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行三會的“金改51條”後,上海自貿區金改“新40條”也已經公布,其中提到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進一步拓展自由貿易賬戶功能”,那麽,自由貿易賬戶的功能,會增加哪些?
自由貿易賬戶自2014年6月啟動,迄今已經有了2次功能拓展,一是2015年2月擴大了境外融資的規模和渠道,二是今年4月啟動了外幣服務功能,成為本外幣一體化賬戶。
到現在為止,自由貿易賬戶可以辦理所有經常項下、直接投資項下的本外幣結算,以及各類本外幣的境外融資等業務。
接下來,自由貿易賬戶還要繼續拓展功能。“新40條”的第一條就要求,認真總結自由貿易賬戶經驗。抓緊啟動自由貿易賬戶本外幣一體化各項業務,進一步拓展自由貿易賬戶功能。自由貿易賬戶內本外幣資金按宏觀審慎的可兌換原則管理。
具體來說,包括了支持經濟主體可通過自由貿易賬戶開展涉外貿易投資活動,鼓勵和支持銀行、證券、保險類金融機構利用自由貿易賬戶等開展金融創新業務,允許證券、期貨交易所和結算機構圍繞自由貿易賬戶體系,充分利用自由貿易賬戶間的電子信息流和資金流,研究改革創新舉措。
盡快明確在境內證券期貨市場投資的跨境資金流動管理方式,研究探索通過自由貿易賬戶等支持資本市場開放,適時啟動試點。
另外,合格境內個人投資者QDII2的境外投資試點,也將適時出臺相關實施細則,允許符合條件的個人開展境外實業投資、不動產投資和金融類投資,這些投資行為,也將通過自由貿易賬戶實施。
央行上海總部副主任張新在此前的國新辦吹風會上,對於自由貿易賬戶功能拓展的方向,曾歸納了5條:支持企業主體進一步開展跨境的投融資創新業務;金融機構為走出去的企業提供跨境金融服務;支持銀行證券保險監管部門推進改革創新;防止跨境、跨市場交叉性傳遞風險;全面的跨境收支、跨境活動的監測。
不過,這些都是方向性的表達,具體增加自由貿易賬戶的什麽功能,還要等待明確的細則出臺。
但是考慮到企業跨境的投融資、中國企業都出去、個人境外投資的需求都非常強,所以拓展這方面的功能,也會更好滿足企業和個人的需要。
但是,與市場對自由貿易賬戶充滿期待的同時,另外一個現象則是,自由貿易賬戶目前的使用效率還不算高。
比如,有銀行就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中國企業的境外投資中,目前使用FTN賬戶的比例還不高,更多的企業還是習慣於使用傳統的NRA賬戶或者離岸賬戶的路徑。
再比如,自由貿易賬戶可以做境外融資,企業可以直接做,也可以利用銀行在境外的融資額度。但是,利用率還不高。
今年8月底上海自貿區一位官員提曾提及,當時有28家金融機構可以境外融資,理論的最大融資額度可以達到3300億元,但實際使用量是200多億元,用掉了7.5%。
另外,自由貿易賬戶里的存款余額、貸款余額,占自貿區內的存款余額和貸款余額的比例,都是低於10%的。
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據記者了解,目前企業的訴求集中在:FT賬戶的開立希望更便捷,賬戶里資金的可兌換程度希望更高,資金要能夠有進有出。因為實行一線放開和二線有限滲透,一些企業認為資金進入FT賬戶後,可以用於境內區外的路徑有限,這也影響了使用自由貿易賬戶的積極性。
所以,把已經有的功能用足,再通過功能拓展,讓自由貿易賬戶成為企業真正經常使用的交易賬戶,那麽自由貿易賬戶的利用率就會更高,反過來,只有企業更多使用自由貿易賬戶,自由貿易賬戶的利好,才能真正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