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写大人物还是小人物? 东方愚


http://www.econzhang.com/?p=3857


——对南方周末财经人物报道的一点思考

文/张华



一年前我在《南方传媒研究》写过一篇文章《财经人物报道的八点体会》,主要谈的是我在南方周末做财经人物报道一年多的心得,属于方法论的范畴。之后 很长一段时间,我思考更多的是价值观的话题,那就是,为什么要写这个人,而不是其他?

如果仅仅认为是热点人物就值得做,我觉得肤浅了些。一份报纸,一种报道,应该有它一以贯之的风格和立意。拿财经人物报道这种产品来说,我在2008 和2009两年间,做的人物多是富豪榜上名列前茅的企业家或枭雄,如陈发树、杜双华、李兆会、牟其中等人,那时一直有一个担心,就是持续报道这种财富动辄 以百亿计的人物,是否会让读者产生一种视觉疲劳,毕竟,这些人离普通人尤其是普通创业者的距离实在太远了,“与我何干焉?”

以财富多寡将财经人物分为大人物和小人物有失偏颇——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小人物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但在这里,我姑且仍然这样通俗地划分), 这正是彼时我的困惑,遂开始有意关注小人物,譬如我和同事合作了《股市600倍暴富神话降临失地村庄》的封面报道,描述了福建紫金矿业周围一群人,他们是 最幸福的失地农民,最烦恼的百万富翁;《台商回台上市前传》展现的是东莞台商在两岸ECFA签署预期下纷纷希望到台资本市场吸金的变局……

但是2010年过了几个月后,我的想法又变了。我觉得,还是应当聚焦于大人物。为什么这么快时间又有180度的大转弯?主要是两宗众所周知的财经案 件的后续演进触痛了我——一起是力拓案,一起是黄光裕案。

力拓案的审理,牵连出来了更多染指行贿潜规则的民营钢铁富豪,譬如杜双华、张祥青等人。拿张祥青来说,“唐山地震孤儿+民营钢铁巨富+汶川地震豪捐 (1亿元)者”的角色,使得他成为了一颗纯洁的商界明星,直到被曝牵入力拓案。这个时候,两种声音出来了,一种声音是称“双面张祥青”,一边声音是从他为 什么要行贿的政经生态来分析。第二种声音自然客观一些。不过,令人诧异的是,多数涉案的民营钢企虽曾忐忑不安,但很快高枕无忧,因为当一个群体沦陷时,大 家就明了都将相安无事。

再说黄光裕案。黄案牵出郭京毅案,而郭京毅案的审理将新奥集团、苏泊尔等涉案企业也拖出水面。这两家企业的情形均可圈可点。新奥集团是民营燃气和巨 头,美国能源部门朱棣文2009年中来中国,还专程到新奥参观,它被曝入郭案后,第一时间就通过有关部门向传媒下发通知:不得对其行贿事件进行报道,能量 之大可见一斑;而苏泊尔涉案值得揣摩之处是:一起充分竞争行业企业的并购案,为什么还必须要向商务部门行贿呢?

所有这一切都引人深思。这不是判断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生病了的问题。中国的民营企业的规模和安全感,是成反比的,规模越大, 安全感越小。所以便滋生上述一些富有中国特色、看起来荒诞但非常现实的案例。这正是我觉得最值得报道的财经人物是所谓大人物的原因之一,他们折射的是中国 政经体制急剧变迁的悲喜剧,和整个社会财富观蜕变的大时代。

这一点其实也和《南方周末》整份报纸的定位有关。“在这里,读懂中国”,做财经人物也应当与此相吻合。切口要小,但寓意不能浅。对读者群来说,《中 国企业家》杂志可以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为富人代言的立场,《创业家》和《第一财经周刊》分别明确地针对创业者和办公室财经人士,《南方周末》的读者则是希 望能从这一张新闻纸中听闻到时代洪流原生性的声音和气息的。

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和第一个10年将会有本质的不同。这句听起来非常空洞,但是很值得玩味。以前的魑魅魍魉大都是半潜伏状态的,而现在则纷纷 大张旗鼓地到台面上争地盘。《南方周末》的财经人物报道如果立足于小人物,故事可能很精彩,同时也不是不可能将大的利益图景融到其中,但仍会有一种隔靴搔 痒的感觉。就好比一个地方有条变态的规定:农民球员不能到城市的足球场踢球,后来这规定废止了,你迫不及待地试图还原出其中的悲喜剧,却未曾料到整个裁判 体系已经被一位城里人牢牢控制了。

这个比方并不恰当。但意思大抵如此。如果有两篇报道组成一个专题,一篇写控制这裁判体系的这位“大人物”,一篇写小人物悲欢,倒是不赖。两篇融成一 篇也不是不可以,就怕遇到作者是位完美主义者,要把前者的前世今生和后者的悲欢离合揉合一起,结果最后弄成了一个四不像。

絮叨了这么多。还是要对“大人物”和“小人物”只具相对性说明一下。中国有太多貌不惊人一直被忽略的大的财经人物了,他们是德国管理学者赫尔曼·西 蒙(Hermann Simon)笔下的“隐形冠军”,对于这一类人物,我觉得同样应倾注更多的精力去关注,他们的生态和商业模式,以及一直以来被遮蔽的东西。譬如中国的民营 医院产业,为福建莆田几大家族绝对控制,他们是如何野蛮生长和成势的,又比如今年4月我写过的在中国殡葬业掘金并将公司带到资本市场的刘添财,为什么中国 第一起殡仪馆改制案例的发起人和受益者是一位台湾商人呢?

一言以蔽之,任何新闻产品都应当有所取舍。如果非要做一选择的话,大人物比小人物更适合南方周末的财经人物报道。取舍不是做加减法,而是方向和价值 观的笃定,基于这一理念的格局反而要大,视野要拓宽,不可作茧自缚,否则没有写出力透纸背、有张力的东西,反而自己把自己给遮蔽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