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上市公司老闆,自然希望帳目上做得漂亮,給予投資者一個財政穩健的形象,有助於股價表現。即使營運上出現不利影響,也會要求會計師絞盡腦汁「執靚盤數」,以引起廣大投資者的垂註。然而,在財技世界之中,卻有一種財技偏偏反其道而行,老闆不但沒有刻意粉飾,反而特地抹黑公司的財務狀況,使人看起來就對其避之則吉,這種財技就是「種債」。
種債(Debt Poisoning),顧名思義就是大股東刻意在公司的財務狀況中施以橫手,意圖下毒加害,而毒藥就是大堆的債務,而這些債務的債權人,多數都是大股東本人,又或者其他關連人士。當一般投資者翻閱公司年報、財務資料等,只會發現公司欠債纍纍,更甚者可能出現資不抵債的情況,令投資者退避三舍。然而,因這些債務的債權人是大股東的關係,所以即使要清走這些債務,技術上也比較容易處理。當我們撇開公司的重債問題,其真正的投資價值便會浮現,可是一般投資者很難才發現到種債的情況,有時甚至需要查看年報的附註部分才能一窺端倪,難怪普通投資者對種債近乎完全陌生。
可是,大股東種債又有甚麼好處呢?首先,正因其財務資料「走樣」,與直接「趕客」無異,成交自然稀疏,無人問津,這卻有效地減少散戶在佈局初期的參與度。第二,有時公司內裡有著優質資產,股價卻處於嚴重低估狀態,這樣有機會被一些財技高手看中,成為狙擊的目標,進行敵意收購,而公司種有極多債務的話,某程度上會令財技高手減退其敵意收購的意欲。第三,當公司需要進行集資計劃時,往往需要向股東交待集資目的及其用途,種債過後,大股東自然可以「名正言順」地要求股東集資以清走公司債務,實在一舉多得。
相反,當我們發現大股東提早贖回債務,有可能是重新粉飾帳目的部署,完成減債之後,因公司最大的隱憂除去了,帳目回復原來的面貌,殼價自然可以叫得更高。一般來說,大股東可以先集資來償還債務,又或者直接從殼價中將債務總額扣除,新舊主只交收餘額,便把整隻殼完全接手,亦是另一種有可能出現的賣殼方式。因此,當發現一間公司的債務水平出現異常情況,不妨多做一些資料搜集,可能隨時發現到一隻「千里良駒」。
歡迎到我的專頁作進一步討論及交流:
「股領袖」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stocksleader
(利益申報:於執筆時,筆者並沒持有上述股票)
(以上純屬個人意見,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或勸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