否持續存活於一六年之後,「唯一之路」的前瞻引導。

所有台灣企業經營,都應以「絕對警惕」思考自己的現狀能量,真實面對自己存活的未來?

九○年代PC輝煌代表惠普及戴爾,因錯失智慧型手機等移動裝置及新形態互聯網商機,加上聯想等競爭對手崛起之衝擊,全球PC市占曾被聯想超越,蘋果在後亦虎視眈眈,惠普一三年從逾兩成市占率滑落至一七.五%,戴爾從一七%至一八%滑落至一二.八%。

惠普分拆前,市值約五○○億美元、市值╱營收比(簡稱市營比)僅○.五倍。而戴爾於一三年下市時,市值掉至二四四億美元、市營比○.四倍,對比蘋果目前市 值六五四二億美元、市營比三倍;谷歌五二七五億美元、七倍;亞馬遜三一八三億美元、三倍與臉書三○二九億美元、十九倍,在大數據浪潮下,戴爾與惠普的願景 與夢想消失殆盡,存亡成為它們的拐點。所有台灣掛牌公司,尤應時時以自己公司的市值╱營收比引以為鏡,資本市場其實都已把答案公布於此了!

惠普與戴爾目前正力圖振作,但兩者作法完全兩極、一分一合。惠普選擇如同IBM賣掉硬體部門方式而拆分公司;戴爾則變成了過去IBM模式,合併為一站式服 務商(Total Solution)。兩家作法如下:1、惠普分家,講求聚焦十一月一日正式拆分,一是PC及印表機業務的惠普公司(HP Inc.,市值二三○億美元),另是企業雲端服務業務的惠普企業(HP Enterprise,市值二七○億美元),年營收均逾五○○億美元。

PC及印表機市場被視為夕陽產業,但以惠普全球居前地位,每年仍能貢獻二十五億至二十八億美元自由現金流入,是現金牛事業(Cash Cow)。

而HPE( 惠普企業) 則被認定為新興成長事業,由原惠普執行長惠特曼( Meg Whitman) 帶領,將以伺服器全球第一的基礎,專注於企業級IT與雲端解決方案及服務。

2、戴爾合併易安信( EMC) ,打造一站式服務商十月戴爾宣布以六七○億美元購併資料存儲龍頭易安信( 市值五三六億美元) ,創IT購併案歷史天價,其中重點為擁有虛擬主機軟體龍頭威睿( VMware,市值二六二億美元) 控制權,威睿將獨立經營並維持上市。新公司營收達八○○億美元,但戴爾將因此舉債四○○億美元,新公司總負債五六○億美元,是合併淨利的四倍,每年負擔二 十五億美元利息支出,戴爾此舉可謂豪賭。我更預言,為存活,台灣企業也將產生此一現象。

戴爾與易安信在業務上有互補之處,戴爾藉機進入高端企業儲存市場,期望提高B2B業務,且掌控威睿,為攻占雲端戰略重要布局。未來新公司將成為網路、儲存 及電腦軟硬體結合一條龍的服務商,在全球儲存市場占率逾三○%,可與惠普、思科、IBM及甲骨文等傳統大廠抗衡,同時抵擋聯想、華為等新進者侵略。

企業合併或拆分,關鍵在於對未來業務與運作是否有實質加乘效果,惠普與戴爾本質各異,而選擇不同方式進行改革,未來仍有整合等更多後續步驟進行,加上嚴峻 競爭環境的挑戰,兩家公司成功與否,仍待驗證與觀察。但從整體惠普、戴爾內容中,可得到兩個觀察與思考:一、雲端、物聯網等商機長線趨勢明確全球物聯網相 關購併案從○八年九件增至一四年六十件,顯示業者開始利用購併加速進入市場,以搶占先機。

一五年規模龐大的重大購併案頻發生,從半導體上游恩智浦( NXP) 一一八億美元併飛思卡爾( Freescale) 、英特爾一六七億美元併拓朗半導體( Altera) 、安華高科技( Avago) 三七○億美元併博通( Broadcom) ,到品牌廠戴爾、惠普大動作,從上到下購併與跨業合作加速進行,為的就是大數據的龐大商機,預估至二○二○年,物聯網產值將暴增一.五倍至一.七兆美元, 業者積極卡位,凸顯潮流趨勢。

二、「新經濟」驅逐「舊經濟 」市場風向轉變時,舊業者不可能以傳統武器去打一場未來戰爭,若無法及時變通,就會被擊敗。

亞馬遜、谷歌與臉書等新興網路巨頭建立龐大互聯網業務,開始依據自我需求打造軟硬體建置,不再採用成本昂貴如IBM、易安信產品,對傳統資訊公司衝擊極大。

更重要的是,谷歌等更秉持「分享經濟」精神,開放網路基礎及服務,包括谷歌旗下平台幾乎開放且免費,臉書及微軟等也開放許多軟硬體設計免費使用,谷歌、亞馬遜更提供簡便與安全雲端服務,引領更多業者追隨。

這些新貴建立起全新網路商轉模式,改變遊戲規則,大量減少企業客戶購買昂貴軟硬體、自行建置機房意願,快速侵蝕傳統業者版圖,如惠普、IBM、思科、甲骨文及新戴爾等遭遇更大挑戰。

一九七三年至八三年間,有三五○家企業退出「Fortune 1000」行列,但在○三年至一三年間,該數據上升至七一二家,這代表隨著環境波動與激烈競爭,企業要基業長青的難度愈來愈高;惟有高瞻遠矚的經營者,可以帶領企業度過一道道難關。

而台灣四面環海,年GDP(國內生產毛額)只有五五○○億美元(美國十七.五兆美元,歐盟十八兆美元,中國十.二兆美元,日本五兆美元),內需市場有限, 直接面對國際總體環境及競爭者的嚴峻挑戰是唯一的路,而聚焦「台灣特殊、利基產業與技術強項」,在其專注領域揮灑陽光能量,是一六年後,我能思考的台灣產 業唯一活路。

「靈巧台灣」就能催生「智慧台灣」,台灣企業需要的是小而靈巧,不是大,台股掛牌公司近一六○○家,有一一○○家為股本低於新台幣三十億元的中小型企業, 因聚焦與靈活特質,才能不斷新創成長動能。所有台灣企業家都應在此參悟,而一六年的台股投資,挑選公司,更應在此悟透。

戴爾董事長麥可•戴爾大肆舉債購併EMC,在互聯網時代能否勝出,仍有待觀察。

市場風向轉變時,舊業者不可能以傳統武器去打一場未來戰爭,若無法及時變通,就會被擊敗。

亞馬遜全新的物流與電商模式,備受市場肯定。

撰文 / 呂宗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6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